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科技高端智库传播平台丨《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创新实践
栏目:本院刊物 发布时间:2024-08-04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二十四期“刊协讲堂”!《中国科学院院刊》致力于智库传播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多元化传播平台,形成了期刊出版、论坛活动、新媒体传播、科技决策参考、战略决策咨询“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院刊》一系列创新举措,使其构建的高端科技智库传播平台产生了较大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科学共同体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沟通的重要桥梁,成为向社会宣传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研成果有重要影响的传播平台。

  《院刊》曾荣获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称号,3次获得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院刊》在打造国家科技高端智库传播平台、创新期刊发展模式方面有哪些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今天,我们请来了本期演讲嘉宾杨柳春同志,请她与大家分享《院刊》的经验和做法。

  杨柳春同志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编审,《中国科学院院刊》副主编(执行)、编辑部主任,生态经济专业博士;同时是中国期刊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科技期刊研究》《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编委。杨柳春同志长期从事科技政策、战略传播与科技期刊研究与出版工作,主持或参与科技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多项研究与传播项目,在智库传播、战略传播及科技期刊出版方面有较深厚的积累。

  下面请杨柳春同志就“打造国家科技高端智库传播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创新实践”这一话题开讲。

  各位同仁,大家好!很高兴来到“刊协讲堂”!非常感谢中国期刊协会提供的与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我以“打造国家科技高端智库传播平台”为题,从四个方面与大家分享《中国科学院院刊》的创新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刊》(以下简称《院刊》)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科技智库类期刊,现任主编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院士,该刊定位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是中国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点媒体平台。

  自1986年创刊以来,《院刊》始终坚持“国家使命,科学担当”的价值理念,围绕重大科技命题,服务于广大科学家,担负着向国内外传播科学思想、促进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

  199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在《院刊》选题研讨会上指出:“中科院的科学家在创造历史,《院刊》在纪录历史”。这对《院刊》“机关刊”的性质定位作了生动的诠释。1986—2005年,《院刊》纪录了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高技术研究与发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战略领域的重大部署,见证了中国科学院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辉煌成就,见证了中国科技实力和科技队伍的发展壮大,见证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承担起越来越重要作用的过程。

  2005年根据中国科学院新的发展目标,《院刊》由“机关刊”的定位转向“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定位,开启了科技智库期刊发展之路。2015年,中国科学院被列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之一,建设国家高端科技智库成为中国科学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刊》也成为中国科学院高端智库成果的重要公开发布平台。2017年以来,《院刊》致力于智库传播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国家高端科技智库的多元化传播平台,形成了期刊出版、论坛活动、新媒体传播、科技决策参考、战略决策咨询“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除向社会大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外,《院刊》还精确锁定相关决策层和高影响力读者群,建立了期刊读者数据库,包括两院院士、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相关决策者、两会科教界代表、重点大学校长、重点科研机构负责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新闻媒体等。近年来,《院刊》以传播有价值的科学思想为宗旨,力求影响决策、引领公众,推出的系列文章得到学界好评,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一系列创新举措,使《院刊》构建的高端科技智库重要媒体平台产生了较大的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成为科学共同体及科技界与相关决策层沟通的重要桥梁、成为讨论科技事务有重要影响的传播平台。

  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以来,《院刊》作为我国卓越行动期刊方阵中的一员,奋力拼搏,不断取得新成效。目前,已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等收录为核心期刊。2017—2020年,在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中,《院刊》连续4年在280余种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综合类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排名第一。2020年,在CSCD发布的数据中,《院刊》在62种综合性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一。在2019、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信所)发布的数据中,《院刊》连续两年影响因子排名第一。

  从2015年至今,《院刊》已有77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转载。2018年,《院刊》荣获第三届“全国百强报刊”荣誉称号。2017年至今,3次获得由中宣部出版局主办、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成为获奖的唯一自然科技期刊。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资助期刊。2021年,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

  2015年1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智库研究与传播是智库建设的一体双翼,而智库期刊是智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院刊》“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定位,经充分调研和讨论,《院刊》将内容聚焦于“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战略、面向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面向学科战略及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关切等3个层面的科学问题,坚持“战略高度、国家层面、国际视野、历史担当”,紧密服务国家宏观战略与决策。

  随着国家对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视与加强,高端智库快速发展,智库研究正在从经验式向科学化转变,智库研究及其成果强调问题导向、证据导向、科学导向,这是智库研究科学化的集中体现。《院刊》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变化,通过大量调研与研讨,结合经济社会的难点和热点,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政策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一大批科学家应邀在《院刊》上发表了关于科学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智库文章,在不同时期为中国科学院的发展、国家宏观战略与决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智力支撑作用。

  1. 面向国家战略方向。《院刊》近年来刊发了一批院领导和院士专家的重要文章,为我国科技发展方向把脉指路。策划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支撑“一带一路”、“科学的春天”: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年、中国科技70年·道路与经验、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服务碳中和目标的海洋负排放技术路径与战略思考、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科技助力“黑土粮仓”建设等系列专题专刊,以宏大的主题、科学的阐述,聚焦科技在实施国家战略的驱动创新作用。其中“‘一带一路’建设对策研究”“‘科学的春天’: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大国治沙:中国方案与全球范式”策划入选“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专题获有关方面高度认可,为中国科学院承担国务院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项目做了很好的铺垫,发挥了智库期刊影响决策的作用。

  2. 面向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中国科学院是国家最高的科学研究机构,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火车头、排头兵,其科技战略部署或可成为国家战略的先导,发挥着引领和引导的作用。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专项为抓手,《院刊》策划并出版了作物病虫害的导向性防控、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分子模块设计育种、科技创新助力构建国家能源新体系、科学大数据国家发展战略、生物传感与器官芯片、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生态草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制科研仪器等专题专刊,体现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实力和担当。

  3. 面向学科发展战略及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关切。《院刊》发表了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青藏高原综合科学研究进展、合成生物学、行星科学、“亚洲水塔”变化及其影响、冰冻圈科学及可持续发展、中国高性能计算发展战略等几十个学科发展战略专题。一些选题在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的同时,有效推动了相关学科领域的创新发展。例如,2016年《院刊》聚焦“合成生物学”热点问题形成专题策划,并以内参形式与新华社瞭望智库联合上报,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学立项,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参考作用。从2017年第5期起,《院刊》每年第5期围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进行的选题策划,得到科技界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2019年,《院刊》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专刊(2017—2019年)为基础,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献礼,出版了《科技强国建设之路——战略与思考》一书。该书作为中国科学院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的重要品牌产品,对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彰显了《院刊》作为智库媒体的策划与传播能力。

  在传播能力建设上,《院刊》紧紧抓住媒体融合发展契机,在“做大做强科学主流舆论”上多方位布局,努力打造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多元化传播平台。围绕智库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建设,《院刊》努力按照“4个影响力”的传播来构建《院刊》影响力。

  《院刊》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在不同渠道、不同场景中的需求,提前布局并作了多种尝试,初步形成了3个圈层的新媒体传播矩阵:

  1. 面向决策层及科研管理者等核心受众的内圈传播。由《院刊》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邮件推送构成,推送对象包括科技决策层、管理层、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在内的近45万用户。截至目前,《院刊》官方网站年均访问量近490万次。向中国科学院邮件系统用户及《院刊》作者、读者推送的邮件近45万封(阅读率38%)。《院刊》微信公众号目前已有近9万粉丝用户,聚拢了一批科技管理者及决策者在内的核心关键用户,年均阅读总量超过100万次。2020年12月,根据清博大数据统计结果显示,《院刊》微信公众号传播力在全网100余万个公众号样本中超过了93.18%的公众号。为更好服务核心受众,提升《院刊》影响力,2020年12月,以微信公众号、学习强国、今日头条号(科学参考)后台数据为基础,策划评选“2020年最受公众欢迎的十大热文”,并向获奖作者颁发证书,受到读者、作者的极大关注和好评。

  2. 面向科研人员及社会专业读者等科学共同体的中圈传播。由“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科学报、中国科学院MOOC、科学网等官方媒体共建平台构成。例如,搭建“国策论坛”平台。《院刊》充分发挥影响决策、引领公众的智库传媒作用,结合新华网作为中央媒体广泛性、专业化的传播优势,搭建“国策论坛”平台,集众智、汇群力、出良策、献诤言。“国策论坛”邀请相关院士专家以对话形式,以第一视角深入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研究的决策逻辑及学科发展的战略内涵,旨在推动科学传播的主体创新。2020年6月,举办了“荒漠化防治与绿色高质量发展——202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在中国”直播活动;2020年11月,举办了“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直播活动;2021年3月,举办了“环境污染与健康”线万次。打造“闳议”节目。崇论闳议,寻策问道。“闳议”由《院刊》与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出品,通过采访两院院士及专家学者,深度探讨迈入“十四五”的中国社会在各领域的发展前路。以客观、精准的解读,科学、前瞻的思考,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发展破题解惑,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智慧力量,目前已播出7期。

  3. 面向社会公众的外圈传播。由头条号、企鹅号、搜狐号、新浪微博、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市场媒体平台号构成。以今日头条为例,《院刊》头条号“科学参考”为例目前已聚集了近2万粉丝,总阅读量107万。其中“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转变”(刊载于2018年第4期专刊“科学的春天”),展现量530.8万次,阅读量15.9万次。“成会明院士:传承祖先的智慧,倡导中文中阿拉伯数字书写方式采用‘4位数分隔法’”展现量178.8万次,阅读量15.8万次,评论参与近2000条。

  上述3个圈层传播构成媒体融合背景下《院刊》新媒体传播矩阵内核,将自我“尽力”与向其他渠道“借力”充分融合,使得《院刊》的读者范围和影响力在科技期刊中名列前茅。其中,以2020年第2、3期为基础的“智库战‘疫’”专栏媒体融合传播实践入选“2020年度全国新闻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目前《院刊》已拥有纸媒、两微一端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类传媒形态,正向深度和广度拓展。此外,《院刊》还连续策划并承办了7届中国科学院“战略与决策高层论坛”,该论坛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权威品牌论坛,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力。

  在国际影响力方面,《院刊》挖掘优质资源,与国内外有基础、有平台、有渠道的企业合作,助力中文期刊的国际化传播,提升国际影响力。2020年,《院刊》与中国知网开展双语出版合作,并从2021年开始向国际用户进行推广。2020年9—10月,以《院刊》发表的智库理论方法论文为基础,联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和上海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组织“智库研究理论方法与实践”系列双语活动,并向国内外观众和读者免费开放。2021年,《院刊》与爱思唯尔合作建设英文网站,上线次,在海外商业、教育、政府、学协会等机构产生了广泛影响。

  2021年5月,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提到,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具有重要作用。科技期刊传承人类文明,荟萃科学发现,引领科技发展,直接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作为科技期刊中的“国家队”,《院刊》紧紧抓住中国科技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办刊实践中,坚守办刊初心:淡化科技期刊的“技”——不以“影响因子”作为唯一标准;坚守科技期刊的“道”——以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为宗旨,为国家宏观战略决策提供科学支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办一本高品质、高水平的好刊。

  以“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编辑、创造型劳动”为团队建设目标。《院刊》始终将人才视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和最活跃的生产力,从政治意识、业务技能、常态化学习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在政治建设方面,为提高信息判断与选题策划能力,要求团队成员充分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信息判断的政治敏锐力和鉴别力上打牢根基,这也形成了《院刊》团队长期以来及时、认真学习国家相关时事政策的良好风气。在编辑能力建设方面,积极学习编辑规范及相关制度,以扎实的编辑功底保证文章的出版质量。在做好编辑工作的同时,编辑部承担了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等部门关于编辑出版、政策研究的相关课题,有效提升了编辑的研究能力。在常态化学习方面,“请进来、走出去”成为团队学习的常态:开展“院刊讲堂”(至今已举办56期),不定期地邀请院士科学家、传媒界大咖、商业精英等来编辑部传道授业;深入科研一线,与专家学者交朋友,问道“思想者”,从而培养团队对信息的敏锐度,提升选题策划的高度与深度。

  以坚强有力的编委会为支撑。2017年至今,《院刊》主编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院刊》第七届编委会有67位编委,其中两院院士21位。《院刊》在依托中国科学院“科技国家队”的智力、人才资源的基础上,面向科技界,紧紧依靠强大的编委资源和专家力量,获得了国内科技界的智力支持,从而打造了“小核心大外围”的科技思想资源支撑网络,形成强大的办刊合力,充分展现出“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的责任担当与智力资源积累优势。

  为落实国家人才会议精神,《院刊》将发挥汇集和培养“战略科学家”的作用,以青年编委会组建为契机,遴选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青年才俊作为青年编委,在推进《院刊》发展的同时,也为“战略科学家”的培养和发展提供聚智咨政平台。

  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召唤下,《院刊》作为沟通科技界与决策层及社会各界的重要桥梁,继续与中国科学同行、与科学家同行,努力建设战略有高度、思想有深度、内容有广度、传播有速度、服务有温度的“五有”期刊,聚焦世界科技前沿、聚焦经济主战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聚焦人民生命健康,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作出应有的贡献!

  :今天,杨柳春同志与我们分享了《中国科学院院刊》“打造国家科技高端智库传播平台”的创新实践和办刊经验。他们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院刊》坚持“国家科学思想库核心媒体”定位,将内容聚焦于“三个面向”,即面向国家战略、面向中国科学院战略部署、面向学科发展战略及科学共同体的共同关切等三个层面的科学问题,精心策划了关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支撑“一带一路”、精准扶贫重大战略与政策研究、大国治沙、服务碳中和目标背景下的能源转型、“十四五”规划的区域战略与空间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选题和文章,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为国家宏观战略与决策的制定发挥了重要智力支撑作用。

  《院刊》在做大做强科技主流舆论上多方布局,围绕智库“四个影响力”即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国际影响力,努力打造载体多样、渠道丰富、覆盖广泛的国家高端科技智库多元传播平台,初步形成了三个圈层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即面向决策层及科研管理层等核心受众的内圈传播、面向科研人员及社会专业读者等科学共同体的中圈传播和面向社会公众的外圈传播。同时,《院刊》还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院刊》以“学习型组织、研究型编辑、创造型劳动”为团队建设目标,从政治意识、业务技能、常态化学习等方面,全方位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水平办刊队伍。特别是将编辑工作与科研工作相结合,将“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有效提升了编辑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让我代表中国期刊协会,感谢杨柳春同志的精彩演讲!感谢大家对“刊协讲堂”的热情支持!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