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提出“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形态而言,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价值、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习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论断,是中国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如何把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用世界上大多数人听得懂的话语讲述、传播开来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应该以开放、自信的心态拥抱世界,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不断进步中进行话语体系的建构。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彰显话语价值、掌握话语权、培养话语能力和发挥话语影响,四者“四位一体”地建构起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
话语价值是说话、发言及其活动对于外界的价值,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关于话语价值,不同文明评价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价值包含十分丰富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即话语对于本国人民的价值和话语对于世界人民的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在中国显示了话语价值,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大多数国家人民的认可。话语价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明形态中,会随着时间、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样态。在世界这个“地球村”中,广泛存在着不同文明形态。话语价值背后是思想体系。人类文明新形态根植于深厚的中国社会和文化积淀中,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具有中国气派与中国特质的理论,这些文化和理论所形成的思想体系消解了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模式的“傲慢与偏见”,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勇气。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其生命的征程中每走一步都经历过战斗。人类文明形态要彰显话语价值,就必须同各种学术包装的“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社会主义大失败论”和“中国崩溃论”等西式话语强权进行斗争,探索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独特发展道路,不断争取中国人民发展的主动权,实现整个世界的繁荣发展,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魅力。
话语权就是说话、发言的权利,亦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马克思曾批判说,资产阶级到处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力图“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列宁也极为重视先进思想的话语权,他认为党的“主要的任务当然是要在一切人民阶层中进行宣传和鼓动”,把马克思主义“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中去”。我们在将人类文明新形态从科学推向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掌握话语权,同西方争夺文明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形成人类文明新形态占支配地位的话语权。掌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权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事实胜于雄辩,事实产生发言权、说话权。我们要掌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权,就必须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相融合,有效地揭示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成就在话语权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发挥中国式现代化在话语权方面的深刻影响。话语权不是天生的,它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绝非简单的“话语”或“言语”行为,它超越了“作为符号的语言”和“作为意义的语言”的界限、意义和规律,能够体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说服力和丰富性,而不是话语权力的“断裂”或“转换”。由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权蕴含着真实的情感、思想、现实、历史、社会等众多因素,这就让话语权的掌握建立在深厚的现实基础之上。同时,我们需要站在人类永续发展的高度,灵活借鉴文化领导权理论、话语权力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理论等,对话语权的掌握进行分析与探究,即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鲜明特征融入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化认同。
话语能力是让对象“听得进、记在心”的能力。我国学者常常把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所说的“power of discourse”翻译为“话语权”。实际上,“power”不仅指“权力”,而且指“能力”。在当下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环境下,少数地区国家的冲突依然不断,有时候还很激烈,这些冲突的解决,需要不同文明之间具备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在培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能力中,以下能力是必须具备的:中华文明的身份意识,即在文明的交流中,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所代表的国家与民族;具备充分的文明认知、处理能力,即能够把握与自己的角色相适应的文明信息量;宏观的语境把控能力和微观的语境调控能力。在世界文明长廊中,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实践的观点、为绝大多数人利益奋斗的观点、整体的系统的银河官方官网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具有相互结合的优势。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拓展和深化,培养具有“中国气度”的话语能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要有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胸怀,要善于借鉴世界上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在交流中培养话语能力,在互鉴中提升话语能力。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让中华文明影响世界繁荣发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以中华文明观察世界文明,以全球化视野理解中华文明,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影响世界。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并具有深远意义。这种影响实际上具有双重取向:一方面是批判性的,即要求检讨西方世界的文明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则是建设性的,即要求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构。由此,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影响主要表现为摆脱话语体系的“学徒状态”,从而表现为极具“自觉性的”话语状态。我们要抓紧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做好中国研究,让世界读懂中国、认同中国,提升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际影响力。世界文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碰撞和对话正在增强。面对挑战,中国更需要坚持文化自信,深入总结世界文明的兴亡经验,坚定中华文明面向世界的意志和信心,保持“不日新者必日退”的心态,提高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话语影响力,与世界共建共治共享,努力抢占文明体系的价值制高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倡导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应该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世界建设成为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符合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世界文明的要求,已经被写入联合国文件,这正是中华文明发挥话语影响的生动体现。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