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工作进展会在北京召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的北宋东京城景龙门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汇报了景龙门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景龙门于北宋崇宁年间由李诫主持重修,城门夯筑、砖墙砌造等工艺与《营造法式》壕寨、砖作制度相符,可视为北宋晚期官式建筑的典范。李诫的《营造法式》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什么影响,7月12日,记者采访了著名古建筑专家、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院(所)原所长杜启明研究馆员。
李诫,字明仲,郑州管城人。宋元祐七年(1092年)调京城开封将作监任职,从事宫廷营造工作,由主簿、丞、少监直至正监。监掌宫室、城郭、桥梁、舟车营缮事宜。在任期间曾先后主持五王邸、辟雍、尚书省、龙德宫、棣华宅、朱雀门、景龙门、九城殿、开封府廨、太庙、钦慈太后佛寺等十余项重大工程。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李诫受命重新编修《营造法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完成,徽宗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颁行。崇宁二年(1103年)刊行,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重刊。是中国古代最完善的土木建筑工程著作之一。
杜启明说,银河galaxy官网发现李诫主持重修的景龙门遗址,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考古发现,李诫主持修建的重要工程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景龙门的发现为《营造法式》的有关规定提供了实物证据。
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创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历代每有修葺,主要构件仍为北宋原物。它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石结构建筑,在建筑史上具极高价值。该殿创建时间较《营造法式》颁行年代仅晚20多年。虽经多次修葺,现仍可看出其梁架结构、斗栱比例多与《营造法式》一致,都是典型的宋代风格。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订的建筑设计、施工的专书。它的性质略似于今天的设计手册加上建筑规范。它是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是研究宋代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营造法式》的影响突破了国界,其科学价值与历史地位为古代建筑设计、施工、经济管理著作之最。全书总计36卷,359篇,3555条。《营造法式》凝结着历史上中国建筑学科的精华,可以说是集中国历史之大成的建筑巨著。
杜启明认为,《营造法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最为全面、系统、科学的建筑总结与研究活动,为今人研究宋代及以前的建筑典章、建筑发展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营造法式》第一次全面清晰地对中国建筑业的工种进行了科学分类,《营造法式》已经分出十三类工种与做法。
《营造法式》在世界上历史上首次提出了完整、科学的建筑设计模数系列,李诫在对历史实践活动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系统建立了一套建筑设计模数系列。
《营造法式》建立了科学适用的建筑构造类型,基于社会等级划分与实际使用类别,《营造法式》分建筑结构类型为三类,即殿堂、厅堂、余屋。
《营造法式》中,凡露明部分的建筑构件,均做了一定的艺术形象处理,达到了建筑与艺术空前的高度协调统一。
《营造法式》形成了科学、严密的建筑经济管理定额,即在制定建筑预算时,要有科学的依据。
《营造法式》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建筑控制系统对东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营造法式》颁行后的数百年间,虽朝代不断更迭,但中国的建筑却一直承袭其制度。
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虽然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最重要一部术书”,被誉为“整个中古时期世界上最完备的建筑学专著”,但是由于对匠作行业的不重视,《宋史》未见其传,明清《郑州志》也没有李诫的名字。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学成回国以后,诸多学者专家对李诫的研究,才开始多起来。梁、林将他们1932年出生的儿子取名为从诫,即师从李诫之意。著名的建筑学研究团体“营造学社”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杜启明介绍说,李诫去世后葬在郑州梅山。2003年是李诫《营造法式》颁行900周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古建筑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于当年8月9日在新郑市召开《营造法式》颁行900周年座谈会暨李诫墓整修奠基仪式。此后,对李诫墓进行封冢、树碑,建了碑亭。2010年郑州管城区立了李诫故里纪念碑,李诫的名字被越来越多人的人知晓、敬仰。(记者 张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