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批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18〕21号),我校推荐申报的3项成果全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率100%,获奖数量在全国高校排名并列35名,居行业特色型高校第9名,获奖数量突破我校历史最好成绩。
沙爱民,申爱琴,蒋玮,张洪亮,张驰,陈红,马骉,胡力群,马峰,陈华鑫,秦雯
范文,杨兴科,李同录,焦建刚,彭建兵,李永军,卢全中,李荣西,刘建朝,祝艳波
韩玲,王腾军,白璘,李艳波,惠萌,田永瑞,黄鹤,汪贵平,王会峰,黄观文,赵超英,顾俊凯,武奇生,雷旭,杨耘,王爱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按照《教学成果奖励条例》设立,特等奖由国务院批准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领域最高奖,每4年评审一次。1989年在全国普通高校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奖,今年是第8次开展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
本次获奖的项目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在总体上代表了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教育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
安徽省宣城市人,西安公路学院公路工程专业学士及硕士毕业、乌克兰哈尔科夫国立汽车公路技术大学博士毕业、博士后经历。
自1988年以来,沙爱民教授从事道路工程专业的教学工作,多年来深入教学一线,担任《路基路面工程》、《路面管理系统》、《沥青路面》等课程主讲教师,现为公路工程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路基路面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土木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负责人。长期开展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公路工程方向人才培养计划制定、道路与铁道工程研究生培养模式、《路基路面工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等研究,牵头开展《路基路面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成果完成人:沙爱民 申爱琴 蒋玮 张洪亮 张驰 陈红 马骉 胡力群 马峰 陈华鑫 秦雯
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习提出的交通强国战略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交通走出国门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交通运输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成果依托国家级教学团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项目,以培养“工程领军、国际视野和现代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专业实践类型,分别开展了重大工程实践、国际联合实践和专业基地实践模式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国际工程适应能力及复合知识运用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基础理论和工程能力并长、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兼具的公路交通拔尖创新人才。
成果提出了面向国家战略和行业需求的公路交通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理念,探索了“项目本位、浸入认知和数字化复合”的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构建了集系统化-目标化-模块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内容于一体的“一体五化”知识体系;形成了适应海外工程公路交通类人才需求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教指委领导下,牵头编制了《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成果辐射到包括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在内的全国百余所院校,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行业特色高校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示范作用。
交通类本科人才长期按照单一目标培养,阻碍了学生的多类型、多路径发展,削弱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与积极性,难以支撑现代交通行业对工程领军、国际化和复合型各类人才需求。
特殊环境、复杂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对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培养过程中缺乏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训练。
随着高端装备、高新材料以及信息技术等在交通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人才的学科视野拓展和前沿专业知识获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有的知识体系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行业发展需求。
受传统教育固定模式的影响,学生缺少国际工程条件及文化环境下的专业教育,缺乏对国际工程建管模式、国际工程标准规范的认知,不能响应交通运输行业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国家倡议对国际化人才需求。
内蒙古武川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工程地质、地质灾害、岩土强度与本构模型、土动力学及地震地质灾害理论。
范文: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科技领军人才计划,陕西省三秦学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副校长,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灾害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会员,教育部地质学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岩土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等。
成果完成人:范文 杨兴科 李同录 焦建刚 彭建兵 李永军 卢全中 李荣西 刘建朝 祝艳波
伴随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需求急速增长,资源勘查走向深部成为必然,重大工程建设持续向地质条件复杂地区挺进,环境保护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地球深部探测不断推进,涉及地质问题愈加复杂。
解决这些问题已超越单一学科知识领域与现有技术方法范畴,需要传统领域外的学科支持,需采用新的技术方法手段,更需具备认识发现、实践应用、探索创新等能力,因此培养能够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地质类专业创新人才十分紧迫。
基于13项国家、27项省级质量工程与教改项目,长期坚持课程体系改革,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重视解决复杂地质问题,构建与实践了提高解决复杂地质问题能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提出了以提高解决复杂地质问题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基础课-专业课-创新课”三阶段递进式课程体系;创建了“认知-技能-应用-创新”四层次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健全了“监督-反馈-跟踪-激励-改进”五机制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本科人才认知-实践-创新全过程能力培养,显著提升了学生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
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测绘信息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
韩玲,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含地理信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教育部本科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获陕西省巾帼建功标兵称号。多年来一直从事摄影测量与遥感以及测绘信息化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在教学方面,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实验教学中心主任,陕西省遥感科学技术教学团队负责人,《遥感技术基础》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主要研究领域为: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技术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等。
成果完成人:韩玲 王腾军 白璘 李艳波 惠萌 田永瑞 黄鹤 汪贵平 王会峰 黄观文 赵超英 顾俊凯 武奇生 雷旭 杨耘 王爱萍
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针对我国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完全适应问题,结合测绘类专业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注重实践环节,培养测绘创新人才”等12项国家级、省级教改项目支持下,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切入点,逐步形成3个体系(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和1支校企协同师资队伍构成的“3+1”知行合一人才培养体系,着力解决高校人才培养理科化倾向严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教师选拔“从高校到高校”,重科研,缺实际工程经验等问题。经过十年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打造了一支校企协同育人师资队伍。
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围绕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从“教什么、怎么教、在哪教、谁来教”着手,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创建实践教学体系,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组建校企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学中做,掌握知识运用方法;做中学,理解原理和技术;学做结合,实现知行合一。为适应行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以实际工程项目为主线,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引入教学全过程,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转型升级相适应,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将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按层次划分,构建了“四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主线,学生分组合作完成CDIO--OBE全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学生按兴趣组建团队,利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校企双导师指导,结合企业研发项目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送教入企,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和管理;引企入教,企业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师工程培训。两种途径,促进企业创新,提升师生工程实践能力。
成果实施以来,测绘信息类专业3000余名学生直接受益。交流推广到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辐射示范作用显著,对其他院校开展新工科教育,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具有普适性。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内涵建设,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充分展示出我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亮点与特色。
学校将以本次获奖为契机,加强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发挥教学成果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助推我校“双一流”建设。
希望各教学单位及广大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获奖成果,以人才培养为唯一中心工作,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潜心教育教学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内容方法,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创造性地提出科学的思路、方法、对策和措施并积极实践,扎实推进五个融合,为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