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建立红白理事会 引导村民移风易俗过大年

  央广网北京2月9日消息(记者刘璐 王志达)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不少农村地区的结婚“高峰期”。近年来,随着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结婚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之风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愈演愈烈。

  其实不仅是结婚,在农村,所有的红白喜事都是成本连年攀高,让人不堪重负。记者了解到,因为在农村,婚丧嫁娶要面子、讲排场让不少老百姓苦不堪言,场面小了,面子上不好看,场面摆大了,腰包受不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河北、宁波等地多管齐下,激活民间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红白理事会”,从为村民做好服务入手,起到了良好效果。

  2016年1月,宁波象山县以县委办一号文件的形式下发了《关于开展婚丧礼俗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核心内容就是倡导婚丧事从简。从要求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到基层群众普遍接受,象山大概用了10个月的时间。

  1月16日是家住象山县的潘瑜瑜和王志刚结婚的日子,小两口跟家人商量,响应政策号召,婚事从简。

  在这之前,按照象山的风俗,结婚办喜事摆酒席最少也要三五十桌,而且一吃就是三天,花费十几万甚至数十万元。这个习俗虽然对大多数村民来说都是负担,但是想改却不容易。儒雅洋村村长王安决定先从自己的亲戚突破。

  王安:我亲兄弟,一个女儿结婚,最起码要40几桌,说了几天,跟他做工作,他人都叫好了。发了请帖后又收回来,打电话回他们,不要来吃了。所以就是这样,慢慢形成一种风气。

  农历腊月二十一,河北省武强县大刘庄乡豆村的杨连军家里,一场简单却不失热闹的婚礼正在举行。婚宴上,前来吃席的老乡们看到的不是以往“七冷八热四扣碗”的排场,而是12道荤素搭配的家常菜。杨连军说,这些家常菜都是村里的“流动大锅台”做的。

  买菜、做饭由流动大锅台负责,餐具、桌椅由村里免费提供,提前预约,需要办几桌席就准备多少东西,在这里,村民每办一次红白事都是实实在在的“私人订制”。村支书乔明月告诉记者,这几年,村里成立的红白理事会越来越受欢迎,老乡们都愿意吧家里婚丧嫁娶的事儿交给村里,喜事越办越喜庆,婚宴却是越办越简单,而乡亲们也并不觉得“寒碜”。正在给儿子办婚礼的杨连军对此有切身感受,那就是既省钱又省力。

  乔明月:省个七八千吧!原来都是大操大办,现在村里都统管了,花销就小多了。省心,村里都把这是料理了,你自个也不用操那么大心了。

  从豆村出发,向南约20公里,便来到了武强县郭家院村,记者见到村主任郭子正时,他正认真的打扫着“村民食堂”。

  郭子正:这就是村民食堂,谁家要是过红事就到这来集中来过,这边是厨房,这边就是餐厅。

  食堂不大,里面的家伙事儿可是一应俱全。而这座食堂正是当年由郭子正一手创建的。郭子正回忆说,以前村里婚丧嫁娶要面子、讲排场,互相攀比,一场婚礼忙下来,既费钱又劳神。郭子正是个行动派:村支书、村主任牵头,有威望的老乡任理事会成员,一伙人便把村里的红白事都张罗起来,《郭院村红白理事会章程》、婚宴的菜单也由大家伙商量好贴到了墙上,老百姓不但没有埋怨,反而拍手叫好。

  郭子正:做完这个事之后呢,我又打听村民什么反应,也都说挺好。通过这银河集团网址登录个事呢,不但没有降低了咱得威信,倒提高了威信了。

  在几百公里以外的石家庄晋州市周家庄乡,一场热闹的婚礼现场,记者看不到印象中满地的鞭炮纸屑。周家庄乡红白理事会监督小组副组长韩中士介绍说,村里有明确的规定,婚丧嫁娶,要严格限制燃放鞭炮。

  韩中士:为了避免浪费,减少污染,婚丧嫁娶限制燃放鞭炮。根据传统姑娘嫁人、新娘进门必须燃放鞭炮的,尽量减少鞭炮燃放,炮屑必须随时清扫。

  车子少了,票子省了,人情到了,负担也轻了。红白事文明办、省着办。让老百姓越来越觉得,把以后的日子过好才是最重要的。衡水市文明办副主任宋志勤说,通过这么一“管”,村里的风气正了,节俭,逐步成为了广大农村的确的新标签。

  宋志勤:本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理念,通过这么一弄,人们也不总是攀比了,实际上也省了钱了,都愿意省钱。

  近年来,农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指定村规民约,逐渐在河北省吹成了一股“节俭风”,村村建章立制,成效遍地开花。到2020年,河北省将有50%以上的村和乡镇符合移风易俗要求。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民政部等31个部门签署的《关于对婚姻登记严重失信当事人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公布。该备忘录提出,对婚姻登记中的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开展联合惩戒。

  三八妇女节来临,都市女青年婚恋状况再次成为人们的关注点。专家表示,新时代都市女青年的婚恋现状表明,我们需要改变传统婚恋观,尊重多元的生活方式,为个人的婚配选择提供空间。

  新闻热线:法务部邮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覆盖情况反映热线: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不少农村地区的结婚“高峰期”。近年来,随着农民的“钱袋子”越来越鼓,结婚相互攀比、铺张浪费之风在一些农村地区也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