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成立往事
栏目:历史科研结果 发布时间:2024-10-19

  在南京城北京东路北极阁以东、鸡鸣寺以南,静静地矗立着一片民国建筑群,花木掩映,十分静谧。这里,便是1949年以前大陆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旧址所在地。

  从1927年到1937年,南京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所在地。1927年4月17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七十四次会议在南京举行,李石曾提出“设立中央研究院案”,决议李石曾、蔡元培、张人杰共同起草《中央研究院组织法》,筹备建立“中央研究院”。5月9日,中央政治会议第九十次会议议决设立“中央研究院”筹备处,并推定蔡元培、李煜瀛、张人杰、褚民谊、许崇清、金湘帆为筹备委员。

  机构未设,立法先行。1927年7月4日,《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条例》公布,改列筹设中的“中央研究院”为中华民国大学院的附属机关之一。10月,大学院成立。11月9日,《中央研究院组织法》公布,明定“国立中央研究院直隶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华民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设立:物理、化学、工程、地质、天文、气象、历史语言、国文学、考古学、心理学、教育、社会科学、动物、植物等14个研究所。11月20日,大学院院长蔡元培聘请学术界人士王季同、张乃燕、杨杏佛等30人在南京的大学院召开“中央研究院”筹备会及各专门委员会联合成立大会,准备先筹设各研究单位,计有:理化实业研究所、地质调查所、社会科学研究所、观象台等4个研究机构,并推定各所常务筹备委员,积极展开筹备工作,并通过《中华民国大学院中央研究院组织条例》。

  1928年4月20日,国民政府委员会第五十六次会议任命蔡元培为院长。6月9日,在上海东亚酒楼,蔡元培召集一群学贯中西的学者开会,宣告“中央研究院”正式成立。“其责任不仅在格物致知,利用厚生,树吾国文化与实业之基础;且须努力先鞭,从事于有关国防与经济之科学调查与研究,以杜外人之觊觎”。11月,国民政府公布《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法》,进一步规定:中央研究院直隶国民政府,为全国最高学术研究机关,主要职责为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

  “中央研究院”的总部称为总办事处,设在民国首都南京成贤街旧法制局内,以办理全院一般行政事宜。总办事处下设两个组(秘书组、总务组)、三个室(会计室、统计室、诊疗室),并在上海设驻沪办事处。在首任院长蔡元培任内,“中央研究院”陆续在南京、上海等地设立10个研究所,系有理化实业、社会科学、历史语言3个研究所,以及地质调查所、观象台与自然历史博物馆。理、化、工研究所设在上海,其余各所均设于南京。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央研究院”辗转西迁湖南、广西、云南、四川等地,先后设过长沙工作站及衡阳南岳分站,在桂林、昆明、重庆设过办事处或总办事处,各研究所分设于重庆、重庆北碚、宜宾李庄、昆明四地,抗战胜利后复还南京、上海。这时,首任院长蔡元培已经去世,由朱家骅代理院长。“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及天文、地质、气象、历史语言、社会科学等5个研究所设于南京,而数学研究所筹备处、物理研究所、化学研究所、动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等8个单位,暂设于上海。

  于是,南京北极阁下的鸡鸣寺路1号的多栋典雅建筑,荟萃了民国“中央研究院”的学术精英。“中央研究院”的总办事处、礼堂和部分研究所的建筑均是在1931年-1947年间陆续形成的,由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建成时间和施工单位各不相同。其中,地质研究所大楼于1931年朱森记营造厂建,历史语言所大楼于1936年六合营造厂建,总办事处大楼于1947年新金记康号营造厂建。

  “中央研究院”设有学术评议会,是民国最高学术评议机构。1948年3月25日至27日,在第二届评议会第五届年会中,选出“中央研究院”银河国际galaxy网站院士,共81人,其中胡适、傅斯年、柳诒徵、朱家骅、张元济、梁思成、华罗庚、严济慈、李四光、翁文灏、茅以升、童第周、冯友兰、李济、顾颉刚、郭沫若、胡先骕、凌鸿勋等学术大家济济一堂。9月23日上午10点,“中央研究院”二十周年纪念暨第一次院士全体大会开幕式在南京鸡鸣寺路1号“中央研究院”礼堂举行。参加会议的院士都佩戴着由人文组院士梁思成设计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正方形合金徽章,并获得由书法家沈尹默书写的当选证书。

  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中央研究院”部分院所的研究人员、重要图书、文物、仪器、设备等随着败退的政权撤往台湾,而“中央研究院”的大多数院士选择留在了大陆。1949年11月1日,以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机构为基础,成立中国科学院。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