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集团网址登录“分類推進高校改革”“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這些重量級的關鍵詞一一出現在了《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中。
高校改革如何實現“破”與“立”?《決定》明確方向,繪制了一張指引高校深化改革的“路線圖”。
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教育領域專家,深度解讀《決定》的關鍵詞,分析高校改革脈絡與方向。當深思其中“分類推進高校改革”“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等要求后,多位專家的共識是——這對於高校來說,不亞於一場革命。
7月19日上午,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明確提到,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上對學校和人才的需求是多樣的,在高校中既需要“全能選手”,又要有“單項冠軍”。此外還將明確各類高校發展定位,建立分類管理、分類評價機制,引導不同類型高校在不同領域、不同賽道塑造並發揮高校的優勢,追求卓越、辦出特色。
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李茂國看來,分類推進高校改革釋放了兩層信號:一方面高校改革不允許搞“一刀切”,另一方面允許培養各類行業人才的綜合性高校存在,也允許重點培養某一類行業人才的特色高校同時存在。這位曾在教育部、大學管理崗位工作多年的資深教育工作者觀察,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的信號一直有跡可循。早在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提出要制定高等學校分類標准,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建立高校分類體系,實行分類管理,而此后多個文件又分別提出制定分類管理辦法、推進高校分類評價等內容。
“分類推進高校改革的思想是一以貫之的。”李茂國說,但中國高校分類還未成型。從人才培養的工作成果維度來看,李茂國認為,可以借此厘清高校分類的問題,即一類人才將以創造知識為主,另一類人才將以生產服務為主,此外還可以存在兩者兼顧的人才。按照此思路,高校可以從兩個基本維度來分類:研究型大學和應用型大學﹔綜合性大學和行業性大學。排列組合之后會存在研究型綜合大學、應用型綜合大學、研究型行業大學、應用型行業大學,以及介於之間的中間類型大學。
李茂國建議,高校分類定位應由政策法規來制定,並通過分類管理、分類評價來引導,促進不同高校在不同賽道辦出特色。
對此,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樹濤也有長期的思考。他認為,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應“按類評估、分層考查”。高校評價機制應當按照高校的類型來分別制定與落實,根據不同類型高校在辦學定位、優勢特色、 服務面向和發展實際等方面的情況,構建出每一種類型高校下包含辦學目標、師資隊伍、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指標在內的評價方案,而且不同類型高校的評價指標在要素構成、權重賦分、底線要求等方面應有所區分並各有側重。
此外,王樹濤提到,不同類型高校的評價機制均應突出對主體品德與社會服務的考查, 加強對高校主體尤其是研究人員在科學精神、 職業道德、從業精神、學術品質等方面的考核,增加對不同類型高校的社會反哺力、人才輸送力、成果轉化力等方面的考查。“分類推進高校改革,意味著在正確的分類定位下,高校要調整發展目標,調整管理機構,調整院系設置,調整學科專業,改革不適應的體制機制。”李茂國認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的信號已經明確釋放,“一場波瀾壯闊的高等教育改革即將拉開大幕。”
此次《決定》明確要求,“建立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著力加強創新能力培養”。
記者梳理發現,近兩年來,學科專業調整的“槍聲”已然打響。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關於印發了《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調整優化改革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到,到2025年,優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新設一批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淘汰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學科專業。2024年,《教育部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中明確強調,動態調整國家控制布點專業和特設專業。根據經濟社會科技發展變化,動態調整國家控制布點專業范圍。此外,引導高校增設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區域發展急需緊缺專業,建設特色優勢專業群,淘汰不符合經濟社會發展和學校辦學定位的專業。
就在7月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於開展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工作的通知》中,對於專業布局給出了明確的信號:支持高校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命健康、能源、綠色低碳、涉外法治、國際傳播、國際組織、金融科技等關鍵領域布局相關專業,有的放矢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學科結構調整規模大、范圍廣、結構深、難度高,對高校內部產生的震動不可謂不小,對招生就業影響不可謂不大。”李茂國認為,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對於高校來說,則是要適當調整學科結構。
近日,不少高校已經展開行動:如四川大學擬撤銷音樂學、廣播電視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等31個本科專業點﹔東北林業大學擬撤銷漢語國際教育、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兩個本科專業﹔西南交通大學擬撤銷網絡工程、物聯網工程等7個本科專業點等。
在多年從事教育研究工作的王樹濤看來,要建立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需要面對“科研方向與教學內容”“學科設置與市場需求”“學科交叉與資源分配”3對矛盾。
王樹濤進一步解釋,目前教學內容追求對科學知識盡可能的廣泛覆蓋,沒有聚焦於某一領域內科學問題的深入探討。此外,傳統學科設置可能無法完全滿足急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導致了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間的結構性失配等問題。而要做到學科交叉,往往涉及多個學科領域的資源和師資,尤其是執教者與研究者勝任力的保障問題,這使得如何合理分配資源也是一大難點。以培養方案的改革為例,王樹濤建議,培養方案應充分考慮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產業結構調整方向以及社會變革趨勢,還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革新,通過建設在線開放課程、開展混合式教學等方式來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建立健全質量監控體系,對培養方案的實施過程進行全程監控和評估,及時收集學生、教師、家長、用人單位等主體的建議,根據反饋結果對培養方案進行動態調整和優化,確保培養方案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契合。
時代在變、教育要變、人才要變。人工智能技術飛速迭代、迅猛生長,給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帶來了一股強勁的沖擊波。隨著AI原生教科書、AI原生課程、AI原生專業的相繼出現,傳統的師生二維關系將被打破,轉變為教師、學生、AI之間的三維關系。
李茂國認為,這將一定程度緩解改革中的內容更新、手段革新的阻力,促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如今,在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時代命題之下,高等教育需打破體制、思想僵局,在人才培養闖新路、開新篇,走好深化改革的新長征。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給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即“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楊潔)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