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2017年学生资助工作进展情况及成效
栏目:成果介绍 发布时间:2024-09-25

  银河galaxy官网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要召开的是教育新春系列新闻发布会的最后一场,因为马上就要迎来“两会”了。今天要介绍的是2017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

  当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和社会积极参与的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也就是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去年学生资助工作继续推进,受助学生规模、资助资金总额、财政投入资金和学校、社会资金四个方面都得到了进一步增长。

  今天我们请来了几位嘉宾,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他们是: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刘景、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陕西省教育厅总会计师刘宝平,还有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下面请刘景副司长介绍“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开展的情况以及下一步的安排。

  各位媒体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就像刚才主持人说的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我们社会公平。当前,我们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可以说从制度上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那么为了保证党的惠民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2017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的通知》,决定将2017年确定为“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应该说规范管理年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向大家简单通报一下活动开展情况。

  这次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严格规范各地各校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与政策的执行情况,清理解决政策缩水变形、执行走样等问题,提高资助管理人员责任意识、规范意识、服务意识与业务能力,全面提升学生资助规范化管理水平。这次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也是“六个规范”。

  第一,规范管理制度。重点加强对各地各校制定的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细则、实施办法等制度的审核,纠正与国家政策不一致的内容。

  第二,规范监管责任。建立中央、省、市、县四级管理责任体系,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明确学校校长、资助工作负责人等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监管机制,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

  第三,规范资助程序。加强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流程的宣传,加强受助资格审查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合理确定公示的内容和方式。

  第四,规范资金管理。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资助资金的分担责任,优化资金拨付流程。

  第五,规范信息管理。明确资助信息系统应用与管理责任,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坚决防止资助信息泄露现象的发生。

  第六,规范机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资助机构建设和资助队伍建设,选优配强资助干部;加强对资助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

  第一,自查自纠阶段。要求各地各校对照“六个规范”要求,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工作,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目前,各地均按照要求完成了自查工作,并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及时督促整改。

  第二,重点检查阶段。2017年11月下旬,中央有关部门组成了六个检查组,分别对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等12个省份进行了重点检查,涉及到55个市县和121所学校,以及8所中央直属高校。

  检查组按照“严查、盲查、重点查、查重点”的要求开展工作,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各类文件、材料和档案等进行了审核,与受助学生与家长进行了座谈交流,全面了解当地和学校资助工作实际开展情况。

  第三,总结反馈阶段。2017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对规范管理年活动进行总结,并将有关情况反馈给了各地各校包括各中央高校,责令其针对有关问题进行整改。

  第四,开展“回头看”。教育部财政部拟于2018年组织开展“回头看”,进一步跟踪督查有关问题解决情况,狠抓整改落实。

  通过开展自查自纠及重点检查,大部分地区和学校都严格按照“六个规范”的相关要求,对发现的问题做到了立行立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部分地区和学校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经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各地严格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在保证国家规定动作不走样的同时,进一步做好了自选动作。比如甘肃省在对省内公办幼儿园免除保教费的基础上,还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在园幼儿进行了生活补助。吉林省延边州对各个学段的建档立卡学生实现了零费用、全覆盖的目标,免除其学杂费、教材费、伙食费、住宿费等全部费用。

  第二,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各地以规范管理为导向,把解决当前问题和健全长效机制相结合,逐步建立了由纪检、审计、媒体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推动学生资助监管工作提档升级。比如湖北省将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工作纳入了履行主体责任规范办学的综合督查范围,以明查暗访等形式开展多轮次的检查。上海市建立了严执行、严管理、严监督的专项督查机制。

  第三,资助程序进一步规范。各地各校加强了受助学生申请、评定、公示等各个环节的规范管理,特别是加强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明确了认定标准和资助档次,确保资助对象、资助力度更加精准。比如辽宁省、广东省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全面推动认定工作的精准化。湖南省常德市、株洲市等地探索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及权重体系”,对认定工作实施了量化测评。山西省河津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起教师联系学生家长包干制度,定期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第四,信息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各地在抓好系统培训的基础上,全面推动资助系统上线运行,做到了让数据来“说话”、让数据来“管人管事”。比如贵州省通过加强填报指导,实行月通报制度等方式,有效推动各学段资助子系统的应用工作。福建省打造了中职学生资助信息网上公示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网上公示、数据审核、信息查询、投诉举报等多项业务的网上办理。

  第五,机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各地各校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资助机构标准化建设工作,同时加强资助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和政治引导,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让受助学生的获得感普遍增强。比如陕西省扎实推进县级资助中心标准化建设,组织88所高校与县级资助中心开展结队帮扶,取得了显著成效。东北师范大学在资助工作中将科学研究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致力于打造“专家化型、学者型”学生资助工作队伍,不断提高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能力和水平。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贯彻落实好国家资助政策是党和政府赋予的重要职责,更是人民群众寄予的美好期望,下一步我们将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根据“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部署和实际工作需要,扎实提高学生资助规范管理水平。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组织开展“回头看”。2018年上半年,我们将进一步跟踪和督促被检查省份及高校,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实地抽查,对整改不到位的单位进行通报、追责。

  第二,推进规范管理建设常态化。加强制度建设,制定资助政策执行规范化管理手册,确保资助程序有章可循。引导和督促各地各校对照规范管理要求,定期开展自查自纠,实时纠正不规范行为。

  第三,定期开展监督检查。会同财政、纪检、审计等部门或者邀请媒体等社会力量定期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确实解决监管无制度、无实效、无威慑的“三无”问题。

  第四,畅通反映问题渠道。进一步加强投诉举报受理,推动各级教育部门全面开通学生资助问题举报投诉渠道,并安排专人做好受理工作,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要求各级各类学校通过设立校长接待日、热线电话、举报邮箱等方式,保证学生有渠道反映问题。

  第五,加强资助工作队伍建设。在全国范围探索推广资助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继续加强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资助工作干部队伍的政策水平和执行力,切实将这一利民、惠民的好政策抓细、抓实。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感谢刘景副司长,下面请马建斌副主任来介绍2017年学生资助工作的进展、成效以及下一步的工作考虑。

  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对广大媒体朋友们多年来关心、支持学生资助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主要介绍三方面内容:一是2017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进展情况。二是2017年学生资助工作的亮点。三是2018年学生资助工作的重点。

  概括的讲,是实现了“四个增长”。2017年,在财政、教育等中央有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各级各类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新突破和新进展。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学生资助连续十一年实现了四个方面的增长。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一个增长,受助学生规模近9600万人次,增幅5.09%。具体讲,2017年,全国各教育阶段累计资助学生(含学前幼儿)受助人次是9590.4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464.27万人次,增幅5.09%。

  第二个增长,资助资金总额突破1800亿元,增幅11.45%。具体讲,2017年全国资助资金总额包括财政投入、国家助学贷款、学校、社会以及个人资助等,总额是1882.14亿元,比上年增加193.38亿元,增幅11.45%。

  第三个增长,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200亿元,增幅9.15%。具体讲,2017年各级财政共投入资助资金1210.62亿元,比上年增加101.44亿元,增幅9.15%,高出同期GDP增速2个多百分点。财政资金占当年资助资金总额比例为64.32%,是学生资助资金的主要来源,充分体现了学生资助的政府主导作用。

  第四个增长,学校和社会投入超过670亿元,增幅15.87%。具体讲,2017年国家助学贷款学校投入、社会投入(包括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助等)共计671.52亿元,比上年增加91.95亿元,增幅15.87%,占当年资助资金总额35.68%,是我国学生资助的重要部分。

  我解释一下,第三和第四个增长的资金总额包括在第二个增长1800亿里面,具体到各个学段,2017年资助情况为:

  学前教育,共资助幼儿889.77万人次,资助金额93.20亿元,比上年增加25.02亿元,增幅36.70%。

  义务教育,1604.61万学生享受了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助金额179.11亿元,比上年增加14.00亿元,增幅8.48%。

  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1310.42万人次,资助金额193.80亿元,比上年增加26.30亿元,增幅15.70%。

  中等职业教育,共资助学生1509.92万人次,资助金额365.29亿元,比上年增加33.16亿元,增幅9.98%。

  高等教育资助,共资助学生4275.69万人次,资助金额1050.74亿元,比上年增加94.90亿元,增幅9.93%。

  我解释一下,上述统计数据里面,没有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免费教科书和营养膳食补助三个项目,原因是有两点:一是考虑到三个项目不同程度存在普惠性,二是这也是多年来一直延续的统计口径,这三个项目的具体执行情况是,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全部享受了免学杂费政策和国家免费教科书政策,有3700万学生享受了营养膳食补助,财政安排资金285亿元。

  下面,我介绍第二个方面,2017年学生资助工作的亮点。可以说是亮点纷呈。

  第一个亮点,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经过10多年的努力,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即各个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在制度上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在这个基础上2017年高等教育阶段的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第一,确保研究生奖助政策不留死角。明确了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研究生培养单位全面落实研究生奖助政策,确保符合条件的研究生都能享受到相应的资助。

  第二,将预科生纳入高等教育资助范围。明确预科生可按照规定享受相应教育阶段的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第三,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全覆盖。进一步拓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覆盖范围,实现高校、科研院所、党校、行政学院、会计学院等培养单位全覆盖,实现了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研究生、预科生、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全覆盖。

  第四,落实民办高校同等资助政策。明确民办高校学生与公办高校学生按照规定同等享受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等国家资助政策。

  二是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自2017年春季学期起,将地方高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人每年不低于1万元提高至每人每年不低于13000元,将中央高校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标准由每人每年12000元,提高至每人每年15000元。

  第二个亮点资助工作内涵进一步拓展。2017年教育部党组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明确要求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结合起来,建立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资助体系,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

  2017年,各地各学校积极行动,创新机制,拓展形式,全面推进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

  第三个亮点,学生资助工作规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2017年,教育部会同财政部联合启动“全国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活动,督促指导各地,各校从管理制度、监管责任、资助程序、资金管理、信息管理和机构队伍等六个方面加强规范化建设。2017年底,两个部委对12个省份进行了重点抽查,总体看,各地各校规范管理的意识普遍增强,规范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具体情况刚才刘景副司长已经作了详细介绍,我就不多讲了。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写好教育奋进之笔行动的关键之年,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长期的工作,是2018年教育“奋进之笔”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大力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着力解决好学生资助工作中仍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学生资助工作迈上新台阶。

  具体讲,重点抓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重点,抓好精准资助。要努力实现资助对象精准,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各校通过系统比对、调查走访、大数据分析、同学评议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通过学籍系统、资助系统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数据库的有效对接,实现特殊困难学生群体全部自动识别。

  要努力实现资助标准精准,根据所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物价水平、学校收费水平、学生家庭经济能力等因素,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标准,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实行分档资助,加大对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农村低保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等特殊群体的资助力度。

  要努力实现资金发放精准,改革完善助学金发放机制和发放办法,充分利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增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获得感。

  二是抓好资助育人。认真贯彻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精神,推进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在育人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倾斜,给予他们生活和学习上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推进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

  三是抓好规范管理。在“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年”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回头看”,督促各地各校抓好整改,推进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学生资助专项检查和调研,督促各地各校全面提升资助工作质量,推动地方建立和完善学生资助监督、检查和专项审计制度,指导和监督加强对社会、企业助学资金的规范管理,加强投诉举报受理,严肃查处各项违规违纪行为。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大家多多帮助我们宣传好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谢谢大家。

  感谢马建斌副主任,下面请刘宝平总会计师介绍陕西省应用好大数据做好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关情况。

  尊敬的各位新闻媒体界的朋友,大家早上好。下面我就陕西省教育厅打造精准资助系统,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作一个介绍。

  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更好的发挥学生资助在教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资助育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把建档立卡家庭资助做细做实,做优做亮,实现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从2017年4月起陕西省教育厅研发了“陕西省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运用大数据实现了全省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兑现了党和政府“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创新资助管理模式。陕西省精准资助管理信息系统是陕西省教育大数据管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汇集了陕西省扶贫办的陕西省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建档立卡的人口信息,从教育部各学段学籍管理系统回流的学生学籍信息,以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回流的学生受助信息。通过教育大数据平台,实现了以上三个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互相比对、互相印证,完成对全省建档立卡学生的精准识别和精准资助。用现代大数据融合、共享取代了以往传统各学段资助信息系统各自封闭的管理模式。

  二是完善系统功能,实现了精准资助全覆盖。精准资助系统是各级教育、扶贫等部门和各地各校统一实施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涵盖了全部学段、全部资助业务和全部学生,包括实施管理、资助业务、控辍保学、贫困大学生初次就业等主要管理功能模块,并具有对学生信息核对、审核、补漏、重复信息处理等功能,通过严格高效的信息核对、审核程序,确保不漏一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实现了全省符合资助政策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精准资助全覆盖。

  三是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实现了各方的精准对接。各级教育、扶贫部门通过系统分发需要核查的学生信息,学校用户可查看、确认学籍在自己学校的学生信息,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学籍或户籍两个维度查看在管辖区内的所有学生信息。各级管理部门和学校可在系统内完成对相关信息核查工作的填报工作,补漏、遗漏信息,经系统审核确认后,学校以及用户在系统内填报受助信息,记录学生资助落实情况,系统自动生成各类报表。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实时掌握资助实施进度和和实施情况。

  第二个方面,该系统运用时效。一是信息识别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2017年秋季学期,精准资助系统将学籍系统的947.35万学籍数据和省扶贫办大数据平台提供的521.99万建档立卡人员数据比对,精准识别出48.58万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全省这么多建档立卡学生不再需要持证明表到县扶贫办开具证明、加盖公章,极大的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二是精准预算,做到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管”。2017年,我省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中高职扶贫助学补助一次性3000元等学生资助项目的预算已按照系统识别的普通高中和中高职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人数下达了预算,2017年实施的泛海助学行动中,我省通过精准资助系统,仅用了不到一天时间,就从228万未脱贫建档立卡学生中找出1万名当年录取的建档立卡大学生新生,每人按5000元下达预算,做到了精准预算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管。

  三是精准资助做到了“三个不少”。2017年,由于精准资助系统的成功应用,实现了全省48.5万名符合国家资助政策的建档立卡学生,对象全精准、资助最优先、标准最高档、过程可查询、结果可确认,确保一名学生不少,一个项目部少,一分钱不少,做到了每名建档立卡学生入学前、入学时和入学后“三不愁”。

  第三个方面,这个系统的社会效应。一是运用大数据平台实现了跨部门和单位协同攻坚。精准资助需要相关部门间信息共享、密切协同、加强与扶贫等部门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融通共享至关重要。精准资助信息系统平台可以实现不同部门,不同领域扶贫、户籍、学籍资助等各方面信息交换和沟通协作,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精准资助数据库,实现不同部门和处室能够在国家资助同一面旗帜下、同一个平台下协同脱贫攻坚的新格局。

  二是应用精准资助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能。2017年秋季学期,我们通过系统,将947.35万学籍数据和521.99万建档立卡人员进行数据比对,精准识别出了48.5万名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信息,只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而以往完成这样的信息核对,全省各级扶贫部门和教育部门成千上万工作人员至少要用两个月时间,而且还无法保障信息完全准确。因此,精准资助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有效的提升管理效率效能的重要生产力工具。

  三是应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精准识别、精准资助的“精准度”。系统通过大数据应用分析,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和学生学籍信息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了精准到校、精准到人的精准资助数据库,做到了过程可查询、结果可质询、隐私可保护、上线很便利,极大的保证了学生资助管理信息数据的精准度,为精准预算、精准施策、精准分析、精准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是应用大数据服务实现信息化精准管理。系统的成功运用,使学生资助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变管理为服务”,由过去的“人找政策”,变成现在的“政策找人”,极大的提高了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使国家资助成为人民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好评度最高的教育政策之一。精准资助信息系统得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陕西大数据管理的重要应用项目,全国兄弟省市和相关部门也多次到陕西观摩学习,成为一项成功的经验。2016年全国学生资助工作综合绩效考核中,陕西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第三名,连续四年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将继续创新思维,不断探索学生资助新方法,确保贫困家庭学生上得了学,顺利完成学业,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家庭脱贫作出贡献。谢谢大家。

  感谢刘总会计师,下面就请王延副书记介绍东北师范大学资助育人的有关工作情况。

  各位新闻媒体朋友,我发言介绍的题目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建新时代“四维驱动”资助育人新模式。

  习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将资助工作落脚点放在人才培养上,将立德树人切实融入学生资助工作,是新时代资助工作者必须回应的时代之问。十年前,东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物质支持与素质支持并举的“双线资助”模式。十八大以来,学校立足公平精准“一个基础”抓住困难学生的人格培养、素质培育、精神追求”三个关键,探索创建了“四维驱动”的资助育人新模式。

  困难生认定一直是制约资助工作科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学校早在2007年就构建了“信息采集-量化测评-民主评议-实地走访”的“四段一体”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2017年,学校在原有二维“量化测评模型”基础上,采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了三维的“智能动态认定模型”。该模型能同时承载10万人的申请与认定,不仅可在3秒钟内划分困难等级,还能根据学生日常消费情况动态调整其资助的类别,认定准确率高达99%,为实现资助款的精确分配,学校启动上学成本测算,根据现有的11个学费标准,划分了14个资助等级,尽可能满足又不超出每个学生的需求,引领全国困难生认定工作向精准化又迈出了重大一步。

  资助工作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引领他们完善人格、向美而行。学校打造“微心愿”助学平台,引导受助学生“知恩于心”。学生通过平台提出心愿,爱心人事可在网上认领,一对一地满足困难学生差异化的个性需求,使其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怀,有效激发其勤学修德、笃实感恩的意识和情怀。学校成立“红烛志愿者协会”,引导受助学生“感恩于行”。23年来,学校6万余名贫寒学子,以“桃李不言”的师者情怀和“兼济天下”的赤子之心,如行者般,从白山黑水到中原大地,从西北大漠到青藏高原,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122个支教助学基地,数以万计的农民工家庭子女和残障儿童得到了助学帮扶,代代相传的红烛精神,让其从受助者变成主动传递爱心、担当社会责任的“助人者”。

  资助工作更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着力培养困难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学校搭建“就业齐飞”平台,实施“UGEM”结队助学计划,学校、政府、企业、媒体四方协同联动,提高学生职业发展竞争力,使困难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100%。搭建“励志书院”平台,将“书院制”引入资助育人体系,投入600余平方米专用场地,300余万专项经费,开设意识觉醒、案例示范、共同成长等系统性励志课程,选树励志典型,为学生补精神方面的“钙”,着力解决“志短”的问题。

  资助育人就是要在党的旗帜下培养更多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坚持理论学习先行,组织全体受助学生加入“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学习研究会”,开展红色经典诵读会、学习大讲堂等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和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抓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环节,坚持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的经费,组织开展“红色体验行”“祖国建设成就体验行”,带领受助学生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唤醒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归属和认同。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在勤工助学服务团等学生组织中成立临时党支部,引领受助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多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始终高势位、大力度推进资助工作,2006年就成立了独立的正处级建制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10个固定编制,除此之外又在每个学院配置了专门的资助专员,坚持资助工作和思想教育、就业创业、团的工作等有机结合、协调互动、齐头并进,营造了大资助、大思政的育人格局。学校始终坚持理论先行,资助团队先后承担了10余项省部级以上的研究课题,发表了CSSCI论文30余篇,出版了相关著作7部。学校校级最高荣誉“东师奖章”获得者中的70%是受助学生,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等先进典型。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社会媒体的大力支持。

  感谢王延副书记。学生资助工作的介绍就到这里。同时我还有一条信息提醒大家关注,也就是在最近科技部公布的“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当中,高校占了8项,说明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主力军地位得到了充分显现。“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是我们国家基础研究工作标志性成果的展现,绝大多数入选的科学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等国际顶尖刊物上发表,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被视为“重大突破”或者“填补空白”。相关项目介绍,我们都会挂到教育部门户网站上,大家可以再细看一下。下面时间留给各位记者朋友,看看大家有没有问题。

  有一个问题请教马主任。我们知道国家资助体系建立已经十年了,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但是我们知道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整体上贫困人口在不断地减少,而这十年来受资助学生人数和资金却在不断地增长,这个现象如何理解?谢谢。

  谢谢你提了这么一个很犀利的问题,没有关系,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都可以回答。表面看来,这个数据确实是矛盾的,因为这十年来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力度越来越大,特别是十八大以来,资助金额和资助规模确实在不断地增长,并且大幅度的增长。表面看似一个矛盾的数据,其实不是矛盾的,两者之间关系不是矛盾的,而是正相关的。简单的讲,正因为我们这个资助资金金额和资助规模、人数的快速增长,促进了扶贫规模的下降。为什么这么讲?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资助促进了贫困人口的脱贫。我们国家目前的脱贫标准是人均收入3000多元,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学生资助,如果不能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的上学学费问题、生活问题,这个家庭脱贫就很难了。正因为我们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所以促进了这些贫困家庭的脱贫。

  另外一个方面,学生资助促进了这些贫困家庭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这又怎么理解呢?因为通过学生资助,帮助贫困家庭子女顺利入学,完成学业,提高了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帮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让他们能高质量就业、稳定就业,也就促进了贫困家庭的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如果没有学生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很可能就会流失,那这个家庭要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就是一句空话。这是对两个数据关系的第一点理解。

  第二,十年来,资助资金、资助规模的不断增长,体现了我们国家扶贫政策的优越性。我们国家扶贫政策是脱贫不脱政策,就是在一定阶段内,贫困家庭脱贫以后继续享受国家扶贫优惠政策,为什么?因为要“扶上马、送一程”,避免他“坐不稳再掉下来”。这是第二个方面的理解。

  第三,十年来资助规模和资助资金总额不断增长,也体现了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科学性。因为我们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总体上来说是动态调整的,是根据受助学生的受助需求,是根据财政的支撑能力来动态调整的。所以这十年来,我们国家义务教育阶段的膳食补助标准在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助学金标准不断提高,高校的助学金标准、奖学金标准、助学贷款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像刚才我给大家介绍的,在2017年提高了博士生国家助学金的标准。正因为我们标准提高了、范围扩大了,所以资金规模和受助规模在不断增长。谢谢。

  我补充一下。这位记者提的问题非常好,我原来也有这样的疑问,因为以前我在财政部门、在财政厅工作,觉得从这么多年扶贫十年,人数怎么越扶越多,财政拿钱越来越多呢?后来我到教育厅工作一年多时间,我感觉到扶贫政策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不断地完善一个过程,也是扶贫力度在不断加大过程。因为我们过去助学金、奖学金,还有救助政策最早只有在大学本科有,后来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开始实施了,后来又对中职学生、学农专业的学生进行免学费。从2016年开始扶贫,把幼儿园的学生、高中的学生、所有阶段建档立卡的学生又加进来了,人数在不断地增加,现在连硕士生博士研究生都有奖助学金,所以我们资助的范围在扩大、标准在提高,证明国家资助的政策不断完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大。我相信在2020年,我们各个资助政策更加精准,使那些贫困大学生都能上得起学。这是我们在基层搞工作的时候,也觉得怎么越扶人越多了,资金越来越不够了,现在我们由过去的对特别贫困的学生现在变为只要够国家资助的条件的,都要资助,包括残疾学生、特殊教育学生,现在也纳入了资助范围了,有这个原因。

  谢谢你,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有一定普遍性,对这个问题如何认识决定了各地、各学校对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决定了资助队伍的稳定和信心。宝生部长曾经表述过,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讲?我想有两个方面:

  一是到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以后,总是有一部分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自我发展能力弱,需要继续帮助,也就是说,“扶上马,送一程”。如果没有学生资助,这些有子女上学的家庭很可能就会出现返贫。这是一个因素。

  二是从国际经验来说,不管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怎么样、不管人均收入有多高,总是有一部分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经济上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不仅不能减弱,而且需要不断地重视和加强。谢谢。

  我的问题是关于学前教育资助,这项资助在前些年基本没有,后来逐渐的多了一些,请问将近100亿元的资助大概投入在了哪些地方?另外一个问题,在城市里很多学前教育不纳入义务教育,民办教育的收费比较贵,好像也间接影响了生二胎的意愿,以后学前教育的资助有没有可能从西部偏远地区转向城市的低收入人群?谢谢。

  就学前教育来说,资金总额在各个教育阶段相对比较少,为什么呢?因为学前教育情况更加复杂,我们国家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异大,一个省里不同县之间、同一个县的不同乡镇之间情况也千差万别,尤其在学前教育表现更为突出。所以,目前还没有办法像其他阶段一样全国执行统一的政策,对学前教育资助总体的原则是中央补助、地方先行,就是由各地先行,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资助政策,中央再进行补助。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以及一些地方经验的总结,下一步,我们将研究制定全国性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我想力度也将会进一步加大。谢谢。

  我补充一下。首先,前面那个记者朋友讲到的2020年以后,我们学生资助还继续吗?这个问题在2月12日,习在成都召开今后三年脱贫攻坚任务座谈会上明确了,2020年全国消除3000万贫困人口,解决中国历史上所形成的绝对贫困。但是,这个消除贫困只是贫困地区和极度贫困地区的公共服务达到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扶贫的任务要继续巩固,要继续改变相对贫困,所以资助工作肯定还要继续。

  关于城市幼儿园,学前教育资源比较少,好多家庭送孩子到民办幼儿园问题,陕西的做法是公办、民办政府给予的补助政策是一视同仁的,对民办教育幼儿园的公用经费和公办幼儿园的补助是一样的,每个学生400元。陕西还在学前一年免费教育里,对第三年的学前教育是免费的,公办和民办幼儿园的政策是一样的,我们给民办幼儿园有补助,能够使民办城市幼儿园待遇和公办是一样的,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

  我们提问环节就到这里。“两会”在即,各位记者朋友马上进入“两会模式”,也会是一个非常忙碌的阶段,这期间有什么采访需求都可以和教育部新闻办联系,我们会尽可能第一时间为大家提供相关服务。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