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评论者应主动关注戏剧演出前沿动态,保持对戏剧舞台新现象、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
构建有效的戏剧评论话语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戏剧界、媒体与社会公众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文艺评论生态。
戏剧创作与戏剧评论是戏剧艺术的双翼。高质量的戏剧评论能对创作实践及观众接受产生积极且长久的影响,对戏剧艺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若戏剧评论有效性不足,则是创作与评论的双输。
“有效”的戏剧评论“缺席”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当下存在不少“低效”甚至“无效”的戏剧评论;二是戏剧评论本身“有效”,却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预期的效果,因而变得“无效”。因此,要提高戏剧评论的有效性,也就宜从这两方面着眼。
某些戏剧评论的一个共性问题是背离事实、以夸代评,谈不足时“点到即止”,说优点则无限拔高,“人情评论”“红包评论”“广告式评论”时有出现。还有的戏剧评论“放之四海而皆准”,用在一出戏上说得通,换个剧名、人名也同样说得通。看似充满专业术语和理性判断,实则是用一套话语、一把“尺子”衡量和评价一切创作活动,这类评论只是套路化的文字游戏,对创作者和观众起不到应有的监督、指导与引领作用,只能算是无效评论。
戏剧评论失效一定程度存在,且虽经多位专家学者呼吁却迟迟未有明显改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一些戏剧院团的存续和发展很难仅靠票房收入实现,这就使得一些戏剧评论的目的已不单纯指向对作品本身的艺术判断,而是裹挟着诸多的非艺术因素,诸如排演的资金困难、院团的获奖概率等实际情况,常令评论者顾虑重重,继而在评价作品时避重就轻、言不由衷。而这种不说真话或少说真话、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评论风气一旦形成,对戏剧整体发展是不利的。
一直以来,尽管戏剧评论界存在一定的不良现象,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评论者和严肃深刻、鞭辟入里的评论意见仍然为数不少,针对评论界弊端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为更好建构戏剧评论话语体系积极呼吁、建言献策的声音也从未止息。这些评论本身是“有效”且宝贵的,问题在于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它们不少未能真正发挥效用。例如,剧目研讨会上的专家意见本来有肯定、褒扬,也有直言不讳的意见与中肯的建议,但在期刊、公众号正式编发的相关报道中,意见和建议被删除或一笔带过,仅余溢美之词,类似情形并非绝无仅有。又如一些媒体只刊发广告式的推介信息和观众感言、短评摘选,除专业刊物和若干自媒体平台外,长篇专业剧评不易被传递到最需要它们的主创与观众群体面前。而专业戏剧刊物往往受众面较窄,且文章多为戏剧理论研究者撰写;自媒体剧评虽在活跃评论氛围、增强观演互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质量参差,为适应自媒体的时效性要求而流于仓促、主观等情况。生产出了优秀的戏剧评论,却因与受众间的渠道阻塞而被“失效”、被“消音”,未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产生应有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令人遗憾的。
要摘掉一些评论“虚假”与“平庸”的帽子,使其突破思维定式和话语定式、恢复健康有效,首先,须令评论回归戏剧艺术本体,回归非功利性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就评论者而言,若能坚持评论的独立性,减少乃至不为人情、利益羁绊,不偏倚,不回避探讨、争鸣,“虚假”的戏剧评论也就不复存在。就创作者而言,更不必闻批评而色变,即便有些意见听起来较为犀利甚至刺耳,也不应误解为对作品的否定。唯有创作与评论双方彼此尊重、信任,把创作高质量剧目、提升我国戏剧艺术整体水平作为共同目标,戏剧评论才能是更加坦诚而有效的。
其次,戏剧评论者应主动关注戏剧演出前沿动态,保持对戏剧舞台新现象、新问题的敏锐洞察力,避免在众声喧哗、热点话题不断的新媒体时代随波逐流,以致丧失基本的艺术判断力与鉴赏力。戏剧评论者应当积极开阔文化视野,提升专业理论素养,保持对艺术作品的激情与批评锐气,对具体作品进行评析时,不浮于表面、作泛泛之论,亦不夸大其词、过度吹捧。此外,除一般技术层面的问题外,更应站在民族、历史、文化、审美的角度与创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共同探讨、发掘作品在观照人、人性、人类精神生活方面所具备的潜质,以此参与戏剧创作具体进程,为创作实践与观众观赏提供更加有效的导向性意见。
最后,构建有效的戏剧评论话语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戏剧界、媒体与社会公众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文艺评论生态。让短平快的即时报道与深入剖析的专业评论、新媒体评论与学院派评论各有舞台、畅所欲言、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有助于戏剧评论提高其有效性。
我国戏剧评论有悠久的历史与优良的传统,近现代以来也多有很有影响力的讨论。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戏剧观大讨论”,对戏剧本体的发展、戏剧理论问题的厘清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当下,推动新时代的戏剧评论繁荣发展,为文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黄蓓)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银河官方官网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