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湘潭大学努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强化成果转化导向,学校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五年,学校共签约各类技术合同1466项,总经费达8.48亿元,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产生的经济效益约72.5亿元。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经费2.16亿元,成果省内转化占比达74.53%,位居全省首位。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学校党委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领导小组,科学谋划长远规划,高位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专门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首批国家高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和湖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中心等平台,构建科技处、技术转移中心等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平台优势,形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合力,塑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新生态。
二是优化制度体系,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导向。不断完善激励与评价体系,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将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岗位聘任、人才工程遴选、人才评价、导师资格认定以及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并逐步加大权重;完善专利绩效津贴分配和转化收益分配机制,将转化收益的90%分配给科技成果完成人团队,突出转化导向;扩大校企合作规模,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动校企人员双向流动。
激励与评价体系的完善,最大程度释放了学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动能。罗和安教授团队的“新型固体酸催化材料”成果在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十国进行专利布局,并成功签约独占许可转化,签约金额5.06亿元,是湖南高校迄今为止单项转化金额最大项目。以王先友教授团队技术为依托的年产3万吨钠离子电池材料项目,成功落户雨湖高新区,实现总投资20亿元。
三是强化成果产出,面向产业培育高价值专利。充分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强化高水平成果产出。2022年,学校出台湖南高校首个高价值专利培育办法,对标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建立“面向产业育专利,以需求促转化”的专利培育机制,依托数学等特色优势学科,强化学科交叉融合,探索校企联合攻关的有组织科研模式,在新能源、计算机、网络安全、智能制造等领域分2批遴选18个项目,通过全流程贯通、全要素集聚、全链条服务精心培育,推动科创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首批培育项目中的邹娟教授团队“多目标优化设计系统”技术,核心专利被认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落地应用为长安汽车年均节省约2亿造价成本,并为建立全国首套无创血糖监测系统大模型智能助手提供技术支撑。
四是强化校地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银河galaxy官网依托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凝聚成果转化合力。与湘江新区共同推进湘江科学城建设,与郴州市共建郴州技术转移分中心,与中国环境科学院、湘潭市、郴州市、益阳市等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与园区或企业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就近就地转化,服务湖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张俊丰教授团队研发的废旧铅酸蓄电池破碎分选成套设备在国内市场平均占有率稳步保持在85%以上,国外市场占有率30.33%,“铅膏脱硫与烟气脱硫协同的脱硫技术”就近转化至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撑形成了行业第二代新技术装备系统。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湘潭大学将充分发挥人才、科技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速高校科技成果在湘落地转化。
一是进一步探索体制机制创新,努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加快落实《湖南省加快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推动出台《湘潭大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暂行办法》,形成体系性政策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健全赋权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措施,畅通成果转化瓶颈和阻碍,破解“不愿转”难题;加快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积极拓展作价入股等转化途径渠道,破解“不能转”难题;完善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提升转化效率,降低决策风险,破解“不敢转”难题。
二是进一步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提升协同创新能力。推进“学科跟着产业走、技术围绕需求转”,聚焦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强化校地协同创新,提升技术需求匹配度,促进成果就地就近转化;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生态,深度参与“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高校主研、企业主用”的协同创新体系;面向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机制,精准筛选产业需求和关键技术,强化校企协同攻关;盘活存量,做强增量,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企业共建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创新联合体,强化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生产实践的创新“中台”,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快“样品-产品-商品”转化进程。
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有效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建立健全人才评价,细化分类评价,推动形成以科技成果转化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发力破“五唯”,先立后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人才工程遴选等方面的评价,并逐步加大成果转化成效的权重;建立健全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分类评价激励制度,完善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优化完善不同类型成果的分类评价标准,探索完善职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制,健全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完善披露制度,优化学校、学院与发明人的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最大程度激发科技成果转化热情。
作为扎根伟人故里的“双一流”大学,湘潭大学将在科技创新上持续发力,在成果转化上主动作为,推动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走上“货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打造成果转化的“湘大品牌”,努力把学校办得更好、更有特色,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中展现湘大新担当。(作者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湘潭大学校长)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