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柳叶刀》创刊200周年。《柳叶刀》主编、《柳叶刀》系列期刊出版人 Dr Richard Horton 亲笔社论认为,本世纪关键优先事项的健康焦点领域包括全民健康覆盖、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精神健康、气候与健康以及健康研究。近年来,中国学者在《柳叶刀》系列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并助力全球卫生健康事业。为此,结合上述健康焦点领域,《柳叶刀》联合《医学科学报》采访相关领域的中国学者,以期更好地发出“中国声音”,助力健康中国,服务全球健康。本期主题是健康研究,我们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院士,以下是采访实录。
樊嘉:柳叶刀肝癌重大报告有全球多位专家参与,我们对肝癌、肝病的研究进展、现状和发展趋势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充分沟通,已完成了初稿。针对初稿每个人都提出了意见或建议,目前正在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补充。
樊嘉:肝病和肝癌是疾病的两个过程,百分之八九十的肝癌前期都是肝病。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70年代,往往是肝病发展为晚期肝癌才会被发现,这时无论对患者行内科治疗、外科治疗还是保守治疗都无法挽救患者的生命。
反复肝炎会导致肝硬化,在此基础上可能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癌。20世纪90年代到2010年,我国肝癌发生率占全世界肝癌发生率的一半,即便是现在,肝癌发生率也超过了45%。肝癌以前被叫做“癌中之王”,20世纪7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将甲胎蛋白检测引进用于肝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使我们能对肝炎、肝硬化等肝癌高危人群进行筛查,发现早期肝癌,因此早期肝癌发病率逐渐升高。研究发现,早期肝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晚期不能手术的肝癌患者;肿瘤大于5厘米、小于10厘米的中期肝癌患者也能手术治疗,但预后相比早期肝癌患者或肿瘤小于5厘米的肝癌患者更差。甲胎蛋白检测的引进让我们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令我国肝癌总体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对肝病和肝癌患者作出了巨大贡献。
不过,我国是人口大国,即便肝病和肝癌患病率逐渐降低,但肝病和肝癌患病人数的绝对数量仍然较高。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国乙型肝炎携带者达9700万,每年有40万人患肝癌。目前治疗肝癌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根治性手术切除效果最好。
70%~80%的肝癌患者诊断时即为中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对中晚期肝癌患者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延长了这部分患者的生命。另外,手术适应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部分原本无法行切除术的患者可能可以接受外科治疗。
在药物治疗方面,2008年,酪氨酸激酶(TKI)抑制剂索拉非尼问世,可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2018年后免疫治疗药物PD-1、PD-L1单抗应用临床,使20%左右的肝癌患者得到缓解。现在临床上应用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联合治疗,25%的肝癌患者疗效明显,客观缓解率可达百分之三四十甚至50%。我们还领衔了ORIENT-32研究,该研究是PD-1抗体和贝伐单抗类似物联合使用,降低肝癌患者死亡风险41%,总体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也有明显疗效。
随着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和转化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肿瘤患者包括肝癌患者都能从不可治变为可治,逐步增加治愈率,向攻克癌症逐渐迈进。
国内肝炎疫苗接种率逐渐提升,肝炎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您认为我国肝炎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拐点何时出现?
樊嘉:我国80%~85%的病毒性肝炎为乙肝,而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70%~80%的病毒性肝炎为丙肝。前几年,丙肝治疗取得重大突破,口服3个月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便可治愈丙肝。目前乙肝传播主要为垂直传播,也就是母婴传播。自1994年起,我国规定新生儿要接种乙肝病毒疫苗。现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乙肝病毒阳性率明显降低,进而肝硬化患病率、肝癌患病率也明显降低。可以预见未来20~30年,我国肝炎患病人数将出现拐点,发病率将明显下降;同时,我国肝癌患病人数也会明显下降,银河官方官网终末期肝病患者也会明显减少。这也是我国在肝病防治领域的一大成果。
樊嘉:目前我们对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另外,我国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存在不足,需要加强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提高肝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对肝癌高危人群筛查不足,要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樊嘉:我们的医生非常繁忙,从早到晚都在忙临床工作,留给科研的思考时间相对少。所以我希望建立一个机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研究他们感兴趣的领域。例如一年中,一半的时间在临床、一半的时间做科研。另外,科研需要团队合作,临床中医生可能发现不同的兴趣点,可以互相研究彼此感兴趣的问题。发现问题的人还可以给研究者提供临床资料,以便后续的研究和讨论。
我们还可以建立另一种机制,给医生足量的时间进行研究。一个有创新思维的医生从早到晚忙于临床工作,纵然能解决患者的问题,但如果给他充足的时间做科研,一定能发挥比临床更大的作用。给特定的人充足的时间,我相信能促进科研发展,事半功倍。
我们经常听到physician scientists(临床医学科学家)的说法,您认为如何同时做好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
樊嘉:我们一直在提physician scientists这个事情,为什么?作为临床医生,我可以说,90%以上的疾病无法治愈,这其中存在许多科学难题,而临床医生在一线,能及时发现问题,如果一味搞科研,可能就会存在发现问题不深入、认识不彻底的情况。只有把临床问题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完成科研,反哺临床,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樊嘉:第一,外科医生一定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科学的研究进展,并且要投入到工作中去。第二,作为临床医生,要“靠脑子看病”,用脑子思考、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尽快着手研究、推进、实践。不能发现问题后束之高阁,每天发现问题但不解决问题等同于没有发现问题。
樊嘉:《柳叶刀》致力于发布临床研究、转化研究等方面的最新进展或有潜力的科研成果,这是它的独特之处。有很多临床医生关注《柳叶刀》,这样会让更多人知道怎样做临床研究、转化研究,能为我们的年轻医生提供思路、拓宽视野。
樊嘉:我们做的所有工作,无论是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还是转化研究,其目的都是为了人类健康,让人们能活得更好、更长。
樊嘉:我从读大学开始就一直关注《柳叶刀》,我认为《柳叶刀》代表了世界医学的前沿,并且《柳叶刀》能和科研工作者、临床医生紧密联系,深入交流。未来,我希望《柳叶刀》能在医学、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广大的临床医生、科技工作者搭建更好的平台,发表更尖端的科技成果。
欢迎关注@柳叶刀TheLancet微博,在#柳叶刀200年#话题下参与讨论。更多内容,请关注柳叶刀200年健康研究专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