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小科研】指向深度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五年级迁移应用促进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报道
栏目:科研动态 发布时间:2024-08-13

  深度学习是一种强调高阶思维培养、知识有效迁移、真实问题解决的高投入性学习。它强调三个方面的“深”。首先是目标的“深远”,银河国际galaxy网站在注重知识获取、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关注思维品质的提升、探究精神的形成,是以高阶思维为主要认知活动的学习,指向学生未来长久的发展。其次是过程的“深入”,强调学习者内在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中始终伴随着高质量的思维参与,表现出积极、主动的乐学状态。最后是结果的“深刻”,强调学习知识的迁移和学习策略的运用,注重在新的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综合问题。深度学习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也是破解当前教学表面化、学习浅层化的方法。

  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究活动,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到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实践,这里的“广泛”,既是指“过程的广泛”,也包括“形式的多样”,还包括“交流的充分”。

  《怎样通知最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一节综合与实践应用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通过沏茶问题、烙饼问题等简单事例,初步尝试了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了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本节课主要通过打电话通知这一生活常见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识解知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经验看,学生大都有通知多人的经验。从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此任务及画图表示、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从思想方法看,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这节课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在迁移、比较中促进深度学习第七单元要学习的是描写“异国风情”的几篇课文,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我一边领学生欣赏,一边教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尤其是学习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时,我运用了迁移、比较的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效果非常好。第二课时我制订的学习目标是:1.学习课文第5、6自然段,体会文中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理解这部分内容与“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关系。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比较课文和“阅读链接”,了解它们在表达上的相似之处。学生了解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和表达效果之后,迁移到“阅读链接”。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语句,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学生代表抓住关键词句交流,分享阅读成果;最后融合信息,明确比较表格的填写,再用多媒体展示学习成果。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表达效果。然后又迁移出相似课文《密西西比河风光》阅读分析,学生通过阅读、分析、交流等形式,熟练掌握新知识。语文课文的学习就是要学以致用,于是我又给学生布置了两项作业:1.如果你生活在威尼斯,结合课文内容,想象你一天生活的情境,和同学交流。2.写写家乡的某处景或物,要采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写出特点来。在知识的迁移、比较中,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理解性学习”,只有在“知理”的层面才能将知识技能转化成素养和能力。所以,对于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学生不能只是“看上去懂了”,机械地记住了“事实性知识”,而是能够理解知识背后所蕴含的原理、思想方法和价值意义,能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并能够将知识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之中去解决新问题。

  比如,“2、5、3的倍数特征”的教学,不应只停留在“特征认识”的教学层面上,而应提高到“特征原理”的探究上。教学中,我结合“分鸡蛋”的具体情境、直观图示、数学展开式等多元表征,把“2、5、3的倍数特征”进行沟通联系,让学生真正理解数的倍数特征的本质,即都是要看各个数位上的数除以这个数之后的余数。2、5的倍数取决于个位的原因是整百、整十数一定是2、5的倍数,只要个位上的数是2、5的倍数,那么这个数一定是2、5的倍数。这样也为学生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数的特征问题的方法,为3的倍数特征的说理做好铺垫。再根据“位值制”原理,将124用展开式来表示:124=100+20+4=1×100+2×10+4=(1×99+2×9)+(1+2+4)。也可以对照“分鸡蛋”图,让学生直观地看到124中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分别对应的是什么(100个、20个、4个鸡蛋,分别3个3个圈画后余下的鸡蛋个数,也即100、20、4分别被3除的余数1、2、4),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3的倍数特征只需要看各数位数字之和的道理。继而可以推广到判断三位数abc是不是3的倍数的一般情况。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学生将“2、5、3的倍数的特征”联系起来统一思考,理解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内涵,找到了判断一个数的倍数的“通法”。学生在感受课程内容整体性的同时,体会数学方法的一般性。最后,再让学生运用这种“看余数”的一般方法去研究6、9、11等数的倍数特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我设计了五个学习任务:课前的前置学习;课上的抓住特点,体会情感;深入探究,体会写法;对比阅读,分析评价;描写地方,迁移创造;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了系列活动,以清晰的教学脉络,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学习文本,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在对比阅读活动中,让学生阅读乔治·桑的《威尼斯之夜》和朱自清的《威尼斯》节选,想想在描写威尼斯时,马克·吐温和乔治·桑、朱自清三位作家的表达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小组合作探究,完成评价表格。通过交流学生们得知三篇文章都运用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抒发了对威尼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在学完此篇课文后,让学生抓住特色,用动静结合的技巧描写一个地方(迁移与创造)。马克·吐温抓住了特点来写威尼斯的游记。你一定也有游玩的经历,请你写一写你游玩过的地方。要求:1.要抓住地方特色写。2.试着运用动静结合的技巧。(温馨提示: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着手,想一想那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点是什么。)该课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表达,课堂氛围活跃,课堂生成水到渠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深度学习的真实发生要求教师摒弃完全依赖个人经验的文本教学解读。让语文学习要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教师需将要素细化为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上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习得方法,在迁移衔接、拓展实践中,逐步加以强化。

  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我直指课文5-6自然段,通过“探究关系,感受动态美”,“欣赏夜景,感受静态美”。撬动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景物旳动态和静态描写”,让要素很好的落脚。通过想象画面,对比感受、配乐朗读,融情于威尼斯;通过批注阅读、小组分享,迁移到“阅读链接——《威尼斯之夜》”的动态美和静态美的画面,通过欣赏风光,运用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方法,融情于威尼斯。让学生充分感受独特的威尼斯风情,用口诵读,用眼欣赏,用心感受,用笔抒怀。迁移策略运用的很成功,以动衬静的写法难点水到渠成,迎刃而解。然后讲这种表现手法迁移到生活中,进行小练笔,练写画面美。用上从课文中学到动静描写的方法,把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写下来。在语用上有迁移,语文要素也都有落实,从而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古典名著单元,在设计这一单元时我围绕主任务“为班级墙面布置一条四大名著文化长廊”,确立了“大话西游”“笑看三国”“玩转水浒”“开卷红楼”4个子任务,子任务安排了8个具体的教学活动,10个语文实践训练点。从横向看,由“大”到“小”,进行细化落实;从纵向看,由“浅”入“深”,体现螺旋式上升的学习过程。在具体课时学习内容的安排上,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到人物形象的把握,再到思维能力的培养,文化审美的鉴赏,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语文实践活动内容注重拓展延伸迁移运用。如,运用不同方法猜测文本阅读中不懂的词语,讲,演,评西游故事,撰写水浒英雄颁奖词;对人物不同评价的思辨,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制作战争图谱等;为水浒人物创作连环画等。通过扎实的语文实践训练,有效落实教学目标,锤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名著中的文化自信。单元“情境”因“小活动”的多元、扎实和有效,显得熠熠生辉。

  《杨氏之子》是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小古文,本单元的人文目标是“风趣和幽默是智慧的闪现”;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围绕单元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一、读好文,二、品聪“惠”,三、延聪惠。我的设计意图是围绕“甚聪惠”深度挖掘,帮助学生从人物对话中细细品味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有礼貌,让课文理解走向深入,再多角度诵读过程中,体会人物特点,感受对答中语言的趣味, 品味对话中的巧思,读懂杨氏子的机智。并且迁移运用设计“延聪惠”环节,使学生深刻体会本课语言的风趣、独特!

  下面重点说一说迁移运用第三个环节:延聪惠。迁移运用选自《世说新语--孔文举年十岁》与文本同宗同源,主题一致,方便学生的理解。理解过后对比孔文举与杨氏子的语言,再次体会杨氏子有理有节的特点,回归“甚”,让课文理解再次提升。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中要能够认识到知识的迁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要能够有效地应用知识的迁移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和质量,有效借助多媒体设备,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迁移,深入知识内容的核心,加强学生的思想迁移,提升学生的分析求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草船借箭》一文的阅读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深度思维的发展。本文以“借箭”作为主线,以“智斗”作为隐藏线索,描述了三国时期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为了得逞就要求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想借机陷害他。而诸葛亮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巧妙地去向曹操借箭,这极大地打击了周瑜。这节课中我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三国历史时期有关的资料,根据本文内容制作一些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阅读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设备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感受,并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要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而在阅读教学中实现知识的迁移。

  《漫画的启示》是五年级下册“风趣和幽默”主题单元的最后一课,教学中,我以两幅漫画为例,要求同学们学会“读漫画”,并且通过“观察——思考——撰写”三个步骤,学习怎样“写漫画”。同学们要侧重围绕“风趣和幽默”的主题观察和思考,通过发现漫画中的“可笑之处”,联想生活中的“可笑之处”,将习作与生活相融,从而落实本单元的表达训练要素“看漫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首先同学们要仔细观察两幅漫画,看看两幅漫画有什么可笑的地方?图中哪些地方给了你启示?漫画讽刺了生活中的哪一类人?通过观察,我们知道这是两幅讽刺类漫画,画家寥寥几笔,却充满深意。同学们在欣赏漫画时,不仅要用眼看,更要用心看,仔细思考漫画的深意,从中得到启示。

  同学们观察漫画一定要关注漫画的细节,比如漫画的标题、漫画中的提示语等,而且要放大这些细节,这些细节正是漫画的“最可笑之处”。我们在描写这些可笑之处时可以借鉴本单元的课文,比如,丰子恺先生的《手指》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运用多种细节描写方法,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栩栩如生、性格迥异的五根手指。我们在习作时可以学习并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漫画往往影射生活中的人和事,同学们习作时不仅要写清楚漫画内容及漫画的可笑之处,难点在于我们还要写出漫画带给我们的启示。因此,我们要用心思考作者画这幅画是想讽刺什么?然后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当你看到这些现象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感受?启示可以是明理式,点明文章主题;可以是抒情式,引发读者共鸣;可以是反思式,联系实际反思改进;还可以是发问式,提出问题引人深思。

  迁移也称学习的迁移,它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根据迁移的原理, 教师在课堂数学中应注意运用正迁移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数学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要使各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深度学习。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就需要深刻理解迁移规律,运用好迁移规律,把学生先前学习的基础和基本技能影响和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因素,就是迁移产生的必要前提,而引起迁移的关键是学生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的共同原理。这提示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利用正迁移,不仅要善于发现学习内容中存在的共同因素,而且更要善于通过一些教学活动对这些因素进行加工,帮助学生对于基本原理的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技能。

  例如在教学《质数和合数》的教学时先出示三个同样的小正方形(每个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用这样的三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全班交流。老师提出: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学生各自独立思考,然后举手回答。老师又提出: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老师最后提出:如果给出的正方形的个数越多,那拼出的不同的长方形的个数你觉得会越多吗?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然后让学生拼一拼,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不同的个数有几个拼法,这个数有几个因数。通过以上活动同学们概括出: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数的时候,只能拼一种? 什么情况下拼得的长方形不止一种?并举例说明。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像2、3、5、7、11、13、17、19、等数只有一种拼法,这些数是质数;像4、6、8、9、10、12、14、15、16、18、20等数不止一种拼法,这些数是合数。通过以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对这些自然数初步有了新的不同认识,为探究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创设了良好的认识基础,为实行正迁移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注意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迁移,结合数学学科领域的特点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点,灵活地促进正迁移。促进学生深度学度以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深度学习更多要迁移应用,有学习就会有迁移,甚至“学习就是迁移”“学习为了迁移”。“应用”则是“迁移”的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如果把学习活动看作一个闭环结构,那么“迁移”便在闭合处,既是学习开始的端点,也是学习结束的端点,从别处“迁移”来,又从这里“迁移”到别处去;“应用”也是如此,既是上一个环节学习结果在此处的“应用”,又通过“应用”开启着新的学习。如此,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结构性以及随着活动深化而展现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都在“迁移与应用”中得以显现。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