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卫平(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高校中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专家)
习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坚定历史自信,自觉坚守理想信念”的要求,指出:“这次全会《决议》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向党内外、国内外展示了一个百年大党的清醒和成熟。”2021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政治局召开党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习主持会议并在发表的讲话中反复强调要以历史认知为基础,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在党中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重要时刻,提出坚定历史自信,意义重大而深远,需要深刻领悟。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对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全部实践进行了全景式的自我检视,广阔的实践场景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形成历史认知正确建构的知识文本。历史决议进行的总结体现党中央的新认识,具有庄重性、严肃性、科学性、权威性的历史决议,丰富的知识含量对历史认知正确建构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高度重视学习历史,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全面,思想深刻。从历史认知这层意思上说,有两个观点特别重要:一是强调“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二是指出“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这两个重要观点,为我们深刻把握历史是什么、怎样正确对待历史提供了思想指南。
历史是过去的既往,现实中为什么对已经成为事实的历史人们还常常发生争执呢?是因为历史的客观性与认知的主观性存在矛盾,不同的人对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事实陈述、价值认定、结论评价会形成差异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历史做不到原版地刻制成为人们共同的认知,对历史形成怎样的态度和认知,总是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
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困难性,影响历史认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立场是决定性的因素,对待历史的态度归根到底是政治问题。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意识形态以及由此构成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制约历史认知的建构。其次,思维方法对建构历史认知有重要影响,片面的、机械的、唯心的形而上学认识方法导致历史认知陷入偏执的迷境。再次,知识基础影响历史认知建构的能力和水平,丰富的知识有助于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历史。最后,社会阅历深浅也会对历史认知建构产生作用,涉世不深的青年尤其容易受错误历史观的影响。这些复杂的因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历史和正确认识历史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对此掉以轻心就会酿成严重后果。
人的主观认识与历史的客观事实相符合,是树立正确历史观的根本要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所持立场的思想依循,是中国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是正确建构历史认知的根本准则,必须在历史认知建构中坚持。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以正确党史观建构历史认知长期面临严峻挑战,消解正确历史认知的危险始终存在。不仅有国外境外敌对势力在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大量事实,而且也有一些人在国内渲染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采用肢解式、碎片化、孤立性、夸张法的解读方式,扭曲、否定、妖魔化党的历史。对这些挑战历史认知正确建构的现象不加以坚决反对和,就有犯颠覆性错误的危险。清末诗人龚自珍有“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警言,当今世界有些国家的失败也包含对历史自我否定的深刻教训。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怎样对待历史和认知历史,是一个民族理性思维的衡量尺度,也是一个民族成熟程度的检验标尺。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是事关国家和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
相比前两个历史决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历史决议进一步体现了时间维度的广延性和空间维度的拓展性,百年奋斗形成党的历史总局观和整体性,为历史认知的正确建构奠定了基础。
历史认知是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党的百年奋斗为正确建构历史认知提供了丰富的知识素材。作为党中央郑重、全面、权威的科学总结,历史决议的一个重要价值是形成全社会历史认知的建构共识。
历史决议把党的百年奋斗实践历程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成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付出心血、苦难辉煌、勇毅前行的心路历程。这是建构历史认知的基本线索。
历史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突出新时代党中央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展现中国人民创造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非凡奇迹的历史风采。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这是建构历史认知的主要面相。
历史决议全面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揭示了党的事业不断成功、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密码,演绎了中国为什么能的思想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这是建构历史认知的思想资源。
历史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这五个方面的历史意义彰显了党的百年奋斗总体价值。这是建构历史认知的整体架构。
历史决议通过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历史意义的总结,从宏观上建构了四个历史认知。第一,中华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的历史认知。百年奋斗实践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不信邪、不怕压、不惧险、不折腰、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的伟大民族。第二,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的历史认知。百年奋斗铸就了中国的历史品性,为中国人民历史认知建构的中国形象认同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素材。第三,中国人民做成了什么样的大事的历史认知。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奇迹创造,做成了中国和世界上其他政党做不成的大事。第四,中国为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的历史认知。从大踏步赶上时代到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已经成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深刻把握这四个历史认知的深刻意蕴。
习指出:“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这个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历史认知建构的极端重要性。在对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进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坚定历史自信,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添了历史底蕴和底气。
历史认知的建构意义在于筑牢历史记忆,历史记忆的价值在于为现实的奋斗提供历史解释。历史认知构成历史的集体记忆,是社会的共同财富,必须百倍珍惜和集体维护。记忆的集体性意味着社会的整体性,严肃的历史不允许有任何的扭曲,庄重的历史容不得任何的玷污,客观的历史不接受任何的随意。对个人来说,怎样对待历史可以有认知建构的自由,但对社会来说,历史认知建构必须遵循集体意志。
历史决议存储了许多重要信息,百年奋斗重大成就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奇迹的信息存储,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是中国成功之道的信息存储,百年奋斗历史意义是中国人民书写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绘就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的信息存储。这些信息保存的集体记忆,记载于史册而抹不掉,印入脑海而磨不灭,永远存在而散不去。
历史认知之所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是因为它是人们深入了解自己的知识体系,从中可以看清楚过去走过的路,弄明白现在和未来怎样走好路。坚定历史自信必须以历史的正确认知为前提。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淀的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最有理由充满自信的依据。然而,自信不是自满、自大、自傲,而是对自己所秉持的理念、坚持的方向、走过的道路和奋斗的目标形成坚定不移的意志。只有在理念、方向、道路和目标的历史认知上达成高度共识,才能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迈出前进的步伐。
银河官方官网
建构正确的历史认知,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必然要求;坚定历史自信是坚定“四个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道路自信决定方向和命运,理论自信确立信仰信念和思想指导,制度自信提供根本保证,文化自信形成精神支撑和心理基石,而历史自信则为坚定“四个自信”筑牢坚实稳固的根基。坚定历史自信与坚定“四个自信”构成内在关联的统一体,相辅相成,共生作用。
习指出:“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历史决议建构的历史认知,对坚定历史自信、筑牢历史记忆,满怀信心地向前进,对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再创历史新辉煌,必将产生巨大作用。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坚持以习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习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