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科研必须深入一线”
栏目:科研动态 发布时间:2024-08-26

  2023年1月,《公路寿命逐层递增式耐久性沥青路面设计标准》经批准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部面向长寿命沥青路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标准。作为主要参与人,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吕松涛已在这一领域深耕近20年。

  “以前,我国高速公路常常是三五年一小修、七八年一大修,远低于设计寿命,更别提对标欧美了。”回忆当年,吕松涛仍难掩痛心。本硕博均求学于长沙理工大学,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郑健龙的吕松涛,立志彻底扭转这一局面。

  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2005年12月,河南禹州至登封段高速公路筹建。还在读博士的吕松涛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住在工地上搞科研。

  找了间当地农民的房屋租下,又把实验室就近搬到了工地旁。就这样,吕松涛一头扎进工程现场,一住就是18个月。

  白天跑工地跟施工,晚上做实验写报告,第二天再反馈给工程现场……没日没夜搞研究的他只想弄清楚一个问题,影响沥青路面寿命的“元凶”究竟是什么?

  “如果把路面结构想象成皮肤,最上面的面层相当于表皮层,主打一个平稳舒适;中间的基层好比真皮层,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而垫层呢,就是皮下组织。”最终,吕松涛找到了答案:“表皮层易损易修,真皮层和皮下组织虽然不易破坏,但一旦受损就伤筋动骨。”

  吕松涛发现,在传统设计与施工中,针对无结合料粒料垫层这一“皮下组织”,往往只考虑了隔水、防冻、防污染等功能性,却常常忽略了其优越的支撑与传荷等结构性能。过软的“皮下组织”无法起到较好的支撑与传荷作用,路面的变形开裂等破坏就在所难免。

  以此为突破口,在郑健龙院士指导下,吕松涛打破此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结构层等路面设计的传统方法,发明了设计寿命从上至下逐层倍增的新一代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体系,彻底改写了这一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东至江苏,西至西藏,北到内蒙古,南到广东。如今,吕松涛带领团队将一系列科研成果成功运用于我国20多个省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其设计寿命最长可达40年至60年,已远超欧美标准。

  “做科研,只在实验室里出不了成果。必须深入一线,才能发现问题,确保科研项目‘瓜熟蒂落’。”吕松涛说。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