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的前身是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通过无线电台向外播发新闻,同时抄收国内外通讯社的新闻电讯编印成参考材料供领导参阅。红中社与随后创刊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报纸和通讯社机构是合一的,即“报、社一家”。1937年1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根据中央决定,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中华社,简称新华社。
全面抗战时期,新华社的组织和业务不断拓展。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标志着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1941年12月3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日语广播,标志着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的诞生。1944年9月1日,新华社开办对国外英文文字广播,这是中国领导的新闻机构第一次使用无线电通信技术向国外播发英文新闻。新华社逐步统一各抗日根据地的新闻广播,在华北、晋西北、晋察冀、山东、华中等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成立分社。在抗日根据地处于被封锁、分割的条件下,党中央通过新华社的组织系统将重大新闻的发布权集中于延安,保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正确发布。
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事业迅速发展。根据党中央“全党办通讯社”的精神,1946年5月,新华社、解放日报社进行改组,改组的重点是加强新华社,改组后新华社的业务力量大大加强,很快成为党的宣传工作的重心。1947年3月,中央从延安撤出后,总社留小部分人员组成代号“四大队”的工作队,跟随党中央和转战陕北;大部分人员转移到河北省涉县坚持工作。1948年6月,两支队伍在河北平山县会师。1949年3月,总社随党中央进驻北平香山,9月迁入国会街26号(今宣武门西大街57号)。从1947年3月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后,新华社担负起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这一时期,等人为新华社撰写了大量新闻作品,包括消息、评论、社论、声明、发言人谈话、广播讲话等,其中很多成为新闻史上的名篇。在各个解放区,新华社地方分支机构建设日益完善,形成了总分社—分社—支社的组织体系。为加强军事报道,新华社向各主要战场派出特派记者、随军记者或记者团,之后又在人民各野战部队陆续建立前线分社和野战军总分社,在各兵团和军建立分社和支社。新华社还开始在海外创建分社,迈出了走向世界的步伐。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华社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受权发布中央人民政府的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新闻,并负责向全国报纸和广播电台提供国内和国际新闻。新华社在组织上和业务上进行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和调整,在全国各地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备的垂直组织体系,确立了“全国观点”“消息总汇”“内外并重”等新闻报道方针,建立了包括文字和摄影、对内和对外、公开和内部参考的报道业务体系,同时加强了总社管理体制、干部队伍、通信技术和行政后勤事业建设。1955年,同志要求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让全世界都能听到我们的声音”。五六十年代,新华社在全面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的同时,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积极进行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探索,各项事业特别是向海外拓展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新华社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积极深化改革,推动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的战略转型,加快推进世界性通讯社建设,新闻报道等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1983年经党中央批准,新华社加快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1984年,同志为新华社作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题词。新华社不断深化采编、营销、技术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形成了以中国新闻、发展中国家新闻和世界热点难点新闻为重点的多语种、多渠道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新闻用户迅速扩大,在国内外影响力持续增强。新华社大力加强海外阵地建设,在世界重要国家和地区都派有记者,坚持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此外,新华社所办的《新华每日电讯》《瞭望》《经济参考报》《半月谈》《参考消息》《中国证券报》等国内最大的报刊集群,快速发展,在国内颇具影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华社工作。习对新华社提出“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奋斗目标。新华社深入贯彻落实习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做大做强新闻报道主业,科学谋划全社事业发展,统筹各领域重点改革,推进采编经营“两分开、两加强”,逐步构建起与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使命任务相匹配的事业发展格局。新华社忠实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智库职责,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银河官方官网影响力、公信力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同时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和显著成效,在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今天的新华社,正向着“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目标踔厉奋发、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