银河集团网址登录周明全,1980年10月生于云南沾益。现供职于《大家》杂志社,兼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客座研究员、昆明市作协副主席等。已出版《隐藏的锋芒》《“80后”批评家的枪和玫瑰》《“70后”批评家的声音》;策划主编《“80后”批评家文丛》《“70后”批评家文丛》(与陈思和共同主编)等多套大型丛书。曾获2014年度、2016年度昆明文学年会评论奖,第十四届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文学报·新评论》2015年度优秀评论新人奖特别奖等。
“文学的创新不会从天而降。真正的经典,总是从既有的文化传统里挖掘出有益的资源,或者说把旧的经典资源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讲述、改造、激活,使之在凡常的当下重获新生”。近日,《大家》杂志主编周明全来到深圳书城中心城,与深圳的文学爱好者交流了自己的文学观点。在此之前,就中国文学的审美与发展等问题,周明全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什么是好的中国小说?周明全曾以此为题著长篇论述观点。而当此次记者再次提出这个问题时,专注于文学评论的他不惮坦率地首先指出当今中国文学作品中的“同质化”问题,“到《大家》做主编后,时常会在审稿时发现,不少小说主题、故事讲述方式、甚至情节都雷同。你把这个小说家的名字署到另外一个作品上,别人也看不出破绽,完全没有辨识度”。究其根源,大多是因为对西方文学亦步亦趋的模仿。在周明全看来,“重新倡导这个时代的文学审美”成为了文学界创作出好作品的首要条件。“中国文学应有自己的芯片,而这个芯片应该是传统文化。这才是中国作家的根。如果一位中国小说家,满脑子都是美国人、欧洲人的文学观,并且自负地以为那就是文学的判断和标准,而且思维、语言方式也是那样,那他从精神上,就不是一位纯正的中国小说家,也就谈不上中国小说的写作。”周明全并未全盘否定学习西方写作技巧的意义,比如对于人物的刻画,对环境的描写,尤其是小说的现代性等方面,中国小说都曾受益于对西方的学习。而过于抬高了模仿、学习的地位和价值,忽视本我的独创,才是问题之所在。“人家的文学建立在自己的传统之上,你学人家,也只能学点技术层面的东西,骨子里的东西未必能学得到。而区别一个小说的优劣,往往是骨子里的东西。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文和质的关系。”
周明全所倡导的文学审美,之于作家,是要回到中国文学的源头,到中国传统文化里寻根。“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太深的隔阂,中国小说是博大精深的,在当下看依旧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周明全以2015年侯孝贤执导的电影《刺客聂隐娘》为例,“原著不过一千多字的唐传奇,但里面空间极大,惊心动魄。以现代性的方式重新讲述,竟发挥得如此精彩,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想象力和渗透力。”
而倡导在传统中寻找资源并非简单的复古。周明全在深圳书城中心城的周五书友会上谈到,当代中国文学,多数作家没有深入地对中国传统小说的优秀经验进行思考,是导致小说生产出奇乏味的原因。“任何文化和传统,其间避免不了鱼龙混杂,所以写作者在面对传统写作资源时,应保持清醒的判断力,不被传统所蒙蔽,从中提炼出对当下小说写作有意义的支点,重新思考后进行有益的创新,变成我们时代的写作养分和优质文学动力”。
周明全曾在文章中提出,写出一篇具有“中国精神,中国气派;中国故事,中国意境;中国风格,中国语言”的小说,方为好的中国小说。在采访中,他站在读者的角度,将能否用有风味的语言塑造好人物、讲好故事,作为吸引读者的最基本也是最高的标准。他所倡导的文学审美,之于读者,更多的关乎口味二字。“从小只细食物长大的孩子,不会体会到街边烧烤也别有一番风味”。在周明全看来,“文学审美是一个时代的口味问题。小说的审美,决定了一个作品的高度,甚至决定了一个时代文学的高度。审美的高度就是文学的高度。”当下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许多青少年沉迷的穿越玄幻小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不应成为这个时代文学的主流,或者不应该将其抬得太高。面对当前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如今许多孩子再也不愿读、也读不懂《红楼梦》等经典名著的现象令人无奈而痛心。文学一定有它潜在的功能,比如对一个人的熏陶和感染。中国古代有个词叫‘移情易性’。看作品时的感受,始终会影响一个人,为其内心构建一个更好更善良的世界”。
关注青年作家,并为其成长提供话语场,周明全将此视作办刊物的责任之一。《大家》杂志自2017年开始,开设主打栏目“新青年”,每期力推一个“70后”“80后”“90后”作家的作品,同时,让入选的作家撰写他们的小说观,再邀请一位同代批评家对其作品进行评介。这是《大家》突出自己青年性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周明全看来,青年作家中虽还未涌现出莫言、王安忆、格非、贾平凹、刘震云、余华等“大树”一般的人物,但他同时认为,“文学的创作不能也不可能永远停留在当下这些‘大树’的审美范式上。”如今,因写作而改变命运的事例几乎很少发生,青年作家的文学创作更多地在没有外界目标干预的情况下产生。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青年作家们更为自由、更加见心见性的写作方式,正逐渐形成一片片的“文学森林”。
近几年,周明全不再以代际区分作家的新锐性,提出了“未来作家”的概念。“‘未来作家’的新锐度不在于年龄,而在于他关注的视角和文章的笔触”。在日常的杂志审稿工作中,一些投稿即便略显粗糙生涩,但文章很有力量,周明全也会将其刊发。因为文本的表现力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继续写好小说的潜质。“有的小说写得油光水滑,挑不出问题,也说不出哪里好,哪里不好,我们也会放弃。”在周明全看来,写得“太像小说”,飘在空中,就脱离了生活的本质。而“未来作家”的不断涌现和成熟,会带来中国文学的新变化,勇于推介新人,也将成为时代的必然选择。
“真正立志于写作的作家,是希望得到批评的”。作家与评论家间的关系并非“一个愿打一个不愿挨”。周明全的底气不仅来自于对自身专业的爱好与坚定,更来自于对专业作家的信任与尊敬。
“知人论世”是周明全进行文学评论的准则之一。“任何一个作家的作品都与他的生活状态有关,评论家解读作家的作品,一定不能在书斋里想当然”。周明全认为,评论家和作家之间,应当保持朋友关系。如能了解作者对作品构思、细节描绘到修改成型的全过程,那么评论家解读时,才能把握得更为准确而鲜活。阅读文本和了解作者,二者缺一,则写不出好的评论文章。“但交流不能落入俗套,不能因为利益和友情,而丧失一个文学评论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道德。”
深入文本和作者的精神世界,做出回归文学常识和精神审美的评论,是周明全文学评论的前进方向。而如何担好另一身份——杂志主编,周明全说:“如何办好一份刊物,或者如何才算好,也许评判标准不一。从我个人的角度看,发现、挖掘文学新人,倡导一种有益于时代和文学的写作风尚,关注当下文坛,这是《大家》正在做的,也是《大家》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