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鹏在《党建研究》2024年第3期撰文《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指出,习在中央政治局学习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主题教育总结报告和关于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意见时再次强调:“要持续抓好落实,树牢正确政绩观,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更好将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关乎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关乎“国之大者”和党之大计,关乎一地一域发展成效。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关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强造福人民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辽宁新篇章。
高培勇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4年第4期撰文《深刻把握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变化》指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从内容到逻辑都在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亟待我们重点关注、深入研究,要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作出全面的评估和系统的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重构宏观经济治理新格局之路。中国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哪些深刻变化,为什么稳预期将越来越成为宏观经济治理中的“重头戏”,怎样做好预期管理这个新银河galaxy官网课题?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高培勇在《深刻把握宏观经济治理的重大变化》中进行了阐释。
黄相怀在《前线期撰文《掌握方法才能提高学习实效》指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以贯之的战略方针。在全党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就是贯彻体现这一战略方针的重大举措。开展好党纪学习教育的关键,是以学习贯彻新修订的《中国纪律处分条例》为契机,明确党纪戒尺要求,树牢党规纪律意识。我们要充分发挥党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原原本本、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和系统整体学,从而提升党纪学习教育实效,交出满意答卷。
习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在《学习月刊》2024年第3期撰文《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和发展重点》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习的重要论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丰富了习经济思想的内涵,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科学指引。
肖永明在《社会科学战线期撰文《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兼谈思想史与哲学史的关系》指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边界、对象与方法问题,尤其是与哲学史的关系问题,学界讨论已久。1981年,《读书》杂志曾刊发《哲学史和思想史怎样分家?重读〈中国思想通史〉札记之二》一文,从思想史与哲学史关系的角度加以讨论。1983年,《哲学研究》也以专栏形式刊发文章,就思想史与哲学史关系集中加以讨论。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借由葛兆光先生《中国思想史》出版的契机,学界对思想史研究边界、对象、方法以及思想史与哲学史区别等问题的讨论更为热烈,有不少学术会议都围绕思想史研究的各种议题,相关论文不时见于各大学术刊物,许多刊物都设有专栏讨论。
朱旭东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撰文《“优师计划”是遵循教师教育规律的一个政策典范》指出,“优师计划”是继2006年起实施的“特岗计划”、2007年实施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2018年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以及2015年开展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后又一项促进我国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这项政策具有战略性眼光,是一项策略性措施,堪称我国有史以来遵循教师教育规律的一个政策典范。它不仅遵循了教师教育实现国家公共价值的规律,服务于国家公共教育事业的均衡性、公正性和平等性,而且还遵循了教师教育满足一个国家师资供需关系的规律,体现了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和定向促进的“四定向”特征,名义上是为建设高质量中小学教师队伍而制定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优秀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实质上是解决了长期以来教师教育供给侧改革没有解决的问题;它不仅遵循了教师教育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的规律,构建了所有与“优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利益相关方必须参与的协同发展机制,而且还遵循了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规律;更重要的是,“优师计划”遵循了教师教育体现政治本质属性的规律。
吴冠军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23年第4期撰文《大语言模型的技术政治学评析》指出,知识生产者的行列里,出现了一位人类眼中的陌生者:作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大语言模型。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展现出接近通用的智能水准,同时亦有大量使用者报告各种错误,甚至错误连连。由此,对大语言模型的智能形态展开系统性的探究,可从技术政治学视角切入,并在此基础上对它生成错误与意识形态偏见之缘由展开分析。美国政府要求“美国价值”必须是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系统的准绳,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时代,至关重要的论题仍然是意识形态的批判性分析。
王廷信在《中国文艺评论》2024年第1期撰文《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贯穿性》指出,文化是支撑文明前行的动力,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依靠中国文化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持续内在支撑。中国传统文艺思想对于人的“和”的心境的培育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对“和”的追求相适应。中国传统文艺思想从孕育到演化再到发展,有着自身的内在文化机制。这种机制体现在向“和”的理想迈进中在不同时代以“言志”与“载道”为核心的辩证讨论中。进入近代,这种讨论与古今、中西之争相伴随。在新时代,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守正创新”思想突破了中西、古今之争,体现出当代中国人思考文艺问题时的文化自主性,也赋予中国传统文艺思想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贯穿性。
聂智琪在《开放时代》2024年第1期撰文《民粹主义的“人民”想象:辩正与反思》指出,民粹主义的危险在于对民主所赖以为凭的人民话语的争夺甚至篡改。因此,若要真正回应民粹主义的挑战,首先要澄清的就是民主与民粹主义在人民观上的真正区别。为此本文从“反建制”“反精英”和“反多元”三个视角对学界关于民粹主义人民观的既有理解予以梳理和分析,认为这些标签化的断语虽然有其道理,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含混、张力甚至局限仍有待进一步澄清。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反多元”确实是民粹主义人民观的本质性特征,但这里的“反多元”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对整体性人民的诉求。换言之,民粹主义与民主在人民观上的本质性差异不在于对整体性人民是否拒斥,而是对其不同想象方式,即是否承认整体性人民具有拟制含义。本文的探讨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也为重新反思民主理论提供了借鉴。
王振复在《学术月刊》2024年第1期撰文《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结构》指出,中国美学具有独特的范畴体系。作为中国文化所特有且与审美相联系的一种知识结构,它是一个动态四维的逻辑网络。此即:一个逻辑原点:无极;二重哲学本体:绝对之无的本在性无极,与相对之无的次在性太极的对应结合,以无极为“一级本体”、太极为“二级本体”;三大人文支柱:历史哲学意义的“道”、文化意义的“气”与审美现象意义的“象”的三者相和;四为基层建构:由“道、气、象”三者构成其各自所统摄的范畴群落及其相融。中国美学范畴体系,具有有序而深邃的思性诗性化、诗性思性化的人文特点,渗溶着中华文化所特具的生命意识。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