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科技成果评价要更加精准务实
栏目:成果介绍 发布时间:2024-10-23

  5月21日,习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复杂多变,全球疫情大流行和中美贸易摩擦,使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如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解决关键核心科技“掐脖子”的难题,尽可能降低中国高新科技的对外依赖度,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科技成果评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指挥棒,所谓“指哪打哪”,科学合理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有利于引导和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

  科技成果评价涉及评价什么、谁来评价、如何评价和评价结果如何使用等关键问题,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做好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真正发挥其正确的“指挥棒”作用。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科技成果评价存在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包括评价笼统化、指标单一化、标准定量化、结果功利化等。唯有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端正科技成果评价取向,增强科技成果评价效能,使科技人员可以心无旁骛地投身科技活动。

  科技创新的每个阶段都会形成不同的成果,并需要采取有差别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而不能“一刀切”地笼统评价。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期刊论文,而应用研究的关键成果则凸显为可以转化和商业化的发明专利。简单化地使用论文级别和数量这种单一指标来衡量科技成果,就可能使科技人员只注重发表了几篇论文,而不关心科技成果是否可以得到转化并产生经济社会效益。这会扼杀了科技创新的转化潜力,使科技活动看似成果斐然,实则难以得到应用。因此,要建立多阶段、多层次和多维度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对科技成果进行精准化评价。

  科技创新不是以数量论英雄,而是要凸显科技创新的原创性和影响力。依靠“工分制”来考核科技人员,通过数量来激励科技人员,都是不可取的做法。要进一步破除“五唯”等不良科技成果评价导向,减少简单化、数量化和功利化的评价手段,使科技成果评价回归注重质量和原创性的本位初心。

  科技成果是银河国际galaxy网站产出,更是结果和影响。要将科技成果与科技活动区分开来,对其评价要注重结果导向。科技投入和科研项目不是科技成果,不应将其作为科技成果评价的“分子”或加分项;恰恰相反,要将其视为科技成果的“分母”或减分项。如此进行评价才能破除科技人员的“课题情结”,避免重投入轻产出的错误科技导向。

  学术同行和市场主体对科技成果的评价最有发言权,要发挥专家和企业对科技成果的评价专长,避免评价的过度行政化。一篇论文的质量如何,不应仅仅以是否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来评价,而也应以其是否得到了学术同行的认可来评判。一项应用研究的价值如何,要请风险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评价,并接受市场的检验。

  在科技成果评价结果应用方面,既要包容科技创新的失败风险,又要提供强有力的多元激励,使科技人员有动力和勇气去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将科技成果评价与薪酬奖励简单直接挂钩,固然可以增强科技人员的激励力度,但却可能扭曲其激励结构。这可能使科技人员更加注重确定性和安全性很高的短期研究,而不愿长期追踪高风险的研究课题。长此以往,科技创新的原创性不够,关键核心科技“掐脖子”的问题也无从破解。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意味着要破除“出身论”的狭隘观念,真正做到“英雄不问出处”。要确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在科技成果评价时不对其另眼相看,真正凸显评价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比如,在科技人员和科技奖项的评选中,要向真正在创新一线的企业科技人员和团队倾斜,凸显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视和引导。

  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好不好,要让科技人员来评判。要定期对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进行评估和检讨,倾听科技人员的感受和认知,及时纠正不合理的评价导向和做法,避免评价机制扭曲失灵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良的评价机制很难即刻清除,良好的评价机制也无法在一夜之间建立起来。需要长期不懈地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形成和巩固良性健康的评价文化,使评价机制持续促进科技创新。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