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对话合肥二:大湖大城,美丽合肥”在合肥成功召开。
作为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的重头戏之一,本次“对话合肥:大湖大城,美丽合肥”论坛,由学会监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万民主持。论坛汇聚了规划、环保、水利等领域的院士大师和知名专家,探讨太湖、东湖、白洋淀、鄱阳湖、密歇根湖治理保护之策和城湖共生之路,探索巢湖高水平保护推动合肥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方式。论坛邀请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段进,学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曹靖,学会理事、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黄焕,河北大学雄安生态环境研究院院长王洪杰,长江设计集团副总经理胡维忠6位嘉宾作主题报告,还特邀了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党委书记李和平,引江济淮工程总规划师、巢湖研究院名誉院长朱青,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毅敏进行分享与交流,嘉宾与现场200多名观众进行了互动交流。现将与会院士专家发言摘录和启示借鉴归纳如下,供市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作为“十四五”国家发展重大战略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需要解决“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段进院士结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水乡客厅的城市设计实践,从空间基因传承的视角入手,集聚长三角智慧,示范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引领跨界融合创新实践,展示世界级水乡人居典范。
首先,段进院士阐释了“空间基因”,通过对不同时期、规模、功能、环境城镇的田野调查、历史研究和案例实证,建构了“空间基因”的定义、作用和规律。其次,段进院士在江南水乡“空间基因”的研究基础上解读了水乡聚落文化要素,系统梳理和提取了水乡空间的聚落、街坊与建筑基因。最后,段进院士通过苏州博物馆等典型案例深入探讨了江南水乡“空间基因”传承的规划理念,并分享了研究团队基于“空间基因”传承设计理念的水乡客厅设计实践。
陈雯研究员首先介绍了新一轮太湖一级保护区的生态修复与保护规划的总体框架与实现路径,建立“一核”、“两圈”“三区”“四生”协同的总体架构,旨在通过生境重塑、生态恢复、生物调控、生产管控等有效措施,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环境持续改善、水生态明显恢复。随后,陈雯聚焦“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分享了太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经验,探索了优质山水气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的实现路径。最后,她对巢湖生态价值转化提出相关建议:
一是科学合理划定巢湖水环境一级保护区范围,要因地制宜地科学划定各类空间。二是在环巢旅游休闲发展上,要进一步权衡发展成本,避免大投入低效率的主题开发模式。三是农业发展的生态价值体现在有机多元化耕种方式带来的高收益,避免陷入“产量”陷阱,寻求低成本的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四是建立健全生态资产使用权的交易市场体系,探索融合土地市场和建立高品质耕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交易市场及价格体系。五是加强生态技术的支撑及本地化植入,发展“知识社区、知识乡村”的范式。
首先,从合肥因水而生开篇,将城湖共生作为引导合肥发展的重要因素,系统阐述“城湖关系历史演变”。通过“蓝绿空间”引导城市空间发展,逐步从1.0“环湖时代”迈向了2.0“滨湖时代”,再迈入了3.0“环湖时代”,环巢湖发展战略定位逐步提升。
其次,结合巢湖治理保护进展,简述了合肥市正努力将巢湖风景名胜区建设成为生态优良、景观优美、产业优化、城景协调发展的生态保护典范区、国家旅游休闲区和国际湖泊旅游目的地和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的工作举措、建设成效、面临困惑等。
最后,围绕“城湖共生”主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为彰显巢湖“最好名片”,让群众既能“近水”又能“亲水”,科学划定一级保护区范围;二是借鉴公园城市理念,构建“绿楔环绕”“群湖群心”特色的合肥市中心体系;三是依托环湖山水资源,建设半岛科学城,让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四是环湖周边12处要成为一镇一品的特色小镇,构建聚散结合、动静相宜的环巢湖城镇布局。
黄焕副院长分享了与水有颇有渊源的芝加哥和武汉在理水营城方面的探索实践经验。通过团队前后十年的北美访学经历,介绍了芝加哥城依水而兴的城市发展格局、百年规划奠定的城水关系基底,以及一系列举世的净水工程改善密歇根湖生态污染的手段,建议将城市带入公园,将公园引至湖滨,打造“城市-公园-湖滨”三个连续开放的空间层次。
银河galaxy官网
随后,黄焕重点介绍了武汉梁子湖、东湖、沉湖的探索实践经验。作为城市主要拓展方向的梁子湖,通过各类管控线范围梳理和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识别冲突矛盾区域,进行集并归类,划分了四类保护区。东湖作为试点示范之一,通过优化城市骨架路网、在环湖地区策划建设一批重大公共设施和公共空间改造项目、以湖为单元提出湖泊水质、蓝线绿线、周边建筑高度等底线清单,带动武汉空间结构向“城湖融合”模式优化。沉湖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探索之路,按照“小切口—长链条—大价值”的思路,推进生态调节服务、生态科创产业、生态文化服务、生态物质产品的价值转化,可以为巢湖的生态产品价值发展提供思路。
王洪杰院长以《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2018—2035年)》为基础,系统阐释了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中贯穿以淀兴城、城淀共荣的理念和坚持“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生态宜居”的定位,打造“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形成了“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空间意象,2024年淀区水质稳定达到Ⅲ-Ⅳ类规划目标。
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的经验做法主要为:一是坚持理城先理水的建城理念,坚持“四水四定”。二是坚持流域系统治理思路,管控一个流域-贯通一条廊道-修复一片淀泊-支撑一座新城。三是建立面向流域产水、节水、净水、配水、用水全过程的生态流量调控与水资源保障机制。四是强化入淀外源污染控制,实施污染削减、河道治理和湿地修复等;五是明晰淀区沉积物的源汇转换关系,开展生态清淤、水草收割、淀中村污水处理与导排等。六是探索生态产品价值从“生态资源—生态资产—生态资本”的实现路径。
鄱阳湖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在调蓄洪水、保障供水、涵养水资源、维系生态系统功能、江湖水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胡维忠副总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第一部分全面介绍了鄱阳湖的地位和作用、水文特征、生态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鄱阳湖治理保护情况,通过严控入湖排污、打造生态岸线、保护河湖水域、修复流域生态、创新流域管理,形成了以流域为单元,统筹流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等各要素,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系统治理体系。注重保护候鸟重要栖息地、重要湿地,以及长江江豚为代表的珍稀濒危物种生境等。第三部分阐述形势与对策,重点分析了鄱阳湖水文节律趋势性变化。为破解近年来非汛期水文情势变化难题,提出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恢复鄱阳湖天然水文节律,在提高枯水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多样性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最后,结合巢湖实际,他提出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研究适当增加巢湖水位变幅的建议。
李和平书记结合深入巢湖腹地调研的切身感受,提到三点思考建议:一是形成以水筑城的生态格局,以巢湖为核心来发展城湖关系,统筹协调生态保护和城市各项功能的相互关系。二是形成以水营城的规划格局,重点是滨水区的发展,科学地定位功能,完善提升滨水城市功能、城市风貌。三是形成以水兴城的发展格局,怎么科学有效利用这些生态资源,推动良好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产品,借鉴太湖、武汉的成功经验,可以从生态产品的策划、开发生态旅游、生态休闲,包括碳汇的深入思考,这是城湖共生的重要发展方向。
朱青院长深耕巢湖,对巢湖治理和保护有较系统的思考和较深入地研究。针对现阶段巢湖保护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一是科学厘清管控要求。划定一级保护区的核心目的是为保护敏感生境,包括候鸟栖息地、鱼类繁衍场、生物多样性等,与入湖污染距湖远近没有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建议借鉴太湖等流域实践和做法,厘清一级保护区科学内涵,合理地划定进人、近人、禁人区域和污水排放管控要求,与时俱进合理修订《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二是合理增设便民设施。为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巢湖的优美环境和迷人风光,在确保污水不直排入湖的前提下,可在沿湖增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解决巢湖周边停车难、如厕难、休息难等问题,提升人民群众近湖、亲湖体验感。三是有序开放休闲垂钓。群众对不能休闲垂钓很有抱怨,建议借鉴沿江有关省市做法,在科学划定垂钓水域基础上,可以允许“一人、一杆、一线一钩”休闲娱乐垂钓,避免“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满足群众“近湖亲水”愿望和享受巢湖治理成果。
张毅敏研究员结合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的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思考和建议。一是在不同时期,发展要求和管理的精准程度不同,要科学进行合理地规划、科学地划定保护区域。二是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特别是生态价值的转换,要坚持因地制宜,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结合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充分转化提升特色资源要素的价值,实现绿色、特色发展。三是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之间寻找最优解,把大湖资源利用好,发挥更多生态服务功能,更加注重源头控制、过程减排、全程监管、协同增效,重视面源污染防控,为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