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学科核心考点、答题模板、学科思维、规范术语最全整理
栏目:历史科研结果 发布时间:2024-10-16

  银河galaxy官网1.政府或个人越是提倡的,就是社会上越缺乏的;政府或个人越是反对的,就是社会上越泛滥的;

  3.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即任何一个时代的政府或是个人提倡古代的人物和历史事件,是赋予了当时的时代含义的,都是符合当时的时代需要;

  4.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必然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必定要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

  5.一定时期的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必定是受到一定期的时代背景的影响;且政府制定的任何政策,都要关注民生;

  (二)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特征:大动荡、大转型和大变革——根源:铁制农具与牛耕的大量推广和使用,生产力大大提高

  1、政治上:汉高祖刘邦为强化中央集权推行郡国并行制,后期导致诸侯王问题,汉景帝实施削藩措施解决诸侯王问题,酿成“七国之乱”,部分解决诸侯王问题,将诸侯国的行政任免权收归中央,但未能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4、对外、民族关系:匈奴问题——汉高祖实行剿灭政策,但均告失败,后转为和亲政策。

  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强化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刺史权力扩大,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行使地方行政权,军权和财权,演变为州牧,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

  ③、抑制土地兼并,实行“宅田逾制”方法,迁富豪到中央辖区进行监管,打击豪强地主势力;

  3、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外儒内法,济之以道,兼采百家,将儒家思想政治化。——“周孔之道”

  4、民族关系上:远征匈奴,张骞出使西域,后建立西域都护府,班超任西域都护。

  2、豪强地主势力增强,形成门阀政治;门阀氏族成为魏晋时期的政治统治基础。——九品中正制。

  4、社会动荡,政府更迭频繁,人们对政府发行的货币失去信任,导致商品经济萎缩,以物易物现象出现。

  1、三教合一,儒家思想受到佛道的冲击,但儒家思想的地位仍然稳固,处于正统地位。

  (四)民族关系:五胡乱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汉化,汉族的文化,生活习俗受到少数民族的深刻影响。

  (3)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的现象,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权力增强;(注意,唐朝前期都有藩镇存在的,为了维护和巩固边疆地区的统治,但中央政府是能够有效控制藩镇的。)——这个与清朝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出现地方团练是类似的。

  (2)厉行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法律贱商人,但是商人已富贵;唐朝商业已经有一定的发展;

  1、政治上:①、重文轻武;②、设置通判;③、分化事权: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基本上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但中央对地方管理过于绝对化,使地方发展失去积极性和活力,且导致宋朝三冗现象,积贫积弱。

  1、政治上:(1)、在三省六部基础之上,设置二府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将宰相的财权兵分割开,强化皇权,并且参知政事是临时设置的,枢密院的枢密使由文官出任。

  ⑤、工商业市镇兴起;(补充:工商业市镇的兴起,促使市民阶层的兴起,进而出现市民文化,例如词、瓦子、勾栏、话本等)

  3、思想上:儒学吸收佛道的哲学思辨思想发展成理学,儒家思想成熟。将儒家的封建伦理道德,三纲五常天理化,哲学化。

  (原因:(1)、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社会上个人私欲膨胀,贪图享乐之风盛行,道德沦丧,三纲五常绝;(2)、儒家思想本身的缺陷,回答不了有关于人的终极关怀。)

  ②、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明成祖时,设置巡抚和总督,来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4、轻视科技,视科技为奇技淫巧,不重视自然科学的研究,关注的是人文社会关系;

  1、 政治上:(1)、甲午战争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两半社会程度大大加深;

  (3)、洋务运动的破产,给知识分子的启示,只学技术不学制度不能救亡图存;

  2、经济上:民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资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薄弱)

  (2)、代表作:《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托古改制;中西结合:将西方的启蒙思想和儒家的思想相结合——减轻改革的阻力;政治需要,为政治服务,没有学术意义;《俄彼得变政考》、《日本变政考》——要求强化皇权,进行君权变法;即告诉光绪把权力从慈禧那里全部拿过来,因此这些书遭到慈禧的厌恶,列为政府。

  (3)、主张:君主立宪制;开议会,设制度局、咨议局;兴民权,开民智;提出“通三统,张三世”等

  2、严复:翻译《天演论》,借助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思想,(社会达尔文主义)

  5、1898年9月23日,慈禧进行训政,光绪被软禁,维新人士被抓发动戊戌政变,戊戌变法失败;

  (2)裁撤机构,裁撤官员,废除满清贵族特权;——造成封建势力的严重反对;

  3、思想文化上:(1)、学习西方科技同时,学习西方的启蒙思想,“开民智,兴民权”;

  1、根本: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跪着造反”)

  7、当时中国社会上流行满目排外的思想和洋务的行为。(如早期的义和团运动)

  3、思想文化:(1)、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传播了西方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的解放;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2)、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二)、1840年,外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原料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三)、洋务经济:内忧外患有人管,师夷长技谋发展,创办两类工业厂,先要自强后求富,不学制度学技术,传统思想太顽固,画皮画虎难画骨,甲午一战终破产,留给后人再去想。

  1、含义: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国家为从战争的需要,依靠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等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统一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抗战的胜利,是战时经济模式。

  (五)官僚资本主义:1927年——1937年产生,1937年——1945年迅速膨胀,挤压民资的发展;1945年——1949年,导致民资萎缩;

  (一)、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反映一定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一定时期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促进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先沿海后内陆;先城市后农村;先社会上层知识分子后社会底层民众;

  1、1949年—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底国民经济彻底恢复,为后面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奠定物质基础;

  2、过度时期总路线年)发展生产力——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三改: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改革生产关系——①、实行统购统销,为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②、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③、仍然有部分私有制存在即“公私合营“

  ——周总理主持召开的,坚持综合平稳发展,既反冒进,又反保守的经济发展方针;

  4、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总路线——左错开始: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数量

  (1)、:发展生产力——①、造成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②、不利于农业发展,造成农业减产;③、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浪费;

  (2)、人民公社:改革生产关系——①、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②、建立绝对单一公有制度,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③、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

  6、1961年纠正经济上“左错”实行八字方针——“调整”:调整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调局面——如减少基建投资、让农民回乡从事农业生产等措施;

  (1)、前期取得成功: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期受到阻碍,受到质疑,后1983年向全国推广,普遍承认

  1、原因:①、农村受到左错的影响大;②、农村已经出现改革的趋势;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二)、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1、1992年南方谈话(解放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

  2、1992年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4、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

  一、战时政策(1918——1921):战时经济政策——否定市场和货币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利用市场和货币,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引进外资、技术;

  (1)、前两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1928—1932)和二五计划(1933—1937)

  ①、在经济大危机期间: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技术专家——苏联经济建设缺少高精尖技术,具备的是基础性技术;(借鉴了某些新经济政策的做法)

  ③、为完成工业化资本的积累:手段毒辣——过度牺牲农业:实行农产品交售制,加大粮食的出口;压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工业产品价格;对农业实行高税收(贡赋论);

  2、1927年,提出农业集体化方针:建立集体农庄——为了配合工业化发展的需要;——苏联人民为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1、重点:农业领域——①、取消农产品交售制,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农产品价格;②、鼓励垦荒,种玉米运动;③、让农民获取自留地;

  总评:农业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对斯大林模式的科学认识,改革没有突破旧体制的束缚,改革具有盲目性,脱离实际。改革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最终失败。

  总评:改革前期取得一定成效,经济发展缓慢,但到1975年,苏联经济发展停滞,后来下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第二阶段,美守苏攻。

  三、戈尔巴乔夫(1985——1991)——改没了——先经济改革后政治改革

  总评:缺乏改革的配套措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改革失败,并直接导致苏联解体。

  (2)17世纪中后期,推行重商主义,实行贸易保护政策,颁布《航海条例》限制荷兰的海上贸易,爆发的三次英荷战争: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3)18世纪中后期,爆发的七年英法战争,最终确立世界霸主地位,建立日不落帝国;

  ④ 、促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产生,废弃贸易保护政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②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壮大,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推动英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落后于美国和德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导致一战的爆发。

  英国落后的原因:具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广阔,资源丰富,使得英国资产阶级可以轻易地获取大量的财富,而导致英国的资产阶级懒于革新技术,因此,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逐渐落后于美国和德国。英国可以说成也殖民地,败也殖民地。

  1、1945——1973年英国加强国家干预,创造了黄金发展的二十年。但是在1973年经济滞胀中,表现出严重的因前期大力干预而导致的经济问题,被称为“英国病”,在1973年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减少干预,削减国家财政开支,削减福利国家,建立“混合经济”。

  2、1964年英国纠结其他欧洲国家,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对抗;

  1、1644年以前英国就有召开议会的传统:1512年《大》的颁布,限制国王的权力;

  2、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妥协;为资产阶级革命披上了合法外衣;为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限制国王的立法权、财权、司法权等,但除行政权外。英国权力中心由国王转向议会,议会权力扩大;

  4、172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国王让出行政权,国王统而不治,无实权。但是国王还是有一定的荣誉权等虚权,且在特殊情况下,还是能干预到国家政治生活的。

  特注:1、注意国王权力变化的情况;2、前期是限制王权,扩大议会权,后来转向扩大内阁权力;

  1、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正式形成;

  分权与制衡的思想1、1783年独立战争后美国建立的邦联制国家,中央集权弱,地方各州权力大,各州之间各自为政,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1787年宪法颁布,强化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实行联邦制,统一市场,但在强化强化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地方自治权,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1) 两党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资产阶级的政党,只是代表不同集团的利益;

  从20世纪20年代——二战后美国为主导、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1951年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六国,除英国(英国不加入的原因:1、光荣孤立政策的影响;2、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考虑;)

  (3)1957年,罗马条约签订,建立原子能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1964年英国纠结其他欧洲国家也成立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与其对抗。)

  (5)1993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建立经济、政治合作组织:欧盟,25国。(加盟国剧增的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的东欧国家的加入。)

  (6)1999年,欧元发行:①、国家货币多元化,说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趋势;

  (三)、新型区域合作组织:跨不同区域、不同洲之间的合作组织,如上合组织、金砖五国G20集团等;

  发展中国家的称呼有:新兴独立国家、第三世界等,近年来高考选择题中,经常涉及到发展中国家问题;

  3、二十世纪90年代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4)1949年,北约成立;——苏联:1955年成立华约,标志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原因:(1)冷战的要求;(2)、为了复兴欧洲经济,稳定欧洲社会秩序,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4、内容:金融、技术、设备等援助,共130亿美元——美国规定只能够买美国的工业品和原料;

  (2)、客观上促进了西欧一体化进程;(马歇尔计划消除或者削弱了西欧各国之间的关税及贸易壁垒,使西欧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最终走向一体化。)

  (3)、美国通过经济援助达到政治控制,抗衡苏联,并且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成为美国的经济和政治附庸;

  科学分为两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是探究自然界的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声电化光;社会科学是探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客观规律,指的是历史、政治、制度等。在自然科学取得发展后,会启示社会科学的发展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而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2)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否定教会的“地心说”,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3)伽利略的实验科学,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是“近代自然科学之父”。

  (4)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正式形成;

  (2)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后,因其蕴含了理性精神,进而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技术主要是技术工人的经验的积累和总结)

  (2)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与技术开始正线)第三次科技革命,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科学理论转化为技术的时间越来越短,)

  (2)中国古代科技:是人民生产和生活的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重视实用性,经验性;

  2、中国古代科技在宋代的时候发展到顶峰,四大发明都出现;在这之前,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都高于西方;

  3、在明清之际,中国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少创新;而同时其的西方科技,不断创新发展;

  (1)政治上: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而西方封建制度不断衰落,逐渐向资本主义制度过度;

  (2)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因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的社会影响的扩大;因缺乏市场的扩大,不利于技术的革新;而西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3)思想上:儒家思想忽视科技,对自然科学的研究缺乏;而西方文艺复兴,思想解放;

  (一)41题的解答技巧和方法:常见的设问及解答的模版1、设问“、、、、、、、的背景”题

  ⑤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

  5、设问“、、、、、、、的影响”题: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6、设问为“比较异同点”的题目,是高考题的常见设问题目,一般为东西比较,或是时间上的前后变化的比较

  一、改革的含义: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对旧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二、改革的种类: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币制改革、税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军事改革、教育改革、少数民族改革、社会习俗改革等;

  ⑬ 、内容:政府重视,设立专门机构;立法规范;健全制度;内容丰富;体系化、制度化;灵活性;将、、、、、与、、、、、相结合;具体的内容(措施);

  5、设问“概括说明改革的影响”题: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思考,如果是设问“作用或意义”的题目,则全部都是答积极影响的。

  9、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少数民族地区的封建化,汉化)

  10、加强各地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