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研成果转化加速跑
栏目:科研成果 发布时间:2024-08-09

  一项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需要越过一条产学研鸿沟——科学家对市场不熟悉,企业家不愿承担风险过早投资实验室技术。

  北京聚焦成果转化,努力让各类创新主体“有的转”“有权转”“愿意转”“转得顺”,只为推动科研与市场相向而行、帮助科技成果加速跑向市场。

  纳米机器人在人体内找到肿瘤释放促凝药物,切断营养供给将肿瘤“饿死”——这并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聂广军团队研制的药物递送DNA纳米机器人,已在小鼠和猪血管内稳定高效地完成了定点药物输运。

  聂广军用“指哪打哪”来形容这个过程:装载促凝药物凝血酶后,药物载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精确靶向定位肿瘤血管内的皮细胞。

  作为一项平台技术,药物递送还能降低现有药物毒性、提高药效、扩大适应症;许多以前不能成药的分子,也有了成药的希望。

  这项技术产业化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北京市在全国地方立法中首创的“赋权条款”。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科技成果转化处干部段茹回忆,2020年,《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实施,科研人员被赋予更多科技成果转化自主权:“鼓励科研人员在研发创新阶段就考虑成果转化的可能性、技术路线选择、市场应用前景等问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前移。”

  也是在2020年,作为试点单位之一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明确提出: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取得70%科技成果所有权或10年长期使用权;在岗或离岗创业人员享受政策保障,也能通过创新创业序列完成职称晋升。

  聂广军团队“载带凝血酶DNA纳米机器人技术”就是获得10年长期使用权的项目之一。见证了这一过程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果转化处处长任红轩坦言,“对申请长期使用权的,我们不再纠结当下定价,而是将重点放在产业化成功后的销售额提成,推动偏早期科技成果更快走向产业化应用”。

  “赋权改革让我们能用较低成本进一步开发这项技术,给大家吃了‘定心丸’。”聂广军体会颇深。经过几年的产业化推动,他们不仅能完成蛋白分子递送,还可以递送化合物和核酸分子,进一步验证药物载体的普适性和可行性。

  以前,职务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都属于单位,科研院所沉淀的大量专利只能“躺着晒太阳”。获得赋权后,团队中的年轻人在岗便可创业成立企业,凭着对技术的熟悉,进行纳米机器人量产、质控和药效学研究。

  同样获得赋权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丁宝全,将其总结为“打通了流程上的通路”。

  “以前,我们基本没有更进一步的机会。企业不愿过早介入花大价钱冒险,被直接买断的专利少之又少。漫长的新药研发不可能靠科研基金完成,在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临床试验之前,至少需要投入两三千万元。”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丁宝全在读博士期间就开始DNA纳米载体研究,20年来,论文发表了100多篇,授权专利也有十几个。但成果再多,不推进到临床阶段,意义也就相对有限。赋权为他打开了“一扇窗”,使科研团队能更早获得社会资本支持,推动技术走到企业比较感兴趣的中试阶段,科研人员也有了清晰、合法的收益路径。

  如今,丁宝全领衔的“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解决了疫苗精准化与多佐剂联用的难题。这些存储在试管中无色透明的溶液,实现了原料的批量标准化生产。

  “赋权条款”试点3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成果转化数量达14项,同比增长6倍;转化合同额超过1.6亿元,同比增长50倍;转化涉及专利达32件,同比增长7倍。

  去年,北京支持华北电力大学等5家单位建设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的产业开发研究院,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为“象牙塔”里的科研人员搭建了一条从成果走向产业化的“捷径”。

  “十几年来,高校技术转化的形式不断演进、变化。我们通过产学研合作支撑了很多国企和民企的创新。不少被行业看好的创新团队,被直接并购挖走。”长年从事技术转化的华北电力大学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主任王宏盛说,产业开发研究院正在摸索有组织的科研以及有组织的转化。

  2020年,华北电力大学成立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帮助创新团队获得知识产权、小试中试、概念验证、人才投入、产业孵化等全链条的广泛支持。

  去年,华北电力大学推进建设产业开发研究院,集聚科技成果、人才、资本及行业资源,形成从应用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的全链条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

  “以前,实验室数据证明了先进性,科研任务就完成了,然后就是技术转让。现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需要一个连续过程。”王宏盛认为,这正是研究院的用武之地,“转化成果不只是专利本身的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还有技术秘密、技术服务、技术咨询等内容,甚至最后的工艺包。这样完整的‘成果包’其实更有价值”。

  钠离子电池被视为下一代电化学储能技术。华北电力大学教授、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电化学储能材料与器件团队负责人田华军带领的团队,在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田华军说,成果要走出实验室很难,顺利通过不同规模等级试验并找到合适的合作方落地,更难。

  “好在学校有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有产业开发研究院。我们只需要关注怎样进行技术迭代,关注性能和指标即可。”研究院补齐了团队产业化推广和商业运作等方面的短板。

  在水电解制氢测试平台,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建国演示了电解水制氢的过程。这项技术实现了电与氢的高效转化,把春天和秋天的风、光能源存储起来,到夏天和冬天用来制冷、制热。

  “研究院帮我们孵化项目,对接基金与场地。有的技术一次性授权给别人,也会应企业需求解决一些技术问题。成果转移转化的资金按相关规定分配,老师们都能从中受益。”刘建国说。

  “如果没有申报概念验证项目,这套设备可能推迟2年至3年问世。”北京是卓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里,董事长张景秀展示了“抗混叠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2022年,公司通过“揭榜挂帅”获得政府概念验证项目资金支持这一项目,用2年时间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实现同类谱仪国产化。

  成立于2017年的是卓科技从事基于极弱光检测技术的仪器研发、生产及运营。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张景秀从长期合作单位——北京计量院得知,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应用场景广泛,进口设备售价高达七八十万元。这让他萌生了自主攻关的念头。

  但高端精密仪器的研制一般需要3年至5年乃至更长时间,需要迈过资金和技术两道坎儿,一般资本很少投资长研发周期的精密仪器研制公司。

  直到2022年,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印发《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支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提出支持科技成果概念验证,是卓科技才下定决心。

  “这次征集概念验证项目,与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的研发特别匹配。”张景秀顺利通过申请,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以事前补助的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向企业推荐了北京航空航天银河国际galaxy网站大学研发的相关技术。

  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可以监测空气质量,是空气动力学、光学、电子、软件、算法、机械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即便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先进技术,加上是卓科技在光学和专业算法实现方面的优势,仍然耗费了2年时间。

  目前,这款仪器已经完成小批量试制,貌不惊人的方盒子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张景秀把空气比作一条河流,颗粒物就是河里漂浮的小球,“空气动力学粒径谱仪就像一个筛子,能把不同尺寸的小球区分开来,还能数清楚每个尺寸的小球数量”。

  张景秀说,申请概念验证项目通过后,支持的财政资金可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加快了产品研制进度。

  离市场应用远、甄别市场价值难度大、验证阶段资金支持不足,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初期普遍存在的几大问题。通过概念验证专项,北京市将科研人员的创意转化为具体技术原型或可初步彰显其商业价值的技术雏形,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帮助穿越科技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的“死亡谷”。

  2020年以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累计支持124项概念验证项目,未来还将面向北京市“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遴选出一批有价值、可转化、能落地的优质早期成果,配置财政资金,开展技术与商业化验证等概念验证活动,降低转化风险。

  赋权“赋”出生机、转化走上“捷径”、概念验证带来跨越——更多科研成果,正走在体现市场价值、发挥商业价值的路上。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