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均衡的教育是农村留住人才和培养未来建设者的基本民生工程。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适龄儿童的减少,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渐缩小,银河官方官网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流失,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认识到教育成为影响城乡生产要素尤其是人才流动的关键因素,在改善办学条件和保障农村教师待遇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仍旧举步维艰。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是时代的呼唤,省市县校四级教研部门联动,努力发挥教研的支撑作用,是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有效之举。
虽然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普遍遇到挑战,但问题产生的原因还是有所差别的,调研问题是开展教研的第一步。同样是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有些是因为城市教育不断扩张,吸引大量年富力强的农村优秀教师进城;有些是因为受师生比限制,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普遍存在总量超编,多年不招新教师而严重老龄化;也有些是因为迎来了老教师的退休高峰,越来越多的地区把新教师分配到农村偏远学校或薄弱学校,这虽然给农村学校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但新教师因为缺乏经验、工作量过大、兼课兼职过多、进修机会少,导致教学水平难以提高,制约了乡村教育发展。
围绕农村教育质量提升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开展了以“小班教学实施现状”“自然小班学校”“典型做法调研”“区域推进情况”“微班教学情况研究”“课程整合改革”等为主题的专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推动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如2014年颁布《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此外,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针对课程改革深化中新教师的胜任度问题,设计新教师培训和指导项目;针对当前农村学校生源减少、师资紧缺的现状,指导当地开展农村自然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针对农村小学新课程实施困难、初中学校教学和评价改革推进难等问题,进行初中“精准教学”专项调研和帮扶;研制农村学校适用的教学规范,提高农村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这些调研找到真问题、真原因、真办法,在实践中均取得明显成效。
农村学校限于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和教育视野,往往课改积极性不高,没有很好地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参与课改和教改的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农业生产与社会生活、生态环境与风俗传统等丰富的教育资源,育人模式亟待转变。
乡村教育有其独特性,为更好地了解农村学校的教学和教研情况,省市教研室的教研员应该每年确定扶持联系县的几所农村学校或一个区域,持续开展以点带面的研究和指导;县级教研员则应该以蹲点帮扶的形式,调研和帮扶县里每一所农村学校,通过专题培训、学科听评课、讲座下校、项目指导、结对帮扶等形式,为偏远农村学校提供教研支持。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建立了省教研员联系县制度,每年组织省内400多位学科专家和名师,深入农村海岛薄弱学校集体调研40多次,个体调研70多次,受惠区域覆盖全省90多个县(市、区),受惠农村教师达到1.5万人次以上。省教研室对县级教研员有下校蹲点的时间和任务要求,通过教研员精诚的服务精神、先进的教育理念、精准的教育指导,带动农村学校的教学改革。
针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师资薄弱的现状,在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定向推动区域帮扶行动,把省内名师的优质课、专家的报告送到农村学校,山区教师足不出户就能现场领略特级教师的风采,亲身体验高水平的教研活动过程。从教师培养、教学改革、教研改进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指导,手把手带领农村学校教师“入门”,是特别受农村一线教师欢迎的研训方式。例如,自2019年开始,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每年组织全体省教研员赴薄弱县开展“课改先锋”主题送教活动,涉及高中、初中、小学3个学段所有学科课程以及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家教指导等,通过专题讲座、现场答疑、互动交流、案例点评等形式开展送教活动,带着教师们搞教研,每次现场都有几千名各学段、各学科教师受益。面向全国的公益直播还可以回放,使重点帮扶县的教研员、教研组长学会如何搞教研,如何通过教研支撑促进农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助力山区海岛县教育“共富”,浙江省委、省政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促进优秀人才向艰苦地区流动,部署并实施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专项计划——“希望之光”计划。今年是“希望之光”教育专家团队选派实施10周年,已累计选派5轮共73个专家团队、365名教师参与到“希望之光”计划中。教育专家团队深入重点帮扶的山区海岛县开展为期两年的支教,在一线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示范指导。有不少设区市、县也把教师下乡支教两至三年作为评优、评先、评职称的前置条件,这样的城乡教师流动一定程度上也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起到了带动作用。
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变“鱼”为“渔”的过程。农村教师需要名师的引领,更需要做好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通过多方努力培养一两名乡村名师并非难事,如何通过名师引领和机制导向,培养更多的农村优秀教师,值得教研部门认真研究。省市县三级教研部门应加强分工协作,发挥教研员的人员组织和资源组合作用,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更多载体和平台。为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本土化的教学骨干,我们持续举办农村优秀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和针对农村学校的学科教研活动,在优质课评比、教学成果评比、骨干教师研训等方面对农村教师予以倾斜或规定一定的比例等,都是在基层实践中探索出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19年开启了“乡村教师教学风采展示活动”,要求执教观摩课和作讲座的名师必须来自乡镇以下学校,参加学习的教师也是农村普通教师。活动过后,很多学科还自发成立了以农村教师为主体的“骨干教师+年轻教师”跨区域研修团队、“学为中心”课题研究团队、农村青年教师研究群等非正式教研组织,采用定期研讨、网络教研、资源共享等形式,持续开展交流与研讨。农村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脱颖而出,教学水平也得以快速提高。
乡村教研改革的着力点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农村学校规模小、教师流动性差、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学校自主发展的难度极大,需要外在的激发和支援。在区域范围内各学校具有大致相当的竞争力是教育均衡化的应有之义,应切实缓解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镇“扎堆”的不利局面,为农村学校可持续发展创造平等的竞争条件。如果任凭或人为地让学校竞争力不断两极分化,处于劣势的农村学校将不可避免地陷入边缘化的困境。浙江省作为“共富”先行示范区,把校际均衡化水平作为区域教育生态的重要指标,纳入政府和教育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实现了全省区域范围内城乡学校结对全覆盖。四级教研系统组织开展了系列调研和教研活动,发挥教研部门统筹协调和专业优势,实施共同体学校“乡村教研提升行动”项目,做到管理统一、教学同步、教研协同、教师流动、捆绑考核,把过去的“软联系”变成“硬联合”,实现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并充分总结和推广各地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宝贵经验,有效促进了农村学校教师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全面实施同步课堂,使农村学生有机会共享优质城镇学校的教师资源和教学资源。“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全员参与式区域空中教研是提高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农村教师需要主动学习提高信息化素养,促进基于传统媒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现代教学模式转变;开发利用社交平台软件功能,探索开展空中教研的有效策略,为中小学网络教研活动的开展搭建便利的、全新的平台,为新课改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研提供新的教研模式。千里之外的农村教师通过网络与异地教师、专家灵活交互,更新教育观念,教师网络研修实现了教师异地在线双向互动教研和业务培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信息化带动片区学校教研活动质量的提升,城乡合作,城区学校与一个片区的农村学校结对,在县城学校开展教研活动时,利用网络平台和区域结对学校开展异地空中教研,通过全员参与式区域空中教研提升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农村学校积极探索教研转型,发挥网络教研跨时空的优势,营造专业研究、平等探讨、高效互动、广泛参与的教研环境,共享教研智慧。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协同开展线上和线下帮扶活动最有成效,要鼓励学校在线上开展同步协同教学,线下举办现场课堂问诊、名师下乡示范教学、城乡教师共话教研等活动,并使数据驱动农村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成为常态。
提升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是教研部门的工作职责。教研部门在继承传统教研项目的基础上,要着力聚焦破解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矛盾,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为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精准教研服务,把各项帮扶工作落实到日常教研中。省市县三级教研机构应联动开展乡村教研提升行动,引导农村地区积极发挥本地的优势和资源,开展以区域为本、农村学校为本的教研改进行动,通过农村教师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区域和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作者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