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官方官网2022年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新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始终坚持在科研报国的路上。科协频道、《科研成果与传播》杂志共同推出“青年托举人才”专栏,讲述青年托举人才的成长故事与心路历程,弘扬科学家精神。
“执”报国之志,“兴”交通强国,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的罗薇(北京交通工程学会推荐)始终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在科技报国的道路上奋斗不息!
北京建筑大学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轨道客流、客流仿真、交通出行。入选“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2021-2023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获中国仿真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麒麟科学技术奖。担任世界交通运输大会(WTC)“交通需求管理与优化”技术委员会成员、中国仿真学会交通建模与仿真分会会员、SCI期刊 sustainability 客座编辑。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Journal of Advanced Transportation等本领域主流国际期刊/会议受邀审稿人。先后主持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北京市博士后资助等项目,作为项目骨干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青年基金项目数十项课题。取得数十项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 Policy and Practice、Applied Energy 等国内外交通领域权威期刊、顶级会议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7篇。
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节约能源和用地等优点,是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城市交通运输的大动脉,在构建“交通强国”蓝图中发挥重要作用。大客流冲击是近年来北京轨道交通网络中普遍存在的客流聚集现象。频繁发生的大客流冲击不仅会降低行人出行效率和舒适性,而且易诱发行人故,严重影响轨道交通网络的顺畅运行。因此,探讨常态化下和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大客流的运营组织管理意义重大。
我开始研究轨道交通客流相关领域,要从2013年,我从长沙奔赴1500公里来北京读研究生说起。当时长沙还未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到北京后第一次坐地铁。早晚高峰的北京地铁让我真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人山人海”。当时我就在想,这么大的客流量,轨道交通运营公司要怎么运营和组织管理呢?
没想到后来我和导师商量研究方向的时候,他说:“你就研究轨道交通客流吧。”我的轨道交通客流研究生涯就此展开。后来每次坐地铁,我都特别留心观察,这个地铁站哪里的客流堵塞、哪里的客流冲突严重、哪里的客流连线不科学、哪里的标志标线不完善,并开始思考应该如何改善。就是这种生活中的细心观察,使我在科研工作中受益颇多,比如观察到了轨道交通站点瓶颈处客流堵塞现象,基于这个问题,我研究了轨道交通站点瓶颈处客流特性及优化措施,并有幸在交通领域TOP期刊发表了学术生涯第一篇SCI论文。这是我进入该领域及日常科研工作中,发生的让我印象深刻的故事,也带我走进了轨道交通客流领域。
我进入相关研究领域及入选“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可以说是经历了急速的成长,从一开始在科研方向的选择上较为迷茫,到后来的坚定信念,坚持自己选定的有意义的科研方向。从一开始的在研究领域屡败屡战,到后来的渐入佳境,并连续拿下几个科研项目。希望在未来能继续坚持做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科研,能为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科研工作相伴的还有教学工作,我也取得了令人惊喜的进步,从一开始的磕磕绊绊,上讲台紧张到不行,到后面的信心满满、游刃有余。希望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能继续朝着“教与学的统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方向而努力,成为一名受学生喜爱、尊敬的优秀的老师。
我未来努力的研究方向是主动响应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决策需求,为“后疫情时期”的出行保障提供精细化的运行管理方案。因为目前北京市轨道交通系统需要融入现有的应急管理体系和联防联控机制,完善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分析技术,因此需要科学系统的防疫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期刊旨在以创新的理念、科技的思维传递有价值的科技内容,激发创新潜能,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学传播工作者的信息采撷需求,推动跨界科研创新和科学传播发展。
本刊诚挚征稿,来稿可以科技信息、科技人物、科技产品、科学事件、科研成果为切入点进行介绍,可以科学传播的实践经验为内核展开论述,也可着眼科学传播研究进行探讨与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