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需求火爆一边规范缺位 托育机构与家长齐喊“难”
栏目:机构设置 发布时间:2024-10-16

  “4+2+1”是当前国内多数家庭结构的真实写照——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随着“二孩政策”放开,“4+2+1”正在演变为“4+2+2”,原本照顾一个娃尚忙活不过来的老人们,如何再分心力多顾一个小的?如此,0-3岁婴幼儿这一群被誉为“最柔软的群体”,其托育需求一下子凸显出来。

  早在2016年和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做过相关的抽样调查。其中,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在1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为:33.3%的家长有需求,而调研样本中实际的入托率为5.55%。2017年国务院妇儿工委在四省市的调查数据为:48%的家长有需求,而调研样本中实际的入托率为4.29%。

  需求的增长,无疑唤醒国内市场。现实是,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发展正呈现勃勃生机之态。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婴幼儿教具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婴幼儿托育市场规模达905.38亿元,同比增长8.4%。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82.07亿元,同比增速将达9.8%。千亿元的市场,行业前景广阔度可见一斑。

  然而,一边是需求与市场双双火爆,另一边却是机构与家长双双喊难。市场先行,规范滞后,一方面导致机构的准入没有“门槛”,空有一颗想“合法合规”的心,实际中却没有上牌的具体指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生均面积”、“师生比”、“班级最大人数”等具体标准,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心里少了“一杆秤”,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无疑像“大冒险”,只能靠货比多家与口碑相传来选择。

  托育行业在管理规范方面的空白,直到今年才逐渐填补起来。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婴幼儿照护服务进行了顶层设计,更明确了托育机构的登记注册部门,解决“名不正言不顺”之苦。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这意味着“托育国标”出台,从场地、设施、人员、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标准细化。

  具体到广州,早在2018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健康发展的决定》中,表明目前学前教育的一个短板,是“尚无鼓励和规范0-3岁托幼机构的政策措施,对托幼机构监管存在空白”,并要求“市政府要研究关于0-3岁托幼机构的政策措施,明确托幼机构的责任部门及职责”。

  而在今年3月,广州市越秀区亦再一次在教育上先试先行,首次试水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社会机构合作,分批次为区内常住人口家庭提供1-3岁婴幼儿公益性托育服务,学费按照市场价7.5折计算。

  在不久前举办的“有事好商量——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上,市卫健委透露《广州市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起草,目前市政府审议中,这意味着“托育市标”即将出台。同时,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始受理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机构注册登记,目前已有35家“合法”。

  然而,相比较整个庞大的托育市场,“合法”且“合格”的比例并不多。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访市内多家托育机构,发现该行业仍存在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缺牌照、“麻雀场地”、管理混乱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记者亦欣喜地发现,随着托育行业的发展与家长需求的提升,托育机构不仅是0-3岁婴幼儿的“寄存地”,更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设计,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从以往的“有托”,到如今的“有育”,这一“最柔软的群体”的托育之路该如何健康地走下去?出台相关标准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差异化等多元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家长需求,才是实现“优育”的关键。

  二孩政策放开后,双职工家庭中0-3岁幼儿的托育需求逐渐凸显。近两年来,广州的托育机构呈现“雨后春笋”之势;然而直至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才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国标”落地但细则尚未出台。

  少了参考标准,家长择园喊难;投身托育行业的人员在上牌、建设时亦喊难。日前,新快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家长与业内专家等,力求呈现广州托育机构的真实发展现状。

  “再生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来带。”2017年,家住越秀区的李杨(化名)迎来了第二个宝贝思思,一晃,女儿已经两岁多。与不少职场育龄女性一样,她生二宝的前后都在考虑“带娃”问题。

  幸运的是,女儿出生后,家中一直有老人帮忙带。一个月前,老人生重病,她也遇到女儿“谁来带”的问题。她曾想过请保姆,但每月要5000-6000元,“保姆在家带,也不一定放心。”

  孩子未满3周岁一般上不了幼儿园。在留意家政信息的同时,李杨开始留意托育机构方面的信息。

  “在家附近方圆几公里找了几圈,公立托育机构几乎是空白,走访了几家提供类似服务的私人托育机构,不少也是没办理任何营业执照的那种,不敢贸然把孩子送过去。”在邻居的推荐下,李杨把孩子送到了一家私人开办的小托育机构。“这个机构在街道备了案,是租了小区的一套房当活动、教学场所,只有8个孩子,但有4名老师照顾他们。”

  “最担心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比如被拐跑,出意外等。”李杨告诉新快报记者,由于托育机构没有任何证照,所以送孩子入读前,她还认真拍了老师的身份证。有时候,她躲在门外、小区里偷偷观察孩子的入读情况。因为没有人带孩子、保姆没找到合适、自己又要上班,最后她一狠心,把孩子送到了这个托育机构。“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孩子在里面被照顾得很好,女儿每天都开开心心上学。”

  乐儿(化名)在女儿一岁半时,就把她送进了幼托机构。“广州针对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机构确实太少,而且没有资质标准,家长觉得很难选择。”她坦言,要找到在家或者单位附近、托管时间合适的机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通过网上了解并结合朋友推荐,考察了2家托育机构后,乐儿选择了希蒙国际托育中心。这家机构提供8:00-17:00的全日制托管服务,每个月收费4200元,包含每天4餐的伙食,但需要一次性付完一年的学费。

  “接送时间能迎合家长的上下班时间真的太重要了。”乐儿说,为了配合托管班的放学时间,她还跟单位申请降薪早退,每天卡着点到园去接女儿,“基本都是最后一个到达的家长。”

  家住海珠区的许先生,在女儿2岁左右,将其送到家附近的纽诺·艾玛保育园。入读前,机构提供的合同上罗列了多条甲方(家长)与乙方(机构)的权利义务。其中,甲方的权利义务多达17条,乙方的则仅5条。

  新快报记者在许先生提供的合同原件上看到,家长义务包括不允许佩戴任何首饰和贵重物品,遗失或因此造成的事故,乙方一律不担责;如幼儿出现身体不适,请尽量安排在家休息,保育员老师不提供药品及喂药等。

  “其实这也是从孩子安全角度来考虑。”许先生说,对这些条款表示理解,包括对于日常中孩子轻微的磕碰、午睡垫子被其他孩子尿湿等情况,他也是持包容态度的。甚至原本说好的外教课,在几个月后变为“内教”,他亦没提过多意见。“把年纪这么小的孩子交到他们手里,这些都不计较了,只要安全就好。”他坦言,由于没有监管部门,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别无选择,要么沟通,要么退钱,“感觉我们才是‘乙方’。”

  11月18日,新快报记者来到越秀区东风路一间托育机构,机构设在商业广场的二楼,里面隔开了厨房、卫生间、睡室、活动场所几个区域。各个设施都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了相应改造,比如有小宝宝的马桶、地上铺有软垫子、有色彩丰富的玩具等。

  由于机构设在商业楼里,前面是大马路,孩子们并没有户外活动场所,甚至连阳台也没有。该机构2岁以上幼儿一个月的托管费包午餐是2400元,小于2岁的会酌情加费。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这里有10多名宝宝,小的才9个月多,大的有2岁多。“其实就是帮着看孩子,让孩子暂时有个去处。至于上课这些,我们暂时没开设。”该托管机构的保育员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消防等相关规定,托育机构是不允许设在3楼以上的。然而在走访中了解到,有的无证托育机构设在居民楼里,楼层都超过3层。

  比如记者走访的某个叫“安安”的托育机构,就开在小区的第20层的一套房里。套房有140多平方米,客厅改造成幼儿活动、学习室,一间房是睡室,一间房是感统训练室,还有一间房是幼儿角色扮演游戏室。孩子吃住玩都在这套房子里。不过,平时老师会带孩子们到楼下去活动、运动。

  在这间托育机构,目前已经有13名幼儿在托管。送孩子入托的一位家长告诉新快报记者,老人年纪大了,没精力照顾孩子,孩子1岁多就送过来,如今已经一年多。“只要这里的老师真心对孩子好,能帮到我带孩子,在3层楼以上又有何所谓呢?”

  位于越秀区越秀公园东秀湖旁的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是越秀区试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合作机构。12月3日,新快报记者看到该机构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能容纳120多名1-3岁的幼儿,共设7个班:其中1-2岁幼儿班1个,2岁至2岁半的2个,2岁半至3岁的班4个。

  该园园长崔珍梅介绍,越秀分园共有38名教职工,每个班配备2名教师、2名保育员,共28人,另外的为行政人员与保健人员。“比起幼儿园,保育园的老师工作更琐碎。”她表示,1-3岁的孩子无法准备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吃喝拉撒都要靠老师与保育员细致观察,“特别是1岁多的孩子,直接拉在纸尿裤上,每次老师都得帮忙洗屁屁,一天下来得洗十几个屁屁。”

  由于低龄孩子无法完全听懂语言指令,“教学”时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比如吃饭、收碗筷、摆鞋子等,需要老师带着孩子们做了一遍又一遍。”崔珍梅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这一教法比“说”更有效果。在她看来,托育机构的教师并非“保姆”,而是换种方式来探索、发展孩子的语言行动能力与独立意识。

  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托育机构时发现,不少机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设不同“课程”。

  位于海珠区的新瞳萌儿童成长营是一家民办早教机构,与同一公司旗下的名苑幼儿园仅隔20米,目前有32名2-3岁幼儿在读。“0-3岁婴幼儿在生理、心理特点方面有独特之处,因此托育园的班级、课程设置跟幼儿园有一定的区分。”该成长营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幼儿园每个班25人,托育园则是每班约15人,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生活教育、黄金教育、感官教育、艺术表达、语言教育、运动能力活动,激发孩子的潜力。

  同样是运动能力的开发,0-3岁与3-6岁的课程内容、设施亦不一样。“我们进行的是感统训练。”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园长崔珍梅说,3岁以上的孩子主要是跑跳,3岁以下则是跑、钻、爬。

  新快报记者在走访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时,其1-2岁班级的十多名幼儿正在上外教课。一名外教拿着各类水果的模型,用简单的单词与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其实主要是创造一个语感环境。”崔珍梅表示,这一阶段的孩子对动作比较敏感,主要是通过看进而进行听与模仿。

  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

  此前,规范标准的空白给行业发展与家长选择带来了“双难”。“每个班对外说是15名幼儿,实际上是看招生情况。”家长许先生说,不少家长只是托管几个月,班级流动性大,人数上并无规范。家长李杨则建议,建立托育机构“白名单”,“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样,让家长有得选,而不是自己盲目去找。”

  不少家长反映,目前多数机构证照不齐,处于“无证经营”状态。不少机构却表示,缺少指引。不久前,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上,便有机构直言,0-3岁的托育机构不是学校,不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范围,同时托育亦无法纳入工商登记管理范围,因此市面上有证照的多为“教育咨询公司”或“教育培训公司”。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托育机构的登记注册部门——其中,举办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营利性的,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

  据悉,《广州市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起草,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也有望纳入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规划中。此外,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透露,已对广州市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企业名称及经营范围进行规范,引导企业依法申请登记。截至目前全市已登记该类企业35家。

  幼儿园尚有“公办”“民营”之选,托育机构只有民营。民营机构由于自负盈亏,在收费上亦难以做到普惠。

  不过,广州已有个别区先试先行。今年3月起,越秀区首次试水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社会机构合作,分批次为区内常住人口家庭提供1-3岁婴幼儿公益性托育服务,学费按照市场价7.5折计算。

  首批提供25个1-3岁婴幼儿全天托育服务的公益学位,优先分配给经济相对困难、婴幼儿无人照看的职业女性家庭,且每个孩子就读时限为6个月。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越秀区合作的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该托育班的学费标准按照市场参考价4230元的7.5折,即3172.5元计算,并再另付公益学位伙食费每月580元/人/月,即合计共3752.5元/人/月。该费用由幼儿家长自行向托育机构支付。

  越秀区卫健局表示,因目前还在试行阶段,所以公益学位的供给不足以覆盖大多数有需要的群体。“这是一个探索之举,如若可行,下一步将继续往普惠性和扩大性的方向来进行,让更多育有1-3岁婴幼儿的越秀区常住家庭受惠。”

  不少托育机构开进了居民区或写字楼,这意味着这些机构的场地不过一套房的大小,配套设施也可能受限于房间户型格局。

  “很多机构是‘麻雀型’,感觉就是租了个地方来放孩子。”家长许先生向记者吐槽,“它没有一个标准,像幼儿园或中小学那样规定了生均面积,更别说师生比等其他规范。”

  《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提出,托育机构应当根据场地条件,合理确定收托婴幼儿规模,并配置综合管理、保育照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等工作人员。

  然而多名家长表示,托育机构一般只有教师与保育员,并无医护人员或保健人员。“可能就是体检比幼儿园更严格些。”家长张先生举例,像小孩流着鼻涕、喉咙有些红肿,托育机构就会要其回家休息。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有托育机构尝试与医院开展合作,弥补这一块的“短板”。新快报记者走访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时发现,该机构在园区配备了一名保健人员,还联合广州市妇幼儿童医疗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组建保健医生专家团,并开展“育医教”一体。“孩子一旦在园期间生病,园内保健医生处理不了的,我们会直接送往这些合作医院。”园长崔珍梅说。

  “家里有老人或保姆可以帮忙带娃,还要不要把孩子送入托育机构?”这是不少父母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小朋友过了一岁半以后,住家保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求知需求。”家长乐儿表示,在托育机构能让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习,对小朋友的成长教育更有帮助。

  崔珍梅园长则认为,老人家会照顾得更仔细些,但孩子将缺乏社会环境去成长与锻炼。“孩子间交流的过程中,能提早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与集体生活适应力等。”她表示,少了“隔代溺爱”,孩子也会更独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副部长张帆即指出,0-3岁婴幼儿进入托育机构,能让宝宝更早从集体保育中获得社会生活带来的好处,对正常孩子的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更充分,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更容易被及时发现和确诊。但由于该年龄段的孩子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对不合格的托育机构和师资的承受能力更差,更容易遭遇分离焦虑、传染病和不合格托育机构不当喂养方式等的身心打击。

  近年来,学前混龄教育在国内开始兴盛。值得关注的是,《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亦提出“18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可混合编班,每个班不超过18人”。

  家长许先生向新快报记者反映,女儿入读的托育机构为混龄编班,每班配备3名教师与保育员。“有些家长把不到1岁的孩子送进来,自然成了看护重点,会有老师专门看护,剩下2个老师要对着十几个孩子,自然难以兼顾。”

  有业内人士表示,开展混龄教育,在针对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课程设计上要求更高;另外,相关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能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控场力与观察力,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

  ■“二孩时代”来临,托育机构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那些有资质、师资好的托育机构。

  “二孩时代”来临,传统家庭婴幼儿照料模式逐渐失灵,托育机构因而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婴幼儿托育机构缺乏监管、收费高、师资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受到诟病,影响了家长的入托积极性。《广州市 0-3 岁托育服务专题调研报告》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者有入托需求,但广州婴幼儿实际入托率不足 5%。这个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 25%-55% 的水平。

  今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让婴幼儿照护行业的发展路径逐渐变得清晰。而在具体的落地实施中,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的难点?新快报记者走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行业专家、机构代表开出“良方”。

  广州宝妈花儿在受访时表示,身边的家长对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需求十分旺盛,增加此类机构能舒缓职场妈妈的压力,减少家庭矛盾。但很多机构打出类似引入“国际教育理念”的口号,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内容支撑。她希望托育行业能够像月子中心行业一样,设置行业的标准,并有清晰的资质评审,方便家长选择。

  广州市政协委员简瑞燕连续三年关注 3 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问题。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她提出了建立健全 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议。当时她认为,托育行业尚未明确行政部门,监管缺位,导致市场竞争失序、野蛮生长。

  而在国家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广州市卫健委在今年 7 月经市政府同意建立了广州市 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 18 个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工作职责。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易兆会此前在参加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节目时也透露,目前根据国家的意见要求已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行业表述及经营项目,对广州市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企业名称及经营范围进行规范,引导企业依法申请登记。广州市已登记该类企业 35 家。

  然而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托育机构登记后,应当向卫生健康部门备案,提交评价为“合格”的《托育机构卫生评价报告》、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明、场地证明、工作人员资格证明等材料。

  记者在走访托育机构时也了解到,尽管有国家规定,但目前广州市卫健部门尚未放开备案登记,这也意味着托育机构目前还无法真正“领牌”,获得合法地位。

  广东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会长孙伟文认为,目前托育行业还处在缺乏管理的状态。经营牌照申请条件不清晰,如果不及时给予规范和支持,将给市场的发展埋下各种隐患。简瑞燕也表示,“托育机构备案准入程序和标准规范还没有操作细则,期待能尽快落实,这是‘临门一脚’。”

  阿静是广州一间托育机构的创办人。她表示,自己作为一名4岁孩子的母亲,非常理解孩子出生后托护的难题。因为有10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她在自己的孩子1岁多的时候,辞掉工作,全职带娃。信任她的几位邻居也把孩子托付给她一起带。两年前,阿静正式与朋友合作创办托育机构。而机构的成本是她目前最头疼的问题。

  “现在房租一个月1万多元,因为孩子小,教学、生活、保育标配是4名老师,工资就得开2万多元。场地不大,不能接收太多幼儿,一人一月收费3000元,最多收10名,扣除开支,几乎不赚钱,更多的是情怀……”阿静希望政府部门能通过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用地租房优先等方式鼓励创办者。她也期待办好相关证照后,能换个更大的场地,让更多需要入托的幼儿能够进来。

  孙伟文表示,按照国家的标准,托育机构很难找到合规、合适的场地,租金也非常贵,花费力气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好的福利待遇,也无法留住。她认为,一方面政府需要结合市场具体情况,找到折中的解决办法。同时,她表示,期待看到政府牵头的托育机构出现。比如社区有合规场地的情况下,由政府出资,交给专业的托育机构去承接,由专业的从业者、运营者管理。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认为,结合“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 ”这一要求,建议政府对办园机构减免税收,降低场地成本,对个人实行按入园人头补贴到每一个婴幼儿。

  “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关于0-3岁托育机构相关法规和政策存在空白的问题。”广州市人大代表、花都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刘彤则表示,正是因为这一块的法规和政策存在空白,才导致后续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刘彤认为,要从源头完善0-3岁托育机构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她举例说,目前0-3岁托育机构收费贵是普遍现象,因为缺少存在公立机构,收费都是在每个月3000元起步。越秀区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尝试提供普惠性公益学位确实是很好的做法,但是在法规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其他区想要效仿就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者了解到,备受关注的《广州市推进 0~3 岁托育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已完成起草,送市政府审议,一经市政府审定印发将是未来几年广州市婴幼儿照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而国家通过采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的方式,将在全国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广州市发改委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符合条件的机构申报投资补助。

  师资问题也被认为是目前托育行业的一大顽疾。孙伟文认为,直接接触孩子的老师需要有心理教育、营养保健、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识。目前托育主要归口到卫健部门来管,比较强调身心发展发育指标,这一阶段的孩子先要有身体的发育,再谈教育。然而国家并没有真正的培训机制和体系,全靠市场自己去摸索,在这方面需要加强。

  “更多的机构没有培训体系,找了个阿姨就当作机构的老师,这样存在很大的隐患。”她认为,需要加强涵盖托育行业方方面面的培训,可以由政府、行业、高校联动来操作。

  在这方面,省早教协会做了一些探索,他们从 2018 年 3 月开始就筹建了“广东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师资储备平台”,相继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系、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等中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谷忠鹏此前也透露,目前,广州市有 13 所中职学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生人数为 5955 人。2018 学年有 2796 名中职学生考取了保育员(中级)证书。接下来,将积极筹建“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更高规格培养相关人才。

  此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为基本原则,但很多年轻父母在照护和教育 0-3 岁孩子的问题上都显得“蒙查查”。

  对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副部长张帆认为,政府可以加强在社区、妇幼医院和托育保育机构中对家长的科普宣传;加强网络科普宣传的品牌内容、平台打造,让家长更容易鉴别和获得方便和优质的在线育儿科普知识和专家指导。同时,她还希望政府能支持建设妇幼健康科普联盟,切实推进靠谱的科普知识以最便捷高效的渠道推向社区、工厂、农村和学校。

  长期以来的托育市场的管理思维,虽不至于高调提倡高大上,但在业界很多人看来,准办条件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

  终于,市场力量,需求倒逼,政府部门开始正视问题了。广州35家企业申请登记托育,让人看到难题解决的开端。

  讨论与酝酿在继续,凡事总要有个过程。在一名普通市民的眼里,托育最重要的要做到三点:安全、卫生和便捷,不必贪大求全。正 如无处不在的街心公园,作用未必输过大公园。最怕就是只有大公园,而不去搞街心公园。试问几人方便?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黎秋玲 吴晓娴 李佳文 高镛舒 通讯员 李雯

  “4+2+1”是当前国内多数家庭结构的真实写照——四个老人,两个大人,一个孩子。随着“二孩政策”放开,“4+2+1”正在演变为“4+2+2”,原本照顾一个娃尚忙活不过来的老人们,如何再分心力多顾一个小的?如此,0-3岁婴幼儿这一群被誉为“最柔软的群体”,其托育需求一下子凸显出来。

  早在2016年和2017年,原国家卫计委和国务院妇儿工委做过相关的抽样调查。其中,2016年原国家卫计委在1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为:33.3%的家长有需求,而调研样本中实际的入托率为5.55%。2017年国务院妇儿工委在四省市的调查数据为:48%的家长有需求,而调研样本中实际的入托率为4.29%。

  需求的增长,无疑唤醒国内市场。现实是,0-3岁婴幼儿托育机构发展正呈现勃勃生机之态。据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婴幼儿教具行业发展趋势预测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婴幼儿托育市场规模达905.38亿元,同比增长8.4%。预计到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82.07亿元,同比增速将达9.8%。千亿元的市场,行业前景广阔度可见一斑。

  然而,一边是需求与市场双双火爆,另一边却是机构与家长双双喊难。市场先行,规范滞后,一方面导致机构的准入没有“门槛”,空有一颗想“合法合规”的心,实际中却没有上牌的具体指引;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生均面积”、“师生比”、“班级最大人数”等具体标准,家长在选择托育机构时,心里少了“一杆秤”,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无疑像“大冒险”,只能靠货比多家与口碑相传来选择。

  托育行业在管理规范方面的空白,直到今年才逐渐填补起来。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对婴幼儿照护服务进行了顶层设计,更明确了托育机构的登记注册部门,解决“名不正言不顺”之苦。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这意味着“托育国标”出台,从场地、设施、人员、管理等多方面进行标准细化。

  具体到广州,早在2018年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关于促进我市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健康发展的决定》中,表明目前学前教育的一个短板,是“尚无鼓励和规范0-3岁托幼机构的政策措施,对托幼机构监管存在空白”,并要求“市政府要研究关于0-3岁托幼机构的政策措施,明确托幼机构的责任部门及职责”。

  而在今年3月,广州市越秀区亦再一次在教育上先试先行,首次试水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社会机构合作,分批次为区内常住人口家庭提供1-3岁婴幼儿公益性托育服务,学费按照市场价7.5折计算。

  在不久前举办的“有事好商量——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上,市卫健委透露《广州市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起草,目前市政府审议中,这意味着“托育市标”即将出台。同时,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开始受理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机构注册登记,目前已有35家“合法”。

  然而,相比较整个庞大的托育市场,“合法”且“合格”的比例并不多。新快报记者日前走访市内多家托育机构,发现该行业仍存在数量少、布局不合理、缺牌照、“麻雀场地”、管理混乱等问题。但与此同时,记者亦欣喜地发现,随着托育行业的发展与家长需求的提升,托育机构不仅是0-3岁婴幼儿的“寄存地”,更通过丰富的课程与活动设计,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

  从以往的“有托”,到如今的“有育”,这一“最柔软的群体”的托育之路该如何健康地走下去?出台相关标准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提供专业化、规范化、差异化等多元服务,以满足不同群体家长需求,才是实现“优育”的关键。

  二孩政策放开后,双职工家庭中0-3岁幼儿的托育需求逐渐凸显。近两年来,广州的托育机构呈现“雨后春笋”之势;然而直至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才印发《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国标”落地但细则尚未出台。

  少了参考标准,家长择园喊难;投身托育行业的人员在上牌、建设时亦喊难。日前,新快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采访家长与业内专家等,力求呈现广州托育机构的真实发展现状。

  “再生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谁来带。”2017年,家住越秀区的李杨(化名)迎来了第二个宝贝思思,一晃,女儿已经两岁多。与不少职场育龄女性一样,她生二宝的前后都在考虑“带娃”问题。

  幸运的是,女儿出生后,家中一直有老人帮忙带。一个月前,老人生重病,她也遇到女儿“谁来带”的问题。她曾想过请保姆,但每月要5000-6000元,“保姆在家带,也不一定放心。”

  孩子未满3周岁一般上不了幼儿园。在留意家政信息的同时,李杨开始留意托育机构方面的信息。

  “在家附近方圆几公里找了几圈,公立托育机构几乎是空白,走访了几家提供类似服务的私人托育机构,不少也是没办理任何营业执照的那种,不敢贸然把孩子送过去。”在邻居的推荐下,李杨把孩子送到了一家私人开办的小托育机构。“这个机构在街道备了案,是租了小区的一套房当活动、教学场所,只有8个孩子,但有4名老师照顾他们。”

  “最担心就是孩子的安全问题,比如被拐跑,出意外等。”李杨告诉新快报记者,由于托育机构没有任何证照,所以送孩子入读前,她还认真拍了老师的身份证。有时候,她躲在门外、小区里偷偷观察孩子的入读情况。因为没有人带孩子、保姆没找到合适、自己又要上班,最后她一狠心,把孩子送到了这个托育机构。“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孩子在里面被照顾得很好,女儿每天都开开心心上学。”

  乐儿(化名)在女儿一岁半时,就把她送进了幼托机构。“广州针对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机构确实太少,而且没有资质标准,家长觉得很难选择。”她坦言,要找到在家或者单位附近、托管时间合适的机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通过网上了解并结合朋友推荐,考察了2家托育机构后,乐儿选择了希蒙国际托育中心。这家机构提供8:00-17:00的全日制托管服务,每个月收费4200元,包含每天4餐的伙食,但需要一次性付完一年的学费。

  “接送时间能迎合家长的上下班时间真的太重要了。”乐儿说,为了配合托管班的放学时间,她还跟单位申请降薪早退,每天卡着点到园去接女儿,“基本都是最后一个到达的家长。”

  家住海珠区的许先生,在女儿2岁左右,将其送到家附近的纽诺·艾玛保育园。入读前,机构提供的合同上罗列了多条甲方(家长)与乙方(机构)的权利义务。其中,甲方的权利义务多达17条,乙方的则仅5条。

  新快报记者在许先生提供的合同原件上看到,家长义务包括不允许佩戴任何首饰和贵重物品,遗失或因此造成的事故,乙方一律不担责;如幼儿出现身体不适,请尽量安排在家休息,保育员老师不提供药品及喂药等。

  “其实这也是从孩子安全角度来考虑。”许先生说,对这些条款表示理解,包括对于日常中孩子轻微的磕碰、午睡垫子被其他孩子尿湿等情况,他也是持包容态度的。甚至原本说好的外教课,在几个月后变为“内教”,他亦没提过多意见。“把年纪这么小的孩子交到他们手里,这些都不计较了,只要安全就好。”他坦言,由于没有监管部门,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别无选择,要么沟通,要么退钱,“感觉我们才是‘乙方’。”

  11月18日,新快报记者来到越秀区东风路一间托育机构,机构设在商业广场的二楼,里面隔开了厨房、卫生间、睡室、活动场所几个区域。各个设施都按照幼儿的年龄特点作了相应改造,比如有小宝宝的马桶、地上铺有软垫子、有色彩丰富的玩具等。

  由于机构设在商业楼里,前面是大马路,孩子们并没有户外活动场所,甚至连阳台也没有。该机构2岁以上幼儿一个月的托管费包午餐是2400元,小于2岁的会酌情加费。

  新快报记者注意到,这里有10多名宝宝,小的才9个月多,大的有2岁多。“其实就是帮着看孩子,让孩子暂时有个去处。至于上课这些,我们暂时没开设。”该托管机构的保育员说。

  记者了解到,按照目前消防等相关规定,托育机构是不允许设在3楼以上的。然而在走访中了解到,有的无证托育机构设在居民楼里,楼层都超过3层。

  比如记者走访的某个叫“安安”的托育机构,就开在小区的第20层的一套房里。套房有140多平方米,客厅改造成幼儿活动、学习室,一间房是睡室,一间房是感统训练室,还有一间房是幼儿角色扮演游戏室。孩子吃住玩都在这套房子里。不过,平时老师会带孩子们到楼下去活动、运动。

  在这间托育机构,目前已经有13名幼儿在托管。送孩子入托的一位家长告诉新快报记者,老人年纪大了,没精力照顾孩子,孩子1岁多就送过来,如今已经一年多。“只要这里的老师真心对孩子好,能帮到我带孩子,在3层楼以上又有何所谓呢?”

  位于越秀区越秀公园东秀湖旁的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是越秀区试水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合作机构。12月3日,新快报记者看到该机构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能容纳120多名1-3岁的幼儿,共设7个班:其中1-2岁幼儿班1个,2岁至2岁半的2个,2岁半至3岁的班4个。

  该园园长崔珍梅介绍,越秀分园共有38名教职工,每个班配备2名教师、2名保育员,共28人,另外的为行政人员与保健人员。“比起幼儿园,保育园的老师工作更琐碎。”她表示,1-3岁的孩子无法准备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吃喝拉撒都要靠老师与保育员细致观察,“特别是1岁多的孩子,直接拉在纸尿裤上,每次老师都得帮忙洗屁屁,一天下来得洗十几个屁屁。”

  由于低龄孩子无法完全听懂语言指令,“教学”时需要教师“言传身教”。“比如吃饭、收碗筷、摆鞋子等,需要老师带着孩子们做了一遍又一遍。”崔珍梅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这一教法比“说”更有效果。在她看来,托育机构的教师并非“保姆”,而是换种方式来探索、发展孩子的语言行动能力与独立意识。

  新快报记者走访广州多家托育机构时发现,不少机构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开设不同“课程”。

  位于海珠区的新瞳萌儿童成长营是一家民办早教机构,与同一公司旗下的名苑幼儿园仅隔20米,目前有32名2-3岁幼儿在读。“0-3岁婴幼儿在生理、心理特点方面有独特之处,因此托育园的班级、课程设置跟幼儿园有一定的区分。”该成长营相关负责人告诉新快报记者,幼儿园每个班25人,托育园则是每班约15人,采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开展生活教育、黄金教育、感官教育、艺术表达、语言教育、运动能力活动,激发孩子的潜力。

  同样是运动能力的开发,0-3岁与3-6岁的课程内容、设施亦不一样。“我们进行的是感统训练。”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园长崔珍梅说,3岁以上的孩子主要是跑跳,3岁以下则是跑、钻、爬。

  新快报记者在走访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时,其1-2岁班级的十多名幼儿正在上外教课。一名外教拿着各类水果的模型,用简单的单词与夸张的动作,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其实主要是创造一个语感环境。”崔珍梅表示,这一阶段的孩子对动作比较敏感,主要是通过看进而进行听与模仿。

  今年10月,国家卫健委印发了《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和《托育机构管理规范(试行)》。

  此前,规范标准的空白给行业发展与家长选择带来了“双难”。“每个班对外说是15名幼儿,实际上是看招生情况。”家长许先生说,不少家长只是托管几个月,班级流动性大,人数上并无规范。家长李杨则建议,建立托育机构“白名单”,“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样,让家长有得选,而不是自己盲目去找。”

  不少家长反映,目前多数机构证照不齐,处于“无证经营”状态。不少机构却表示,缺少指引。不久前,广州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上,便有机构直言,0-3岁的托育机构不是学校,不属于教育部门管理范围,同时托育亦无法纳入工商登记管理范围,因此市面上有证照的多为“教育咨询公司”或“教育培训公司”。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托育机构的登记注册部门——其中,举办非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的,在民政部门注册登记;营利性的,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登记。

  据悉,《广州市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已完成起草,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也有望纳入到“十四五”规划纲要规划中。此外,广州市市场监管局透露,已对广州市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企业名称及经营范围进行规范,引导企业依法申请登记。截至目前全市已登记该类企业35家。

  幼儿园尚有“公办”“民营”之选,托育机构只有民营。民营机构由于自负盈亏,在收费上亦难以做到普惠。

  不过,广州已有个别区先试先行。今年3月起,越秀区首次试水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社会机构合作,分批次为区内常住人口家庭提供1-3岁婴幼儿公益性托育服务,学费按照市场价7.5折计算。

  首批提供25个1-3岁婴幼儿全天托育服务的公益学位,优先分配给经济相对困难、婴幼儿无人照看的职业女性家庭,且每个孩子就读时限为6个月。新快报记者了解到,越秀区合作的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该托育班的学费标准按照市场参考价4230元的7.5折,即3172.5元计算,并再另付公益学位伙食费每月580元/人/月,即合计共3752.5元/人/月。该费用由幼儿家长自行向托育机构支付。

  越秀区卫健局表示,因目前还在试行阶段,所以公益学位的供给不足以覆盖大多数有需要的群体。“这是一个探索之举,如若可行,下一步将继续往普惠性和扩大性的方向来进行,让更多育有1-3岁婴幼儿的越秀区常住家庭受惠。”

  不少托育机构开进了居民区或写字楼,这意味着这些机构的场地不过一套房的大小,配套设施也可能受限于房间户型格局。

  “很多机构是‘麻雀型’,感觉就是租了个地方来放孩子。”家长许先生向记者吐槽,“它没有一个标准,像幼儿园或中小学那样规定了生均面积,更别说师生比等其他规范。”

  《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提出,托育机构应当根据场地条件,合理确定收托婴幼儿规模,并配置综合管理、保育照护、卫生保健、安全保卫等工作人员。

  然而多名家长表示,托育机构一般只有教师与保育员,并无医护人员或保健人员。“可能就是体检比幼儿园更严格些。”家长张先生举例,像小孩流着鼻涕、喉咙有些红肿,托育机构就会要其回家休息。

  新快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广州有托育机构尝试与医院开展合作,弥补这一块的“短板”。新快报记者走访唐尼翰博国际保育园越秀分园时发现,该机构在园区配备了一名保健人员,还联合广州市妇幼儿童医疗中心、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省第二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组建保健医生专家团,并开展“育医教”一体。“孩子一旦在园期间生病,园内保健医生处理不了的,我们会直接送往这些合作医院。”园长崔珍梅说。

  还要把孩子送入托育机构吗?“家里有老人或保姆可以帮忙带娃,还要不要把孩子送入托育机构?”这是不少父母面临的一道“选择题”。

  “小朋友过了一岁半以后,住家保姆已不能满足他们的社交需求和求知需求。”家长乐儿表示,在托育机构能让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习,对小朋友的成长教育更有帮助。

  崔珍梅园长则认为,老人家会照顾得更仔细些,但孩子将缺乏社会环境去成长与锻炼。“孩子间交流的过程中,能提早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与集体生活适应力等。”她表示,少了“隔代溺爱”,孩子也会更独立。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副部长张帆即指出,0-3岁婴幼儿进入托育机构,能让宝宝更早从集体保育中获得社会生活带来的好处,对正常孩子的集体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更充分,特殊儿童如自闭症儿童在集体生活中更容易被及时发现和确诊。但由于该年龄段的孩子适应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对不合格的托育机构和师资的承受能力更差,更容易遭遇分离焦虑、传染病和不合格托育机构不当喂养方式等的身心打击。

  选择混龄班还是分龄班?近年来,学前混龄教育在国内开始兴盛。值得关注的是,《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亦提出“18个月以上的婴幼儿可混合编班,每个班不超过18人”。

  家长许先生向新快报记者反映,女儿入读的托育机构为混龄编班,每班配备3名教师与保育员。“有些家长把不到1岁的孩子送进来,自然成了看护重点,会有老师专门看护,剩下2个老师要对着十几个孩子,自然难以兼顾。”

  有业内人士表示,开展混龄教育,在针对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课程设计上要求更高;另外,相关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老师能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有控场力与观察力,对教师素质要求更高。

  ■“二孩时代”来临,托育机构变得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那些有资质、师资好的托育机构。

  “二孩时代”来临,传统家庭婴幼儿照料模式逐渐失灵,托育机构因而变得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婴幼儿托育机构缺乏监管、收费高、师资参差不齐等问题也受到诟病,影响了家长的入托积极性。《广州市 0-3 岁托育服务专题调研报告》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者有入托需求,但广州婴幼儿实际入托率不足 5%。这个数字远低于发达国家 25%-55% 的水平。

  今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让婴幼儿照护行业的发展路径逐渐变得清晰。而在具体的落地实施中,如何破解行业发展的难点?新快报记者走访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行业专家、机构代表开出“良方”。

  广州宝妈花儿在受访时表示,身边的家长对3岁以下幼儿的托育需求十分旺盛,增加此类机构能舒缓职场妈妈的压力,减少家庭矛盾。但很多机构打出类似引入“国际教育理念”的口号,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内容支撑。她希望托育行业能够像月子中心行业一样,设置行业的标准,并有清晰的资质评审,方便家长选择。

  广州市政协委员简瑞燕连续三年关注 3 岁以下婴幼儿的托育问题。在今年的广州市两会上,她提出了建立健全 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体系的建议。当时她认为,托育行业尚未明确行政部门,监管缺位,导致市场竞争失序、野蛮生长。

  而在国家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广州市卫健委在今年 7 月经市政府同意建立了广州市 3 岁以下婴幼儿托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 18 个相关部门或单位的工作职责。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一级调研员易兆会此前在参加市政协民生实事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节目时也透露,目前根据国家的意见要求已增加婴幼儿照护服务的行业表述及经营项目,对广州市营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企业名称及经营范围进行规范,引导企业依法申请登记。广州市已登记该类企业 35 家。

  然而记者了解到,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的《托育机构设置标准(试行)》,托育机构登记后,应当向卫生健康部门备案,提交评价为“合格”的《托育机构卫生评价报告》、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明、场地证明、工作人员资格证明等材料。

  记者在走访托育机构时也了解到,尽管有国家规定,但目前广州市卫健部门尚未放开备案登记,这也意味着托育机构目前还无法真正“领牌”,获得合法地位。

  广东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会长孙伟文认为,目前托育行业还处在缺乏管理的状态。经营牌照申请条件不清晰,如果不及时给予规范和支持,将给市场的发展埋下各种隐患。简瑞燕也表示,“托育机构备案准入程序和标准规范还没有操作细则,期待能尽快落实,这是‘临门一脚’。”

  阿静是广州一间托育机构的创办人。她表示,自己作为一名4岁孩子的母亲,非常理解孩子出生后托护的难题。因为有10多年的幼儿教学经验,她在自己的孩子1岁多的时候,辞掉工作,全职带娃。信任她的几位邻居也把孩子托付给她一起带。两年前,阿静正式与朋友合作创办托育机构。而机构的成本是她目前最头疼的问题。

  “现在房租一个月1万多元,因为孩子小,教学、生活、保育标配是4名老师,工资就得开2万多元。场地不大,不能接收太多幼儿,一人一月收费3000元,最多收10名,扣除开支,几乎不赚钱,更多的是情怀……”阿静希望政府部门能通过税收减免、适当补贴、用地租房优先等方式鼓励创办者。她也期待办好相关证照后,能换个更大的场地,让更多需要入托的幼儿能够进来。

  孙伟文表示,按照国家的标准,托育机构很难找到合规、合适的场地,租金也非常贵,花费力气培养的人才,如果没有好的福利待遇,也无法留住。她认为,一方面政府需要结合市场具体情况,找到折中的解决办法。同时,她表示,期待看到政府牵头的托育机构出现。比如社区有合规场地的情况下,由政府出资,交给专业的托育机构去承接,由专业的从业者、运营者管理。

  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认为,结合“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托育机构 ”这一要求,建议政府对办园机构减免税收,降低场地成本,对个人实行按入园人头补贴到每一个婴幼儿。

  “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关于0-3岁托育机构相关法规和政策存在空白的问题。”广州市人大代表、花都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刘彤则表示,正是因为这一块的法规和政策存在空白,才导致后续一系列的问题亟待解决。

  刘彤认为,要从源头完善0-3岁托育机构的管理法规和政策。她举例说,目前0-3岁托育机构收费贵是普遍现象,因为缺少存在公立机构,收费都是在每个月3000元起步。越秀区通过与第三方合作尝试提供普惠性公益学位确实是很好的做法,但是在法规尚未明朗的情况下,其他区想要效仿就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者了解到,备受关注的《广州市推进 0~3 岁托育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已完成起草,送市政府审议,一经市政府审定印发将是未来几年广州市婴幼儿照护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而国家通过采取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的方式,将在全国开展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广州市发改委将配合相关部门推动符合条件的机构申报投资补助。

  师资问题也被认为是目前托育行业的一大顽疾。孙伟文认为,直接接触孩子的老师需要有心理教育、营养保健、医疗和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识。目前托育主要归口到卫健部门来管,比较强调身心发展发育指标,这一阶段的孩子先要有身体的发育,再谈教育。然而国家并没有真正的培训机制和体系,全靠市场自己去摸索,在这方面需要加强。

  “更多的机构没有培训体系,找了个阿姨就当作机构的老师,这样存在很大的隐患。”她认为,需要加强涵盖托育行业方方面面的培训,可以由政府、行业、高校联动来操作。

  在这方面,省早教协会做了一些探索,他们从 2018 年 3 月开始就筹建了“广东省早期教育行业协会师资储备平台”,相继与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妇幼卫生学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学前教育系、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等中高等院校建立人才培养合作。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谷忠鹏此前也透露,目前,广州市有 13 所中职学校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生人数为 5955 人。2018 学年有 2796 名中职学生考取了保育员(中级)证书。接下来,将积极筹建“广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更高规格培养相关人才。

  家长不再“蒙查查”此外,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促进 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3 岁以下婴幼儿照护以“家庭为主,托育补充”为基本原则,但很多年轻父母在照护和教育 0-3 岁孩子的问题上都显得“蒙查查”。

  对此,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副部长张帆认为,政府可以加强在社区、妇幼医院和托育保育机构中对家长的科普宣传;加强网络科普宣传的品牌内容、平台打造,让家长更容易鉴别和获得方便和优质的在线育儿科普知识和专家指导。同时,她还希望政府能支持建设妇幼健康科普联盟,切实推进靠谱的科普知识以最便捷高效的渠道推向社区、工厂、农村和学校。

  长期以来的托育市场的管理思维,虽不至于高调提倡高大上,但在业界很多人看来,准办条件是“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

  终于,市场力量,需求倒逼,政府部门开始正视问题了。广州35家企业申请登记托育,让人看到难题解决的开端。

  讨论与酝酿在继续,凡事总要有个过程。在一名普通市民的眼里,托育最重要的要做到三点:安全、卫生和便捷,不必贪大求全。正 如无处不在的街心公园,作用未必输过大公园。最怕就是只有大公园,而不去搞街心公园。试问几人方便?

  ■本版采写:新快报记者 沈逸云 黎秋玲 吴晓娴 李佳文 高镛舒 通讯员 李雯银河官方官网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