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怎样纪念历史文化名人?
栏目:历史机构 发布时间:2024-10-28

  银河galaxy官网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各地都有数量不等的历史文化名人,甚至有些村落历史上都出过名人。敬畏历史,崇尚名人,是人之常情。比如,笔者就会以老家兴化走出过“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荣,每当别人提及他们,心里总是抑制不住地高兴。

  谁不夸咱家乡好!好的不仅是环境、物产,还有淳朴的乡风、诱人的美食,当然更有津津乐道的名人。就笔者老家的村庄而言,有名的也就那么几个,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刘老汉,在上海工厂上班后又返乡定居的李大爷,以及恢复高考后第一个正儿八经的大学生本家叔叔,其他论“名”还真谈不上。如果到镇上,出的名人就多了起来。当时并没听说过镇上还出过进士,只知道画漫画的插队知青,得到郭沫若亲笔题写“沙沟人民医院”的老院长,这些有故事的人,在我看来都是名人。到扬州后,发现我就像“小洞里爬出来的螃蟹”,自己很渺小不说,还没见过大世面。扬州历史上的名人可多了,简直数不过来。

  由此可见,名人有大小。小地方的人由于信息来源少,总是以自我为中心衡量一切。有个不是笑话的笑话,说记者到西北黄土高原采访,斯地乃是盛产唐诗边塞诗的地方,当地人每谈及此,无不眉飞色舞,大有傲视群雄的派头,以至天下任何地方都不在他们眼下。记者问放羊的老汉可否知道上海、深圳,他摇头摆手只说了两个字“太偏”。类似笑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鲜见。就说历史名人吧,同样是写小说,扬州还没人写过与《水浒传》媲美的作品,画画莫说没有与郑板桥比肩的人,就是敢称“郑板桥第二”的也没有。即使这样,仍有人独认为自己的最好,附庸风雅,甚至有的人连作家作品都没怎么读过,听说别人喊好,也就听风就是雨,见毛就是鸭,盲目崇拜,把名人当神一样供起来。贫穷限制了想象,眼界决定了见识。没见过世面,没真才实学,又怕别人说没文化,只好人云亦云。其实,只有把名人放到全中国全世界去比,才知道真假与含金量。

  当然,名人影响也有远近。当代有名的,未必会在今后历史上有影响,有些所谓大红大紫的文化名人之所以一时名噪,实是各种因素的影响,能不能在历史上站得住脚,还得用时间去检验。历史是一面筛子,经过岁月的颠簸,会留下货真价实的精品,其作者也会因作品而青史留名,成为真的名人。高邮的秦观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流芳百世,这又有谁能否认呢?因为秦观的作品超越时空,赏心悦目,不但为人提供即时的情绪价值,而且为人提供永恒的情感价值,近千年还经久不衰,足以说明秦观不仅是高邮的历史文化名人,且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人。要说高邮的历史文化名人,王氏父子更是不该被人遗忘的,至于不识“小学”的本地人明白与否,一切也无关紧要。只要你到王氏父子纪念馆去走一回,自然就会心悦诚服。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训诂学方面的成就“独绝千古”,梁启超评价他们为“清学第一流大师、一代所宗”,郭沫若认为他们“至今无人能出其右者”。对这样一代宗师级别的大名人、真名人,却没有多少人去关注研究,也颇有点不可思议。

  名人有大小,影响有远近。对待名人的态度固然不可以厚此薄彼,但取其所长,学其精神,化为前进动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作品,才是对历史文化名人最好的纪念。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修缮保护好,使后人有个纪念的场所,理所应当。但也要警惕一个地方上未必有多大影响的历史人物,被任意拔高放大,以此为名的文化评比活动乐此不疲,今天搞研讨,明天搞征文,后天搞评选,不仅花费钱钞令人心疼,弄得地方领导也为之迎来送往,干扰正常工作,就更不值当了。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名人,动辄就搞全国性的征文评比,对地方的文化发展又有多大意义?无非是来几个知名作家领个奖,地方的报纸电视报道一下,其他又能得到什么呢?依我看,不过是镜花水月,倒不如把征文评比颁奖的钱省下来,用于地方作者在全国全省大报大刊上发表作品的奖励。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激励之下必有力作。搞文学创作,辛苦又清苦,如能有政府的物质奖励,无疑可以让有些作者脱颖而出,为当地文化创造积蓄后劲,也许多年后也能出一个文化名人呢。

  对文化名人的纪念采用什么方式,并没有固定模式,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焕发爱乡爱国热情,以先贤为榜样,以创新为动力,爱岗敬业,把家乡建设好。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像先贤那样创造出骄人的业绩,至于说是写字画画、吹拉弹唱,还是工厂上班、下地种田,那都无关紧要,关键在自食其力,为社会创造财富,留下好名声。文化人应该走出固执的狭隘认知,跳出井底,放眼四周,学会比较,知道轻重,把心思用在创新创造上,不热衷虚头巴脑的活动,不煽动拔苗助长的歪风,不编织子虚乌有的神话,让先贤名人回到人间,成为我们正衣冠的铜镜、不懈怠的鞭子、勇向前的动力,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勤奋工作和精品力作服务乡梓、造福乡亲——这也许是对历史文化名人最好的纪念。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