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本土感应时代守正创新
栏目:本院刊物 发布时间:2024-10-06

  位列新中国第一批文艺期刊方阵的《广西文学》于1951年6月创刊。作为老牌省级文学期刊,《广西文学》迄今已走过70个春秋。它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辉煌巨变,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同时肩负着培育文学新苗的职责,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家作品。《广西文学》不仅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创刊的省级文学期刊之一,也是后期最早复刊的文学期刊之一。因此,相对于其他省级刊物,这本杂志以更长时段贯穿和衔接了当代文学70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广西文学》是作为重要标本镶嵌在共和国文学期刊版图中的,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微缩版,在当代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桂军研究中极具史料价值。

  自1951年创刊以来,《广西文学》有7次更名:1951年6月到1956年12月刊名为《广西文艺》,1957年1月至1958年1月刊名为《漓江》,1958年3月到1960年6月刊名为《红河水》,1960年7月到同年12月刊名为《广西文学》,1961年1月到1966年6月,刊名改回《广西文艺》,1966年7月至1971年4月停刊,1971年5月复刊到同年12月刊名改为《革命文艺》,1972年1月至1978年6月刊名再次恢复为《广西文艺》,直到1981年7月,刊名改回《广西文学》,沿用至今。

  高扬时代精神,推动主旋律创作,是刊物践行现实主义办刊理念的主导方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遵循“通俗化”“群众化”“地方化”办刊方针,服务于当时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建设,在国家和党的重大历史节点,编辑部策划纪念专栏或专号,组织作家主题创作,以专栏或专号的形式倡导深入基层的文学创作,同时,又不失时机地隆重推出庆祝党和国家重要历史节点的纪念专辑,汇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流。进入新世纪后,《广西文学》编辑部策划了多期长篇报告文学专号。其中,三期长篇报告文学专号影响甚大。作家王布衣挖掘广西河池市宜州区合寨村作为中国村民自治策源地的重大题材,创作出《震撼世界的广西农民》,于2007年第4期专号刊登后,引起强烈反响。同时,2009年第12期推出了龙鸣、邓咏创作的《云水激荡·2008广西北部湾》,2012年第8期推出麦展穗的《走进东巴凤》,受到全国报告文学界瞩目。敏感于时代政策走向,及时策划报告文学专号,显示了《广西文学》聚焦时代进程的宏阔视野和把握国家战略发展格局的高远目光。

  新世纪以来,《广西文学》办刊的现实主义审美取向愈加凸显,刊登最多影响最大的都是关注当下的现实主义之作。就拿2006年第5、6两期合刊的“广西小说新势力十一人展”专号来看,映川《为你而来》、李约热《巡逻记》、黄土路《年夜饭》、朱山坡《中国银行》、红日《说事》、锦璐《补丁》、梁志玲《突然四十》等都是反映转型期中国城乡社会生存际遇的现实主义之作,读来不乏切肤之感。2014年,编辑部策划“特约头条”栏目,该栏目推出的小说大都透出现实主义文学的勃勃生气,邱华栋、林白、王祥夫、陈应松、雷平阳、鬼子、凡一平、田耳、李浩、张楚、胡学文、金仁顺、乔叶、武歆、付秀莹、黄咏梅、朱山坡、杨映川等作家都以现实主义力作在此亮相。他们的作品大多依循现实本身的纹理,在对生活暗角的探微中切入生活本质,直击痛点又不乏人文关怀。这类切近现实的作品,以现实主义冲击力形成声势,塑造着刊物的媒体形象。

  关怀当下、直击人性的现实主义审美是《广西文学》办刊的主要价值诉求,但这并不是说,编辑对其他艺术风格的稿件就横加排斥。上世纪80年代,老编辑柯炽就鼓励作者从古典诗歌和民歌中汲取写作的养分,影响了一批诗人。当时还是《广西文学》编辑的诗人杨克联合作家梅帅元等提出“百越境界”的创作主张,成为中国寻根文学思潮的先声,对广西现代派诗歌的发展做了大量启蒙工作。尤其诗歌栏目,刊物并不排斥现代派诗人群体,而是大量采用了他们的诗稿,在编辑审美观念多元化影响下,《广西文学》形成了现实主义主导下的多元文学出版生态。

  优秀的文学期刊离不开优秀的编辑队伍和出彩的编辑策划。《广西文学》在栏目策划、活动开展等方面灵活多样,显示了编辑群体的学识、智慧与活力。

  《广西文学》历来非常重视栏目策划,通过专题策划集中推介广西本土作家作品。1996年1月号推出“广西青年小说家八人作品展”,刊登上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锐作家东西、鬼子、李冯、凡一平、常弼宇、黄佩华、沈东子、陈爱萍的小说。2006年第8期又不失时机地推出“广西小说新势力十一人作品展”。这是广西文脉积蓄十多年后形成的又一股冲击波。这批在当时看来还是广西文坛后起之秀的青年新锐,如今已成为“文学桂军”小说方阵主力军。2014年第5期推出了“广西‘80后’作家小说专号”,刊登了小昌、侯珏、吴了了、肖潇、车海朋、马中才、韦孟驰、钟欣等青年作家的小说,他们以叙述的自由感和视角的日常化彰显代际张力,呈现了青春期的自我寻找、生命的躁动不安的状态,展露了广西作家队伍的后劲和潜力。三个专号在不同时间节点推出三代作家作品,展示了广西作家的整体实力与阵容,同时也促进了地方作家梯队结构的优化。

  首先,发掘推介青年新锐,是《广西文学》办刊的重要支点。“新星座”“新秀看台”“新手出场”等就是专门为刚刚起步又不乏潜力的作者打造的栏目。纪尘、陶丽群、龙眼、周耒、梁冰、林虹、陆辉艳、小昌、唐沁、侯珏、韦延才、费城、蓝敏妮、高力、安乔子、黄少崇、陈洪健、罗南、廖献红等大批青年作家都曾受惠于编辑着力于扶植“新人”的栏目策划意识。推介新人的栏目策划则是文学期刊的基础性工作,同样是《广西文学》实现出版价值的重要途径。

  其次是出彩的专题栏目策划。作为《广西文学》十多年来打造的品牌栏目,“重返故乡”是针对当前文学现状以倡导更接地气的文学创作而开辟的特色栏目,组稿视野不断拓展,作者队伍不断壮大,足以成为地方性文学刊物栏目创新的典型案例。“名编访谈”基于文学期刊生态的观察,是《广西文学》副主编冯艳冰与当代名刊名编之间的对话,这不仅确保了访谈内容的专业性,显示了编辑家的学识与洞见,同时也提升了期刊的品位,体现了主持人开阔的胸襟与视野。2016年第1期开辟“散文新观察”栏目,面向全国散文新锐约稿,并邀请散文评论家刘军担任特约主持。自开栏以来,该栏共推出60多位广西区内外散文家的作品。开辟“广西散文看台”“特别关注”等栏目,对广西散文队伍作持续性地展示。

  最后是文学活动的开展。杂志社举办创作笔会、改稿班等多种活动,培育广西本土作者队伍。自2006年起,刊物以专号形式推出“广西诗歌双年展”,以板块组稿方式绘制广西诗歌发展图谱。为了开阔诗歌创作视野,“双年展”组稿范围从区内逐渐向区外甚至国外扩展,促进了本土诗人和区外诗人的交流与对线年第八届广西诗歌双年展暨新加坡南洋诗社、中国四川、安徽邀请展等,把广西区外诗人纳入双年展框架,开展跨省、跨国文学交流活动。以栏目策划带动文学活动,赋予了“双年展”更丰富的内涵与更广泛的关注度。同时,刊物每年举办年度奖,表彰年度最佳作家作品。评奖范围面向全国,影响越来越大。

  在广西文学繁荣发展的背后,《广西文学》编辑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广西当代知名作家,老一辈有林焕平、周钢鸣、武剑青、黄飞卿、莫之琰、莎红、贺祥麟、陈肖人、蓝汉东、韦一凡、包玉堂、柯天国、潘琦、银河国际galaxy网站蓝怀昌、周民震、孙步康、海代泉等,第二代作家有东西、鬼子、李冯、石才夫、黄佩华、凡一平、黄神彪、潘大林等,更年轻的一批作家有李约热、锦璐、映川、朱山坡、陆辉艳、杨仕芳、红日、光盘等,他们的写作几乎都从这里出发。

  壮族作家黄佩华回忆首次给《广西文学》投稿时说,得知短篇小说《拐角》拟被采用,心中“一阵暗喜”:“《广西文学》在这个节点拉的这一把,让我对未来陡增了信心,也一时摆脱了生活方面的困扰,暗暗继续发力投入文学创作之中。没过多久我又攻克了天津的《小说家》,还有《上海文学》《清明》和《当代》等刊物,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文学》立足本土,竭力从基层发掘和培养文学人才,为作者的成长搭桥铺路,发挥了助力青年作者从广西出发走向中国文坛的桥梁作用。

  为了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广西文学》编辑敏感于时代脉搏,致力于八桂文学空间的建构。同时,几代编辑同仁也不乏全国视野与担当。“百越境界”“88新反思”等基于广西文学现状的两次文艺思潮大辩论,都在《广西文学》留下了浓重的笔墨。在上世纪90年代商业主义大潮冲击下,文学期刊经受着市场化的考验,纷纷改版、改刊、停刊。1996年,《广西文学》敢于在文学期刊生存危机中发声,率先策划举办了“全国省级文学刊物生存与发展研讨会”,基于文学期刊生存现状研讨对策,引起中国作协领导的高度重视。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在《广西文学》办刊史上意义重大,充分展示了杂志社编辑同仁的情怀与担当。

  创刊70年,《广西文学》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传承文脉,守正前行,硕果累累。新时代、新起点,祝福《广西文学》拥有更璀璨的未来!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