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集团网址登录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是在原有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并参照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的情况,加以发展而制订的。
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专业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队伍,比以前壮大了。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大量资料。在农业方面,围绕农业的“八字宪法”,开展了广泛的研究试验和总结群众生产经验的工作,对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生产和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了不少的基础工作。在工业方面,初步掌握了许多现代的基本的生产技术,而且开始了发展新兴工业技术的工作。在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加强了或建立了许多原属薄弱或空白的学科研究工作;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学、半导体技术、自动控制、高分子化学和计算技术等新的专业和新的学科的研究试验,在几乎是空白的基础上,已经建立起来,并有了重要进展。在掌握与发展现代医学科学技术和总结中医传统经验方面,成绩也是显著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中规定要在1962年以前完成的任务,大部分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原订1962年以后的任务,也有一些提前开展了工作;此外,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发展和针对世界上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我们还作了许多“十二年规划”中未曾提出的工作。但是,我国人民向科学进军的万里长征,才迈开了第一步。更艰巨、更伟大的任务还在前面。
根据新的形势和需要,从1962年春季开始,到1963年春季,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动员和组织了我国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制订了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本规划包括六个部分:纲要,重点项目规划,事业发展规划,农业、工业、资源调查、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各种专业规划,技术科学规划,基础科学规划,共77卷,其中重点研究试验项目374项。
为着便于各有关领导部门和各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对今后十年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概括的了解,特在各专业、各学科规划的基础上,制订本纲要。纲要着重阐述今后十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方针、任务和重要措施,概括说明各专业、各学科的任务和发展方向。至于各项研究工作和事业发展的具体安排,均见各专业、各学科的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
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三项伟大革命运动。科学技术工作必须更好地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服务。
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的关键。经验表明,为着多、快、好、省地进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体现政治、经济与技术的统一,做到各项生产建设工作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在工作中有效地利用科学技术先进成果。科学技术工作,应该根据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安排,力争走在各项生产建设工作的前面,及时作好科学技术的准备。
必须加强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工作,才能多快好省地实现农业技术改革。党中央和毛主席向全国人民提出,要在今后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内基本上完成农业的技术改革。我国地域辽阔,土地、气候类型多种多样,广大地区人口稠密,每个劳动力耕地不多,具有长期精耕细作传统。在这样的条件下实行农业的技术改革,有很大的特殊性,需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解决大量的复杂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大力加强农业和林业、畜牧、水产的研究试验工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充分利用我国辽阔国土上的各项自然资源,逐步改造各种不利的自然条件;必须加强与农业技术改革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研究,并且使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在技术上经济上真正过关。在有关农业的各方面,有大量的科学技术问题,必须在这十年内过关,才能保证实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保证在二十年到二十五年内胜利完成农业技术改革的历史任务。
我国的工业,经过十多年建设,已经打下了现代化工业的初步基础,大体上达到了工业先进国家四十年代的技术水平。但是,五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工业先进国家正在经历着新的工业技术改革。各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广泛采用,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平迅速提高。石油化学工业、塑料和合成纤维工业、新型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工业、电子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等新兴工业部门得到特别迅速的发展。原有的各个工业部门由于技术改革,也取得建设快、投资省、生产率高、质量好、成本低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技术改革使整个工业在燃料动力、原料材料等方面的构成发生巨大的变化。应该指出,我国现有的工业技术水平还有待于大大提高,新兴工业部门的建设还处在开始的阶段。为了使我国工业转移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的轨道上面来,为了加强基础工业、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为了使我国工业适应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要求,必须有重点地尽快掌握六十年代的工业技术,积极进行工业的技术改革。进行这些改革,需要组织从科学技术研究试验到产品试制、建厂设计等成龙配套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加强中间试验,加强研究试验与设计工作的联系。
科学技术必须为解决吃、穿、用问题开辟多种途径,减轻农业的负担。近几十年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为用工业方法解决穿的问题开辟了广阔途径。应用现代技术,使原来依靠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纺织工业,已经能够大量利用化学合成产品作为原料。现代食品加工、饲料加工技术的进展,使农产品的利用更加合理,并可提高其营养价值。木材的综合利用与代用技术,也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必须结合我国资源特点,加强这些方面的科学技术工作,为建设和壮大有机合成工业、食品和饲料工业、木材加工工业等,提供系统的科学技术依据。
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关系到加速现代化国防的建设,是一项严重的政治任务。配合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需要从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到工业生产技术的研究试验的许多方面进行大量的工作,必须把这些工作摆在优先的地位,以保证国防尖端技术的过关。
世界科学技术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向前发展。科学技术活动的领域已经伸展到宇宙空间;取得巨大的原子聚变能源的前景,已经可以预见;光受激发射这样的强光源的发现,正在为科学技术开拓新的、十分重要的领域;电子计算机、信息机、控制机具有越来越复杂的功能;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有可能为农业和医学的发展开辟全新的途径;等等。对于当代科学技术的生长点,我们应该及早给予充分的重视,开展研究,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条件。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来认为,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为着自力更生地进行建设,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科学技术力量,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建设中提出的各种科学技术问题。帝国主义、现代修正主义、一切反动派仇视和害怕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妄图从经济上和科学技术上封锁我国。这就更加激发我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尽快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创造科学技术的条件。
总起来说,十年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是:动员和组织全国的科学技术力量,自力更生地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迅速壮大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在重要的急需的方面,掌握六十年代的科学技术,力求在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水平的道路上,实现。
(一)为农业增产提供各方面的科学技术成果,系统地解决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二)重点掌握六十年代工业科学技术,为建立一个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发展新兴工业、提高现有工业的技术水平,提供科学技术成果;
(四)加强我国资源的综合考察,加强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的研究,为国家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根据;
(五)在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防治主要疾病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重要科学技术问题上,作出显著成绩;
(六)加速发展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充实科学理论的储备,加强科学调查和实验资料的积累,建立和加强重要的和空白薄弱的部门;
(七)大力培养人才,充实现代化实验装备,在各个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形成研究中心,建立一支能够独立解决我国建设中科学技术问题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队伍。
为着自力更生地解决国家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我们不仅需要形成自己的配套的科学技术队伍,大力开展科学技术试验工作,而且还要迅速建立为科学研究提供先进的仪器装备的工业部门,并加强从科学研究、中间试验到生产应用的各个环节,使研究工作不但能及时出成果,而且能够迅速推广应用。
为了迎头赶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科学技术水平,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下有领导地、有计划地发展科学技术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必须利用各种客观的可能条件,及时抓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事物,尽快掌握和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只要我们抓得准,抓得稳,抓得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我们就能够做到迎头赶上,后来居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实现农业、工业和国防现代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自力更生、迎头赶上的方针,向我国科学技术战线提出了严重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贯彻毛主席关于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重视困难的思想,既要有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又要有循序前进,攻克一个个科学技术堡垒的扎扎实实的步骤。
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各项任务和各方面的力量,作了全面的安排。安排的原则是:
一、集中力量打歼灭战。要迅速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不仅要壮大我们的力量,而且一定要善于使用我们的力量。
我们的任务很重,力量有限,为了迎头赶上,就要“有先赶、有后赶,有所赶、有所不赶”。一定要抓住我国建设事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问题,集中力量打歼灭战,才能使我们在若干重要的和急需的方面,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接近或赶上世界水平。
我国有全国统一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但是,科学技术力量分散、工作重复的现象,也还严重存在。在目前我们专家和装备都比较少而需要又很多的情况下,更应该坚决改变这种状况。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必须严格按照统一的要求,统一的部署,协同动作,并且自觉地按照国家的需要,对人材和装备,进行合理的安排,务期集中优势力量,取得重点突破的成就。
二、全面安排,充实基础。在十年科学技术规划中,主要是抓住两头:一是农业和有关解决吃穿用问题的科学技术问题,一是尖端技术。围绕着这两头,全面组织各个学科、各门技术的工作。在十年当中,前五年着重打基础,补全缺门,配套成龙,注意各项基础条件的建设。
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是不可动摇的原则。必须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对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应该给以特别的重视。不把与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密切有关的科学技术问题放在应有的位置,是决不允许的。同时,也必须防止对理论联系实际作狭隘的了解,防止忽视那些基础性的和理论性的研究。现代生产技术的重大变革,没有自然科学的理论指导是不行的。不把探索自然规律的研究放在应有的位置,就不能保证自力更生地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那也是要吃大亏的。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当前和长远、任务和学科等方面的关系。对于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学科发展中提出的科学技术问题;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技术科学研究和各专业生产技术研究;对于从科学研究、中间试验、设计、试制以至推广应用的各个环节,都要全面安排。
我们必须看得更远些,不但要迎头赶上六十年代水平,而且要为向七十年代的发展作好准备,因此,既要集中力量解决关键性科学技术问题,又要不失时机地走前一步。要注意积累各种基本资料和基本数据,掌握最先进的实验技术,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并且在我国逐步形成一支能够独立解决我国科学技术问题的科学技术队伍;打下科学技术更高速度发展的坚实的基础。
三、学习国外成就和开展创造性研究相结合。吸收和利用国外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任务时候,对于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需要的。科学技术后进国家赶上先进国家的重要经验之一,是迅速掌握世界科学技术已有的成就,避免不必要地从头研究国外早已解决的问题,少走弯路。我国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赶上先进水平,也必须如此。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在今后十年中,更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越是强调自力更生,就越应该注意学习和掌握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成就。认为只有自己从头摸索才算是科学研究,不积极吸取国外已有成果的想法和做法,是不妥当的。但是,在进行引进某些国外技术的同时,必须要以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为基础,尽快作到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解决问题。并且,即使引进了国外技术,也必须安排与之相配合的研究试验力量,认真花功夫去消化它,在我国具体条件下掌握它,发展它。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由于我国建设的需要和资源、技术、经济条件的某些特殊性,或者由于我们很难掌握到国外的现成技术资料,有许多课题是必须由我们完全独立地进行研究的。这些课题,往往又是我国自力更生进行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关键,必须组织力量,及时突破。在这方面的任何等待、依赖思想都是极其错误的。
四、专业研究和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相结合。为了实现国家科学技术规划,主要依靠专业科学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各部门、高等学校和地方所属的研究机构)、高等学校以及若干重要厂矿、农场的科学研究试验的力量。与此同时,应该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
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不仅可以及时就地解决大量的生产技术问题,而且也是科学技术创造的泉源。群众性科学实验活动的展开,也有利于专业研究机构集中力量解决国家重点任务,有利于专业研究工作的提高。群众科学实验活动中涌现的大批工农革新家,是我国科学技术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来,在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活动方面,取得了伟大的成绩。需要总结经验,巩固成果,继续发展提高,使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制度化、经常化。
我们必须把普及和提高、专业研究和群众技术革新运动密切结合起来。研究机构和高等学校,应当按照自己的专长和特点,结合本身的工作,协助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工厂企业解决提高当前生产技术水平的关键性问题。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的资源。掌握需要与资源的平衡,充分利用与严格保护资源,是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对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研究,是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保证生产迅速增长的基础性工作。这一工作必须走在前面,以利生产建设。
我国自然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也有一些不利因素。我国有总面积约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土地。其中耕地与宜农荒地只占百分之十四左右,这些土地的增产潜力还很大。同时其中还有适宜于发展畜牧业的广阔的山地、丘陵和草原。我国目前森林覆盖率很低,仅占全部国土的百分之八点六,但有极其广阔的土地适宜发展林业。此外,还有总面积约三亿亩内陆水域和广阔的海域可以发展水产业。我国地跨温带和热带,季风气候有利于多数地区农业的发展与生物的繁殖,但也带来一些地区的旱涝不均。我国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西南地区水利资源特别集中。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多样,许多矿种,包括许多有战略价值的矿种(如稀土、硼、锂、钨、锑、钼等)储量巨大;但某些重要矿种,如铬、镍、钾、铂族元素、金刚石、压电石英等,已经探明的储量还比较少;还有些矿种,或者分布不平衡,或者中矿和贫矿比重大,或者复杂共生矿与难选矿多;有些矿床类型十分复杂和特殊。摸清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特点,研究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和克服不利因素的途径,是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执行“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来,各种考察、调查、勘探、观测、研究等工作已经取得很大成绩,对我国自然条件和资源的概貌已经有初步了解,但是工作做得很不平衡。不仅地下矿产资源的地质调查还不够普遍,对土地、生物资源的调查工作量也十分有限。工作深度尤其不够。许多资料没有分析整理出来。资源开发中不少问题的解决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综合性研究更为薄弱。考察与开发利用的研究试验尚未很好结合。在当前生产中,对自然条件与资源利用不合理与浪费现象相当严重。永续利用各种资源的科学途径有待进一步探讨。总之,已经取得的成就,距离充分与全理利用资源的要求还很远。今后十年内,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然条件与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使它即能适应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能为以后的发展储备必要的资料。
必须着眼于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全面合理利用,根据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付、渔的精神,对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土地、生物资源,进行综合的研究,为发展生产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我国农业生产地区性差异很大,为了阐明各个地区的利用改造方向和途径,必须研究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进行全国农业区划的调查研究。
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初步的自然区划和掌握了全国土壤普查资料,今后应抓紧完成全国性与地区性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的分区及评价,研究主要作物、果树、经济林、用材林及牲畜等的生态分布规律,为制订综合性的农业远景区划提供关于自然条件的调查材料。
应该着重研究自然条件较好的近四亿亩宜农荒地。首先应对土壤肥沃、水热条件良好的东北三江平原及兴凯湖平原、黑龙江中游及嫩江上游等宜于近期开发的地区进行研究。对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等牧区的宜农荒地,也应该进行农牧用地究竟应该如何来划分和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开垦方式的研究。在近四亿亩宜农荒地中,约有一半需要进行水利改良,应对其改良条件加以研究。
我国还有盐碱荒地约三亿亩,沼泽地约一亿亩(主要分布在东北)。对这些土地需要研究其利用条件与途径。此外,对海滨、湖滨和河滩也应该进行综合性的调查研究,提出适当围垦、合理利用的方案。
全国草原面积约四、五十亿亩,除内蒙草原外,大部分草原分面在丘陵和山区。这是我国发展牧畜业的重要基地。应该对草场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和定点观测。对各主要牧区草场资源的分布、类型、牧草质量、载畜量以及冬、夏季牧场的关系等进行调查研究,编制全国及重点地区草场资源图。应该研究各主要地区草场合理利用的条件,调查缺水草场的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条件。
我国热带及南亚热带地区,总面积约五十七万平方公里,还有更加广阔的亚热带地区。这些地区,植被生长迅速,是开发利用山地和丘陵的重点。今后的任务是:进行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评价,划分这些地区山地、丘陵类型,并研究其综合利用途径。
我国西北和华北干旱地区的热量条件虽然还好,但不仅水分条件太差,而且风砂大,并且有总面积约十六亿亩的沙漠戈壁,盐碱土的分布也很普遍,因而大部分土地未能充分利用。今后应着重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以及水平衡问题;沙漠的特性、利用途径与改造措施;同时应对条件较好的沙漠地区,结合综合治理沙漠的研究,研究如何适当扩大部分耕地的问题。
青藏高原地区,自然条件十分独特,约占国土的五分之一。对于这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情况,至今还没有掌握。许多科学问题有待研究。需要对这个地区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发,作必要的准备。
必须根据工业和国防尖端技术发展的需要,寻找更多的矿物原料基地,并注意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保护资源。重点是需要迫切、已经探明的储量不多和稀缺的矿产资源。应该在交通运输方便、开采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矿产资源的调查和勘探工作,扩大现有矿物原料基地的储量;同时也应该更加注意研究地质条件优越、具有远景开发价值的地区的区域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为进一步扩大矿产资源,准备勘探后备基地。
研究全国地质特点与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编制全国及分区的全套地质图和主要矿种预测图;并选择成矿有利的重点地区,深入进行区域地质特征、重要矿产成矿条件与找矿远景的综合研究。
今后十年,尤其是前五年,必须特别重视石油资源的勘探工作,尤其是探明那些很有希望的离工业基地和交通干线不远的油田以及沿海的与海上油田。非金属矿的勘探工作,过去重视不够。对于发展尖端技术所必需的压电石英、金刚石、光学莹石和发展化学肥料工业所必须的钾盐矿以及北方的磷矿,必须积极探寻,加强与这些矿种有关的地质成矿规律的研究。同时对工业急需的铬矿、镍矿、铂族元素等短缺的矿产资源,也必须进行重点的地质研究,加强勘探工作。此外,对西南的天然气资源,与近年保有储量减少太多的钨矿、汞矿和难以满足工业需要的富铁矿、高品位硫铁矿以及南方的煤矿,还应进行增加后备基地与扩大储量的研究。
为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准备条件,应及早寻找和扩大战略后方后备矿物原料和燃料基地。如围绕西南水能资源集中地区,扩大可能发展大耗电工业的各种矿产资源;围绕祁连山、河西走廊成矿有利地区,扩大金属、炼焦煤等资源;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稀有矿种的探索性调查等等。
我国许多矿种,特别是铁矿、有色金属矿和盐类矿,呈复杂共生状态的矿床很多,而且不少是我国独具的类型。今后应大力研究它们的矿石物质组成和各种有用组分的分布规律,综合研究这些矿床的合理开发利用方向。如包头白云鄂博铁矿,应着重研究共生的稀土、稀有等元素的赋存状态与富集规律,研究开发利用对象的主次;又如西昌攀枝花铁矿,应着重研究钒、钛分离问题,并确切评价其工业价值与开发条件;对西部内陆盐湖矿床,应着重搞清硼、锂与钾镁盐湖的水文地质条件和进行采矿加工试验。
我国目前许多矿产开采和加工中,有的采出率低(如石油等),有的中、低品位矿弃置未用,使大量资源损失地下。应积极研究提高各种矿产采出率的途径和中、低品位矿石的利用方法,研究防止矿床破坏的技术措施。对于我国特有的和特别薄弱与稀有的矿种,尤应重点进行这种研究。
向地球深处找矿,是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在这方面的基础还很薄弱,必须迅速研究发展新的勘探技术和仪器设备,以提高地质勘探的效果,找到更多的矿产资源。应该重点研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探矿新技术,研究重点地区主要矿种的综合地质普查方法,研究掩盖地区隐伏矿床和盲矿体的综合普查方法。应该注意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在地质普查勘探工作中的应用。
海洋调查,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科学的基础工作。我国海岸线长达一万余公里,浅海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复杂。为适应国防、交通、渔业等生产建设的发展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需要,应该在过去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中国海的海洋水文、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和海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摸清中国海的基本情况。同时,逐步开展中国邻近大洋水文、水化学和海洋生物的调查。应该重点研究中国海水位、海浪、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中、长期预报方法和有关理论,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应该完成中国海岸带的调查,提出基本图件、资料。研究掌握现代化的海上地质勘探技术和设备,从浅海石油地质勘探着手,开展海洋地质勘探工作。应该调查中国海的海生生物资源。
我国河流众多,年迳流总量近两万七千亿立米,水能蕴藏量达五亿余瓦。我国地下水储量也很丰富。丰富的水利资源是我国工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多数江河还没有能得到治理,或没有治好,水利资源的利用率还很低,水利资源的利用与地区全面开发结合起来综合研究也很不够。必须在充分研究水利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条件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水利资源综合利用问题的研究。
系统整理分析各地区地表迳流资源统计,进一步查明各地水利资源及水旱灾害情况,深入研究各地区、各流域水文特性,加强水文预报,提高其数据精确度。
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着重研究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包括华北、淮北及松辽平原)、西北干旱盆地和山前平原地区地下水动储量、水质和开采条件。
我国有流域面积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小河流达五千条左右,分布很广。开发利用中小河流对保证农业增产有很大意义。根据流域的自然地理特点,研究我国中小河流的分类、开发利用的原则以及综合发展灌溉、发电、航运的问题。
在我国大河流综合开发利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黄河的泥沙问题还未解决,华北海河流域的旱涝碱灾害尚未消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综合利用的方案还待最后确定,等等。必须在现有流域规划资料和其它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各大河流整个流域的特点和自然条件进行考察研究,密切结合地区综合开发、工农业布局和大自然改造,研究水利资源综合利用方向、枢纽布局、开发程序以及开发方式等。我国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应着重研究经济合理的开发方式及其条件,为大力开发我国西南地区丰富的水利资源做好准备。
为了更好地了解掌握我国气象条件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服务,应大力开展气象业务及科学研究,一方面应深入研究气象科学中关键性理论问题;另方面必须抓紧气象技术改革,建立气象现代化技术系统。
天气预报,特别是危险性天气,如雷暴、雷雨、冰雹、大风、寒潮等的预报,是农业、渔业生产和国防等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途径,除了研究气象台站现用的天气预报方法之外,应通过综合观测、天气分析、动力气象研究及数值模拟计算,掌握大中小天气系统的特征,研究各尺度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改进天气预报打下理论基础。
虽然这是较遥远的方向,但目前开展人工降水、消雹及森林防止雷火等人工影响局部天气仍属可能,其关键问题是通过中小系统天气与云雾物理的观测、实验等,开展积雨云物理学和动力学的研究,提出有效的影响局部天气的方法。
必须建立微波、红外实验,研究红外及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从而建立低空快速扫描采空技术;开展中层大气探测,研究中层大气辐射平衡、大气潮汐以及中低层大气环流之间的关系,建立中层大气流场预报;研究提高无线电探空精确度和高度,改进雷达测风技术,研究雷达测云、测雨和飞机侦察台风等技术;同时应加强二十五公里以下的大气探测,并逐步使其现代化,为气象服务和理论研究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地震和地磁的分布和变化是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因子,研究其变化规律和物理机制,不仅对探求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形成的原因具有深远学术意义,而且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服务也有现实意义。
地震研究当前的任务,首先是积累丰富而可靠的地震微观、宏观资料,通过现象的分析和理论研究,认识地震的本质及其发生的基本条件,力求做出以地震成因为基础的,带有预告性质的我国地震区域划分图,为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做出贡献,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地磁研究可分为变化磁场与基本磁场两方面的研究。除变化磁场应结合空间物理学进行研究外,基本磁场的研究,当前应完成全国地磁台站的标准化工作,利用地磁测量结果,每隔五年编制我国新的地磁图,一方面,为军事和探矿部门提供地磁数据,另方面进行地磁长期变化机制的研究。
在各种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调查研究中,测量制图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而且是工、农、国防各项调查规划工作的先行步骤与必要手段。
为适应国防需要和经济开发需要而进行的五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一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测量工作,必须及早进行。必须尽快地突破各种技术关键,开展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高山地区的测图工作,以消灭这些地区的空白状态。在逐步完成国家基本地形图的基础上,必须编制成套的百万分之一基本地图、专门地图和国家大地图集。必须提供工业、农业和国防急需的各种成果成图资料。
为了更有效地和精确地进行测量制图工作,必须研究采用物理测距、雷达测量、航测制图等新技术,大力加强测绘仪器的研究、试制与生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中央和毛主席指出,必须在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技术改革。为此,制定了农业发展纲要。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用二十至二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1963—1972年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多快好省地完成这一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提供充分的和确切的科学技术依据。
关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的条件,有这样一些基本的情况:耕地比较少,目前平均每人大约只有两亩半地,宜农荒地也并不很多。在十六亿亩耕地中,大约三分之二是较好的土地,三分之一是低产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的水平较低,不少地区还有待进一步水利化。但是,现有耕地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方面有很大潜力。我国人民富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和经验,有些先进的农场和生产队,已经达到或超过“四、五、八”指标。对低产地区的自然条件,现在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而且在有些地方已经取得了改造低产田获得大幅度增产效果的初步经验。在十六亿亩耕地之外,我国有广大的草原、丘陵、山岳和水域,利用得当,可以大规模地发展农、林、牧、付、渔业。在掌握利用农药、化肥、农业机械等现代化生产条件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科学研究成果。
今后十年,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应该采取单科性研究与综合性研究相结合、总结提高农民生产经验和祖国农学遗产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推广普及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针对约占耕地三分之二的好地和较好地,首先是大量出产商品粮、棉、油的地区和高产地区的土地,按农业区划,分别探寻多、快、好、省地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和尽快实现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指标的科学途径,五年作出样板,十年大面积推广。
(2)针对低产地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旱、涝、碱为害地区,黄河中游水土严重流失地区,亚热带酸性土壤低产地区,东北洼涝地带的新垦区,进行全面调查,综合研究,提出根治方案,五年至十年内,进行较大面积的改良示范。
(3)分别针对草原、丘陵、山岳、水域、水滨以及热带地区,进行全面考察与综合性的研究试验,为合理开发、充分利用这些土地和水域(包括近海、远海),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付、渔提供科学依据。
(4)针对不同地区,研究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的各种条件,为各地区进行农业技术改革做好准备。
农业增产的途径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就我国条件来看,最主要的是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根据全国土壤普查资料,在十六亿亩耕地内,盐碱地、低产水稻田、涝洼地及其它各种类型的低产田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高产和在一般年景可保收成的耕地面积约占三分之二强。在这占三分之二强的耕地上也还有各种自然灾害和病害、虫害,严重地威胁着产量的稳定和提高。要完成四、五、八的指标,四百斤地区要在1957年亩产水平的基础上增产百分之一百五十,五百斤的地区要增产百分之一百二十,八百斤地区要增产百分之八十。
改变生产落后面貌的关键在于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条件。既要着重使占三分之二的较好的耕地尽早实现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指标,又必须结合具体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进行各项农田基本建设,大面积地改良利用低产田,逐步使之较大幅度地增产。
农牧结合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畜牧业仅占农业总产值的百分之十一,而农业已经过关的国家大体上占百分之四十至五十,或者更多一点。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可以肯定地说,畜牧业上不去,农业也很难过关。今后必须从农牧结合着手研究解决当前肥料、饲料、畜力不足等问题。在农牧结合的原则下,以合理轮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进行下列几个重大问题的研究。
作物合理轮栽是培养地力,充裕肥源,促进农牧结合,增加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和饲畜量的基本措施。在人多地少地区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首先应着重研究粮、棉、油与豆科、绿肥、饲料作物的合理轮作,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不同地区轮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提出以增加粮、棉、油等作物产量为主的轮作方式。应在不同地区选择若干国营农场和人民公社,进行合理利用土地和安排茬口的规划并做出样板。同时也要研究提出不同地区用地与养地结合的轮作栽培措施,以提高轮作周期中各项作物的总产量。在复种轮栽多熟制地区,研究提出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品种组合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
种植饲料和绿肥是增加有机肥料的主要途径。应积极研究在不同气候、土壤和轮作制度下,扩种绿肥的品种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有机肥料腐熟和养分转化机制等。
目前,我国农作物品种混杂和退化现象较普遍,现有良种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少作物还缺乏良种,在育种工作中对抗病虫、抗逆性、品种品质和满足生产上多样化的要求等方面注意不够。必须针对良种混杂和退化问题进行研究总结良种的繁育经验,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提高种子生产性能。逐步做到全国范围内的良种纯化和普及。对玉米等异花授粉作物,要加强研究利用杂种优势的良种繁育技术,并扩大推广。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良种的增产作用,必须建立良种区域化试验网,迅速确定新育成良种的区域适应性,繁殖推广。
在育种工作中,要加强系统选择,开展杂交育种,特别是品种间杂交育种和玉米的自交系杂交育种。为了满足生产发展的要求,要注意选育高品质的棉花,高油分的油料作物,以及抵抗或避免许多病、虫、气象灾害的和适合于机械化栽培的根、棉、油等作物新良种。同时,必须大力加强国外优良品种的引进工作。
为了增加杂交用的亲本材料,必须加强作物品种资源的整理利用工作,鉴定国内外丰富多彩的作物品种资源的经济特性。
病虫害所引起的农作物损失是巨大的。据初步估计,各种病虫害在田间所造成的损失,粮食约百分之十,棉花约百分之二十,果品、蔬菜约百分之三十、仓贮粮食所受的损失约百分之五。杂草为害在东北、海南等地区特别严重。
在防治主要作物病害方面,研究小麦锈病在关键地区的流行规律预测报技术和防治措施,菌种变异和抗病品种的培育。研究在窖藏和秧苗期,防止甘薯黑斑病的办法。对稻瘟病着重研究提高栽培技术和化学防治,对稻白叶枯病着重研究传染途径和种子消毒。对棉花黄、枯萎病着重研究抗病品种和防病耕作技术。对马铃薯晚疫病着重研究种薯处理、抗病品种和化学防治。对油菜、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病毒病以及白菜霜霉病及软腐病,着重研究传播途径和抗病品种。柑桔黄龙病的病原已肯定是病毒,应着重研究传染途径、诊断方法和栽培防病。
在防治主要作物虫害方面,研究稻螟的发生量的预测,利用轮作栽培控制螟害,并研究提高内吸药剂治螟的效果。选育抗玉米螟的品种,并研究对玉米螟的生物防治,提高化学防治玉米螟的技术。研究粘虫在主要发生地区的数量变动规律和大发生的虫源,研究提高中、长期预报和化学防治效果。研究不同地区地老虎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技术和防治措施。对棉花蕾铃害虫,在主要棉区已分别明确预测方法和化学防治技术,今后应着重研究提出综合防治方案。
在防止仓库虫害方面,着重研究谷象、米象、谷蠹、豌豆象、麦蛾、粉螨和霉菌的发生规律和粮食仓贮条件的关系,研究鼠害的种类和生物学特性,并研究杀虫、灭鼠、防霉等药剂,提高使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在杂草严重为害的东北垦区和华南热带作物地区,应研究已有的化学除莠剂在应用中的问题,并研究新的化学药剂。同时还应研究机械除莠技术,并须加强害草生物学特性和除莠剂的生理效应等基础研究工作。
提高危险病虫检疫技术,研究提出防除和消灭病虫的措施,并提高种苗检疫和消毒处理技术。
在整理分析长期积累的气象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各种作物的栽培经验,逐渐摸清旱涝冰雹等气象灾害发生的规律,作为决定各种作物栽培季节的理论根据以及抗逆育种和栽培技术措施的气象指标。
为了农业稳产丰收,必须讲究抗逆栽培技术。如采取温室、风障、温床育苗、培土、、灌冬水等预防小麦寒害,或栽植防护林,或提前或移后作物的栽培日期,或利用气候上的冷尾暖头,探求有利的小气候环境等等。同时要加强抗干旱、低温、盐碱等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
我国低产土壤类型很多。当前应着重改造几种量多面广的类型,如盐碱土、红壤和低产水稻田等。通过调查研究,从发生发育过程、水分动态、物理性质和结构,明确低产原因。根据它们不同特点,区别对待。
对盐碱土,还要着重研究盐分运动规律、临界水位和稳定水位、农业改良和土壤熟化措施。此外,水利土壤改良措施,也占重要地位。
对红壤和低产水稻田需要研究有机质的积累和分解以及养分转化过程。改良措施都要采取种植绿肥,并应研究施用石灰和磷肥后的变化。
水土保持是综合性的科学研究,应由农、林、水、牧、经济等各方面密切配合来进行研究。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问题,是根治黄河和发展陕、甘、晋、内蒙南部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治理的关键,在于恢复坡地植被,结合工程措施,增加水利保持的能力。这就要按县、社、队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总体规划农林牧的综合发展。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科学研究重点,如保土的耕作轮作、提高产草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研究梯田修筑技术和生土熟化等。
在南方红壤地区,应总结群众利用红壤丘陵地种植花生、?r麻、茶、水果等的先进经验,研究确定有效技术措施。因地制宜地拟定山地丘陵合理利用规划。
此外,不论西北和南方,于土壤侵蚀原因和规律、小流域内泥沙来源和运行规律、地貌侵蚀等,也要系统研究,使水土保持规划和技术措施的水平不断提高。
水果、蔬菜、茶叶、蚕桑、蜂蜜等是我国著名的土特产,出口量很大。必须研究改进果树的栽培技术,克服主要果树大小年结果现象,研究以土壤管理为中心的培养土壤肥力、保持水土的管理技术,并大力开展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必须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针对蔬菜品种混杂退化问题应进行大中城市蔬菜良种区域化研究,整理出一批良种,特别是,并研究提出良种繁育技术,解决大面积生产的推广问题,加强国外引种并选育适合加工出口和机械化栽培的新品种。在北方进一步提高温室、温床栽培技术,调节淡季供应。
研究提高茶叶产量、品质和制茶技术。为了迅速恢复发展茶叶生产,必须改造老茶园并提高以外销茶为主的制茶技术。应着重研究老茶园更新、补植、换种及更新后的管理技术;茶树经济施肥、修剪和采摘技术;提高块红茶、分级红茶、眉茶等外销茶类品质的制茶工艺技术及相应的成套机具。
研究提出老桑园改造、补植和更新的技术,选育蚕的新品种,防治蚕的病虫害。研究蜜蜂的重要传染病,如寄生螨、幼虫腐烂病的防治方法;同时研究改进饲养技术,特别是中蜂的饲养技术。
农牧结合是畜牧业在农业区发展的基础。农牧业又相互促进,使农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以提高整个农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我国西部、北部草原是发展畜牧业的重要途径。在广大的山岳、丘陵和滨海地带也有发展畜牧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实现林牧结合,是发展畜牧业的迅速而有效的办法。目前我国因饲料不足,疫病流行,畜禽生产性能低,畜牧业的劳动生产率也低,使畜牧业在农业总生产中的比重太小,耕畜和畜产品都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应从“料、水、繁、种、保、管、舍、工”八项措施着手,大力发展畜牧业。
我国草原辽阔,目前尚未很好开发利用。已利用的草原,有的由于乱牧、乱垦、饮水点不足或分布不合理,已引起草原退化;还有大面积缺水草原未能很好利用,仅内蒙、青海、新疆、甘肃四个省(自治区)的纯牧区,就约有八亿四千万亩草原因缺水不能很好利用。南方山地丘陵地区草地,还远远没有作为畜牧业的重要基地充分利用起来。
应研究不同类型草原的合理载畜量、放牧方法和制度,以及放牧场和割草场的合理利用方法。调查掌握草原水利资源,研究提出缺水草原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井群布置以及机井的综合利用方案。针对不同类型草原的特点,引种高产优质的牧草和饲料作物,进行地方品种的选育和新品种培育,研究牧草混播和以牧草为主的轮作制度,研究提出建立人工草场和饲料基地的技术措施。
发展畜牧业的根本问题是饲料的数量和质量。除研究提高农牧结合的轮作制度外,还应引种和选育适合当地条件高产优质的饲料作物和牧草品种,特别是豆料和含淀粉、粗蛋白较多的块根、茎饲料作物和牧草,增加每亩土地的饲料单位产量。研究提出山区、水塘野生饲料(如橡子、水草等)和含毒而养分较高的抗菌素工业副产品的处理利用方法。研究利用抗菌素、尿素等工业产品促进家畜生长和饲喂家畜的方法,以扩大饲料来源。研究制订适合我国生产特点的家畜饲养标准,以发挥饲料的最大作用。
应积极发展饲料工业,研究酵母饲料、鱼骨粉饲料、藻粉饲料等的生产技术问题。
不同品种的生产性能,相差悬殊,例如我国的粗毛羊每年生产一公斤左右的粗羊毛,而优良品种的细毛羊每年则可生产四、五公斤细羊毛。
调查研究地方畜种、禽种的特性,总结家畜杂交改良效果,进一步提出杂交改良的方式方法,着重研究改良为毛肉兼用或乳毛兼用的细毛羊和半细毛羊、改良为乘?n兼用的马和改良为乳役兼用的黄牛等。
利用杂种优势提高畜产品生产率是一个捷径,必须开展畜、禽经济杂交的研究工作。
研究掌握家畜、家禽、毛皮兽生长发育和遗传规律,开展家畜、家禽、毛皮新加坡的良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以及獐、鹿、紫貂等毛皮兽的引种驯化工作。
研究改进羊、牛、马、猪人工授精技术和稀释保存方法,扩大优良种公畜的利用率,加速畜种改良。
畜禽中的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危害最大,每年死亡畜禽不下数千万头(羽)。必须首先完成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的,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消灭牛瘟、口蹄疫、牛肺疫、猪瘟、猪囊虫、羊痘、羊疥癣、鸡瘟等八种疫病。此外,目前广泛流行的布氏病、猪气喘病、马鼻疽、鸭瘟等也应及早控制和消灭。为了消灭人畜共患的日本血吸虫病,兽医方面也应着重研究这一问题。
对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应按不同情况,从流行病学、病原、病理、诊断(检疫)、治疗、疫(菌)苗、免疫和防治措施等八个方面进行研究。特别应研究预防传染病的各种弱毒疫苗和死苗。
中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疗牲畜疾病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兽医知识和技术。必须重视研究针灸疗术、中草药和许多民间兽医创造的多种验方,以继承发扬祖国中兽医学。
目前草原放牧中,劳动力十分缺乏,严重影响畜产品的增产。必须选型和试制适于草原用的拖拉机和各种配套机具,如牧草收割加工机械等。研究试制草原打井和提水机具,选型试制畜产品加工机具,如电动剪毛机、牛奶分离器等。同时应加强研究农牧场机械化和兽医生物制品生产过程机械化的问题。
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方面担负着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任务,另一方面从长远利益来看,更重要的是担负着改善自然条件,减少自然灾害的任务。我国林业的基本情况是森林少,分布不均,林产品生产水平低,特别是木材生产供需之间差距很大;同时广大缺林地区,水、旱、风、沙自然灾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但我国地跨温带、热带,树木种类丰富,生长迅速,发展林业的潜力是很大的。
东北、内蒙和东南林区,森林的面积和蓄积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这些林区的自然条件适于森林生长,林区基本建设基础较好,无论当前和长远都是我国供应木材的主要基地。十年内应着重研究解决这些林区森林的采伐方式、更新和抚育技术,以及永续作业的经营管理制度;掌握这些林区森林火灾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蔓延规律,制订出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现有森林中有约计4亿亩的次生林,这些森林生长很差,必须在五年内分别对东北、内蒙、华北、西北地区的次生林制订抚育改造技术措施。并应积极开展对森林的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在全国,特别是森林少、木材用量大的黄河流域及华中地区,必须大力营造以杨、柳、洋槐、油松、落叶松、杉木、马尾松、桉树、竹类为重点的速生用材林。
积极开展选育良种、制定适地、适宜密度标准和防治病虫害等四个速生丰产基本环节的研究。十年内要做到使最主要的速生树种在重点造林地区所用种子基本上达到良种化。
木本粮油以油茶、油桐、核桃、板栗、栎类、栲类为重点。提高现有木本粮油林产量的关键是加强土壤管理,改善树木营养(包括间作、垦复、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及气象灾害。五年内在总结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地区条件,制订出土壤管理制度和防治主要病虫害和气象灾害的技术措施。为了扩大木本粮油新造林面积,提高新造林产品产量和品质,必须选育良种和掌握树种品种的生态特性,研究提出栽培区域规划以及改善林地特别是瘠薄山地土壤和水分条件的技术措施。
3.加速荒山造林、提高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的营造技术及其防护效益。
以黄河中游半干旱地区为重点,研究掌握荒山的当地条件特点和自然植被的发生演替规律,找出不同立地条件类型封山育林的可能性和促进成林的技术措施,以及适宜造林的树种;研究适于播种造林的立地条件和播种造林技术;对于当前不宜于造林的荒山,找出恢复森林植被的途径和现阶段应发展的植物品种以及植被建成的方法。
在水土保持林、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方面,应以黄河流域、沿海和西北地区为重点,研究选育抗逆性强的树种;在造林困难地区,如盐碱地、流沙地、干旱瘠薄坡地等,应研究土壤特性、土壤改良途径和造林技术;对各种防护林的配置和经营技术与气象水文效应也必须加强研究。
我国营林和木材采运生产大部分为手工作业,工效低,劳动强度大。提高营林和木材采运机械化水平的捷径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就国内外现有的机械设备和先进经验,加以引进、选择和改进。前五年以“引、选、改”为主,着重解决山地整地、造林和抚育的机械化与半机械化机具,和木材采运生产机械化及生产技术问题。十年内根据采运工艺的要求,相应地研究解决伐区准备作业、辅助作业和集材作业的设备、新型的采伐与牵引机械设备以及贮木场作业全盘机械化和部分自动化设备;同时研究林区道路的规划设计、修建、施工和养护的机械化问题;并研究木材水运生产中的生产技术问题。
我国渔业产量解放后迅速增加,但未持续上升,近几年来某些地区还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近岸海区和江河湖泊滥捕过度,远岸和较深海区及中上层鱼类利用得极少;海水养殖仅限于极少数的种类,许多可供养殖的动、植物尚未能养殖利用;淡水养殖仅限于池塘等小型水体和少数鱼类。要稳步增产,十年内在科学技术方面,必须首先解决下列问题:(一)如何避免可能破坏资源的人为措施,科学地有效利用我国内陆水域和近岸海区的渔业资源?(二)怎样才能迅速地开展利用远岸的和较深的海区以及中、上水层的渔业资源?(三)海中许多可供养殖的高产、高营养的动植物,怎样才能很快地养殖利用起来?这些重大关键性的问题,应采取下列科学技术途径解决:
摸清我国主要捕捞对象的数量变动和游动规律,以及影响繁殖的主要因素,找出保护和增殖资源的有效措施,在保证资源永盛不衰的基础上,科学地计划捕捞。同时,大力开展远海资源调查,探索新渔场。
研究黄渤海区小黄鱼、带鱼、对虾、毛虾等主要捕捞对象的数量变动、游动规律、种间关系、捕捞方式和强度对资源的影响、资源增殖途径及确切可行的有效保护措施。渤海是重要鱼、虾类繁殖育肥基地,应研究提高成活率的措施,壮大资源补充群体;同时,还必须研究在人工条件下培育鱼、虾类种苗,向海中放流,来增殖资源。
南海富有底层及上、中层鱼类资源,种类多,分布广,可开展多种作业,并可常年作业。目前除北部湾外,在广阔的南海,我国尚无渔轮作业,近二十年内,将是我国海洋渔轮捕捞增产的重要海区,应首先在南海北部着重进行底层鱼类资源的普查,并研究底层鱼类的群聚形成和数量变动的规律。南海南部的渔业资源普查和鲣、鲔、旗鱼等上层鱼类和兽类的探察,也要积极开展。十年内还应继续向外扩展,开始远洋渔业资源的调查,为远洋渔业提供科学根据。
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衰退迹象比较普遍,极应以大、中型湖泊、水库、江河为重点,调查水质、生产性能、经济动物和饲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及可经常维持的最高产量,以及水利工程与工业污水对资源的影响。提出有关繁殖、保护和科学地经营管理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措施。
我国浅海、滩涂、港湾目前养殖利用者只约百万亩。产量超过一万吨的种类只有海带、蛏子和牡蛎。蛏子和牡蛎,是目前海水养殖动物增加产量的主力,应在总结粗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它们生理和生态的需要,提高养殖技术和选择养殖地点,积极扩大养殖面积。改进对紫菜、对虾的养殖和珍珠贝的插核培珍及养殖技术。对酸鱼、鲻鱼、泥蚶、遮目鱼类、比目鱼类、贻贝等优良品种,必须研究它们生活各阶段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找出人工养殖的方法。
我国池塘养鱼,已有丰富经验。今后若干年内,中、小型水面将成为淡水养鱼增产的主要基地。应在对不同类型的几千亩至万亩左右的中、小型湖泊、河道、水库的生产性能和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提高鱼产量的有效方法,来扩大养殖水面。同时,还要培育并移殖驯化成长快、生活力强、繁殖力大的优良品种。
捕捞作业机械化和水声学探鱼器、合成纤维渔网在渔业上的推广和应用,是世界公认的捕捞技术三大革命。我国捕捞技术的研究,应以捕捞工具和捕捞方法的综合研究为中心,积极研究提高渔获率的途径。研究和完善渔轮、机帆船的捕捞机械化和水产品加工机械化,设计制造助渔仪器,有效解决渔具防腐和合成材料的应用问题。
我国两广、云南、福建南部等南亚热带地区,经初步勘查约有四千万亩以上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适宜于发展国防及工业急需的橡胶和剑麻,高产木本油料椰子和油棕,耐旱木本粮食木薯以及热带药材、香料、饮料、香辛料、果树、绿肥牧草、贵重用材等。解放后,我国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生产与科学研究事业,在原来极为薄弱、以至空白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但还远不能适应国家及人民的需要,应积极开展研究工作。热带作物研究应以橡胶为主,以选育良种为中心,研究抗性、速生、丰产、优质、高工效、低成本的良种培育、栽培、收割、加工技术及其有关基础理论。加强热带农、林、牧业及热带生物学和地学的研究,为多快好省地全国综合地开发我国热带地区服务。主要研究任务为:
进一步调查及定位研究我国热带地区植物、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资源情况及自然条件特点,鉴定落实橡胶及热作宜林地,提出以海南、滇南为主的热带作物合理配置、布局方案和农、林、牧、加工工业及其它经济部门发展比例关系。制定热带森林、动、植物等生物资源的保护及利用办法,改造风、寒、旱、瘠等不利自然条件的有关措施,为热带地区的综合开发提供科学根据。
继续引进国外抗性高产新品系,结合我国不同类型的植胶区及风、寒、旱、瘠等自然特点,进行适应性鉴定及推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育更优良、单株产量五公斤以上的新品系。研究提出速生丰产的栽培技术及胶园抚育机械化技术措施。
研究制定增加产量三分之一或节约劳力三分之一的割胶制度与化学刺激增产技术,以及防治白粉病、割面病和根病的经济有效措施,并改进现有制胶技术。
3.热带木本油料、硬质纤维和药用植物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引种、选种、栽培与加工技术的研究。
研究提出椰子、油棕选种及其速生丰产栽培技术,椰子油、棕油及橡胶籽油,出油率高、质量好的小型加工方法。
调查寻找防治主要疾病的药用植物、加强引种工作使热带药用植物的品种和产量能满足国内需要,改变每年耗用大量外汇进口热带药用植物的现状。
热带生物学、地学是发展热带农林生产的理论基础。着重研究掌握热带土壤的基本性质、类型及肥力消长的规律;热带野生植物资源,特别是木本油粮(如油瓜)的调查研究栽培驯化;研究热带作物生长发育、抗寒及胶乳等次生物质生成等有关生理机制;制定热带农业气候区划,研究橡胶寒害、风害规律与地形小气候的关系,以减轻自然灾害,为改进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农业技术改革主要是实现农业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和化学化。这四个方面既要同时进行,在步骤上又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有所侧重。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研究方向应当是:结合我国农业精耕细作传统,为农、林、牧、付、渔多种经营的全面发展,提供先进的作业方法和机具,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农业机械化作业方法的研究,为农业机具的选型、改进、创造提供科学依据。当前,农业机械化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农业生产中最迫切的问题:在东北地区、新疆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机械化耕作、收获以及排灌等问题,在其他地区首先是排灌、加工和运输问题。机械化要同时考虑到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同时,还应研究机具的配套问题,以降低成本。
制定农业机械化区划。为了因地制宜地实现机械化,必须在总的农业区划之下,制定农业机械化区划并探寻不同地区实现机械化的途径。调查测定不同地区有关机械化的自然条件和农业情况,并分析现有主要农业机器的地区分布和利用状况;分区评价机械耕作、收获、排灌等主要作业和畜牧业、林业的机械化条件,制定农、林、牧业机械化的综合区划;研究国内外农具和农业机械化的经验,提出分区实现机械化的步骤和途径。
研究农业机器的运用和机械化农业企业的合理配备与技术管理问题。正确配备机械化生产所需的机具设备,管好、用好机器,提高机器使用效率,延长机器寿命,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国家有计划按比例组织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机器制造的必要根据。为此要研究动力机与作业机组的总体动力学和合理运用问题;研究内燃机、拖拉机和其他重要农业机器技术状态的检查和维护方法,制定技术维护制度;研究机械化农业(国营农场、农业机器站、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人民公社等)机具设备的配备原则和方法;研究各项机械作业定额和作业计划的制定方法,以及机群运用指标、机群调度等问题。
关于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机械基础理论的研究。为了能够根据我国条件,解决我国所特有的精耕细作农业的机械化科学技术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生物学和农业科学的发展,根据不同地区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作物特性,研究探讨各项主要作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应的农业机械设计理论;研究国外农业机械化的新理论、新技术,并根据我国条件加以发展。
农业电气化问题。必须研究农村电源的合理布局、农村电网的电压等级和供电方式、农业用电负荷特性及提高线路和设备利用率的途径等技术经济问题。研究提高供电技术,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减少事故和改善电压质量。以电网供电为主力,电网和农村小型电站(主要是小型水电站)并举的方针,是目前农业供电的主要方向。必须编制小型水、火电站的典型设计,合理利用已建成的水利工程发电,开发当地的特殊能源(如潮汐能、风能等)。
目前农村电气化主要应研究排灌方面的问题,并应适当地研究电力耕作的技术问题,脱谷场、畜牧场、养禽场等农牧业生产工艺过程的综合电气化和自动化问题,以及农产品贮藏、种子处理、育苗等问题。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雨量的分布在地区上和季节上都相差很大,无论在湿润的南方或半湿润、半干旱的北方,都受着干旱的威胁;在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在雨量不均匀的条件下,许多河流的洪枯水量悬殊,加之地形地貌条件的限制,南方或北方都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防治洪水灾害。防洪必须充分利用水库、堤防、湖泊洼地等各种措施,综合治理,不可偏废。长江干支流在控制性大水库兴建以前,要积极研究利用堤防与湖泊洼地的防洪方案,研究荆江段的治理方案,并进一步研究干支流水库陆续兴建后,逐步提高防洪标准的方案。对于其他大江大河,如松花江、珠江等,也应进行相似的研究。对于许多中小河流的防洪,应因地制宜地研究各种有效的防洪措施。
泥沙问题是我国许多河流治理工作中的难题。为了解决黄河三门峡水库的淤积问题,应当研究黄河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三门峡水库的泥沙淤积与运行方式,黄河下游的冲淤规律、河道治理、堤防加固及其他控制洪水措施的问题。我许多河流有含沙量大、河床变化剧烈的特点。因此,这项研究就成为我国水利科学技术上突出的重点。
为了保证防洪工程的安全与经济合理,对于洪水计算及洪水预报须加强研究,进一步提高其可靠性,延长其预报期。为了提高山区生产和减少河流泥沙淤积。应研究水土保持工作中的生物与工程综合措施,并积极推广。
减除涝灾。我国的低洼易涝面积共有三亿八千万亩。黄淮海平原、东北大部地区、以及珠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长江中游等许多商品粮食产区,都存在着严重的内涝问题。
除涝工作应经过统一规划,本上下游兼顾的精神,充分利用自然的低洼地带滞蓄。排涝措施应以自流排泄为主,不能自流的则采用机电排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应继续研究不同类型地区的内涝成因与发生规律。除涝工程量很大,应研究经济有效的措施。
灌溉。当前灌溉事业的发展,首先要完成已成水库及渠道的配套工程,及早发挥灌溉效益。研究水库的调度方案、灌溉制度及灌溉技术。
在开发农田灌溉或牧区灌溉时,对于地面水及地下水均应统筹使用。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积极调查地下水资源(包括浅层水与深层水),摸清储量、深度及水质。对于引黄灌溉及引汉济黄等工程,应结合黄淮海地区旱、涝、碱、淤的综合治理,进行研究。
渠道渗漏是浪费水量及抬高地下水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渠系有效利用系数一般只有百分之五十左右,应积极研究渠道防渗措施。
在田间栽培方面,应研究合理用水问题,研究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主要作物的合理灌水时期,灌水量、灌水技术,研究田间渠系布置等。
防治土壤盐碱化。在我国耕地中,程度轻重不同的新老盐碱地约有一亿亩,此外,在华北、西北、东北及滨海地区还约有二亿六千万亩盐碱荒地。根据改良盐碱地与防止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应采取以防为主,防治并重,改良与利用相结合,防治与巩固相结合的方针,进行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的综合治理。
黄淮平原旱、涝、碱灾害严重,应研究提出整体改造规划,采用根本性的合理措施,修建永久性的灌溉工程。必须研究土壤中的水盐特征和水盐运动规律,研究控制地下水位,保持水量平衡,减少地面蒸发,抑制盐分上升和提高土壤肥力的各种有效的农业、林业和水利措施。提出合理的布置灌溉与排水工程,结合轮作、耕作与林网设施的综合措施等。
利用化学和化学工业的最新成就为农业的综合发展服务,是发展农业的一个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世界各国的农业化学方面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有几十种化肥,几百种农药,使农业生产大幅度上升。
必须积极开展化肥肥效的试验和经济施肥方法的研究。化肥肥效田间试验工作是推广化肥的先行,对发展化肥新品种更为重要。应在重点地区对主要化肥新品种的肥效进行试验,如在南方稻田施用尿素,北方施用硝铵等,找出对各种土壤、作物的增产幅度、经济效益和施肥方法等。在化肥施用经验不足地区,应研究提出不同地区主要土壤类型和主要农作物在不同栽培条件下适用化肥的品种、施用量、施肥时间和方法等。
大力开展对磷肥的研究。我国氮肥的生产在短时期内很难满足需要,而我国的磷矿资源较为丰富,应进一步研究磷肥的使用问题,特别应结合我国以生产高浓度磷肥为主的特点(如重过磷酸钙和磷酸铵等),研究“以磷带氮”对豆科作物施用磷肥以增加有机氮肥的方法。
积极开展对农药的研究。我国农药生产不论品种或质量都远不能满足需要。应增加农药品种,发展高效低毒有机磷农药,发展具有内吸性的农药和有选择性的农药。除杀虫杀菌剂外,应积极研究除莠剂的生产和使用问题。对植物生长刺激素也要进行研究。
此外,还应研究农副产品化学保存方法,高分子化合物在土壤改良和育苗方面的应用等。
一个世纪以来,农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由于生物学等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发展和渗透,促进和提高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水平,引起了农业生产重大的技术革新。近几十年来,对生命活动的本质和规律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这方面的新成就很可能深刻地引起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变化。我们除着重研究当前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外,对于基础农学、生物学、地学等重要分支学科的研究和新技术新方法在农业上的应用等方面,必须作出适当安排,使之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彻底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和今后开辟新的农业增产途径做好准备。
目前基础农学的许多重要分支和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和薄弱环节,如农业动植物的遗传、生理、生态以及生物统计、草原学、免疫学等等。在基础较好的学科方面,如作物育种、植物保护、兽医等,系统资料的积累很差,理论工作做得更少。必须作重大的努力,在十年内打好巩固的基础,赶上发展的需要。
1.研究动植物遗传变异的规律。必须开展主要农作物和牲畜家禽等遗传规律的研究,研究杂种优势的理论基础,研究细胞染色体和遗传物质基础的特性,研究农业动植物的起源和演变等问题。
2.研究作物生长发育的规律,开辟新的增产途径。研究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化过程与其产量及品质的构成;作物抗旱性、抗寒性、抗盐性的适应过程和生理指标;作物与温度、光线等因素的关系;研究光合作用及其与提高产量的关系。
3.研究动物生理生化的基本规律。研究畜、禽、鱼、蚕的生长、发育、营养、消化、生殖或泌乳等作用的生理生化过程,生态特性,合理配制饲料和利用饲料补充剂(包括激素、维生素、抗菌素等)的理论依据。
4.研究植物病原病理和农药的药理作用抗药性。研究主要植物病原物的分类、生理、遗传变异和寄主的免疫机制;主要害虫和啮齿动物的生理生态和种群变化规律;杀虫、杀菌、杀草剂和抗菌素的作用机制、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农药的内吸机制,害虫的抗药性。
5.研究兽医医疗技术的理论基础。研究畜、禽、鱼、蚕主要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遗传变异和寄主的免疫机制,主要寄生虫的形状和分类;有效化学药物和抗菌素对防治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作用机制。
6.研究森林的生物学特性。必须研究森林土壤及土壤微生物;森林与水文、气象的相互关系;树木的生长发育和环境条件的关系;树木遗传;木材构造及木材性质等基础理论。
7.调查和积累基本资料。调查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分类区系;寻找新的有用的野生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调查研究植被的类型、分布和分区评价;调查研究土壤的类型、分布和分区评价;加强地貌学、水文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的研究。
8.研究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利用植物雄性不孕培育杂交种,利用染色体转位的方法培育新品种,利用辐射引变创造新品种等等。研究赤霉素和光敏感色素等对植物的刺激控制作用,研究各种选择性的化学除莠剂的作用机制和应用范围,研究同位素、超声波、红外线、电子技术、水声学技术等在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上的应用等。
在国民经济中,工业起着主导作用。工业科学技术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和国防的技术水平。我国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也主要地反映在工业科学技术的水平上。
十多年来,我们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迅速走过一大段路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口了大量成套设备,掌握了新建工厂的生产技术,改造了许多原有的工厂,建立了重工业的初步基础。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进一步掌握了国外技术,学会了翻版设计和建设不少大规模工厂,后期又围绕着发展国防尖端技术的任务,研究、设计和试制了大量新型材料和设备,开始大踏步向尖端技术进军。在这五年期间,工业科学技术的科学研究队伍组织起来了。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的精神指导下,探索现代工业科学技术最新领域的工作,蓬勃展开了。
但是,我们的工作,是在几乎“一张白纸”的基础上开始的,时间毕竟还很短,经验毕竟还很缺乏。无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比,或者和世界先进水平比,我们面临的任务仍然极为艰巨。
我们面临着一个工业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广泛采用新技术,包括新原料、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已经使现代世界的工业具有新的技术特征。大量采用气体和液体燃料;大量采用合成材料、精密合金以及具有种种特殊性能的合金钢与新型硅酸盐材料;采用高温、高压、高频、深冷、催化等强化冶炼化学反应的工艺流程;采用高效率、高精度、特重型以及自动控制设备;等等。使工业中的劳动生产率成倍地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更加充分了,并且生产出许多种前所未有的产品。同时,一系列的新兴工业部门,如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喷气技术工业、仪器仪表工业、稀有金属工业以及石油化学工业、重有机合成工业等等,都迅速地发展起来。经过十多年的时间,新兴工业部门,很快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了显著的地位,并且深深地影响传统的工业部门发生技术上的变革,结果使整个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在五十年代显现得特别突出,并且目前还在继续着。总之,现代工业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且正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我国目前工业科学技术水平,大约相当于世界上工业先进国家四十年代的水平。这个差距,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工业科学技术不快上去,势必影响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与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进展。
今后十年,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十年。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坚决采用新技术,提高基础工业的技术水平,不失时机地建立新兴工业部门,把我国工业转变到六十年代水平的基础上来。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二十到二十五年基本上实现农业的技术改革;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国防现代化的要求;只有如此,才能加速工业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提供现代化的科学研究仪器和材料,使我国科学技术接近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为了建立一个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首先必须使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材料立足于国内。
关于原料和材料的科学技术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必须着重为农业技术改革提供各种优质、价廉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必须为纺织工业和轻工业提供必要的原料和材料,来代替由农业生产出来的原料和材料;必须着重研究国防尖端技术和新兴工业技术所需要的各种特殊性能和特殊规格的新型材料。在这方面,加速发展六十年代新兴的原料和材料部门,主要是有机合成材料、有色稀有金属材料和新型硅酸盐材料,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我国矿物资源丰富,发展原料和材料的条件十分优越。必须结合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研究发展合理利用资源的生产流程,研究原料和材料生产的新工艺。同时,应该研究木材的节约、代用问题,以及解决某些矿物资源不足的问题。
合成材料在现代人民生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它在解决某些特殊技术要求方面,作用尤为显著。因此,要加强研究合成材料的新品种和新的合成技术。
合成材料工业,今天在我国还处在掌握技术的初创阶段。合成纤维只有卡普纶一种在试生产。合成树脂和塑料,正式大量生产的,也只有酚醛、脲醛和聚氯乙烯三种。合成橡胶已经建厂的有丁苯和氯丁两种,生产还不稳定。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改变这方面的落后状况。
建立基本有机合成原料工业,是发展合成材料的先决条件。其中,关键在于取得乙炔、乙烯、丙烯、丁二烯和笨等几种碳氢化合物。在原料的选择上,石油、天然气有很大优越性,应该优先利用,重点应放在石油化学工业上。我国煤炭化工利用技术已有一定基础,今后用煤炭作为有机合成原料,仍将占很重要的地位。
乙烯、丙烯、丁二烯主要依靠石油制取。必须根据我国石油资源特点和石油炼制工业的发展水平,确定我国石油化学的原料路线。应该掌握石油气和轻油裂解制烯烃的技术。原油、重油或软腊的裂解技术复杂,但是原料来源比较充裕,要积极进行研究。除了石油以外,回收焦炉气中的乙烯,也值得注意。
电石和天然气都是乙炔的原料。要着重研究改进电石炉,同时也要抓紧天然气部分氧化法制乙炔的中间试验。
高温炼焦,是制取苯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主要途径。应该研究焦炉加油技术,以利用炼焦炉的高温,使重油裂解,增加焦炉气中苯和乙烯的含量。利用石油轻馏分,经过铂重整提取苯和其他芳香族化合物的技术,应及早掌握。焦油高温高速裂解和煤轻度加氢、氧化,是制取苯类化工原料的重要方向,必须安排力量进行探索。
我国合成氨的原料,目前绝大部分靠焦炭和无烟块煤。来源有限,技术经济指标也差。为了大规模发展化肥工业,必须开辟增产廉价氢的途径,扩大合成氨的新的原料来源。应该抓紧小粒度煤和焦炭的气化试验。用重油、原油和天然气制合成氨,可以使流程和设备大为简化,可以减少运输量,便于提高自动化程度,从而节省基建投资,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是今后发展方向。研究试验工作,主要应当放在石油和天然气方面。其次,是安排粉煤和褐煤加压气化的研究试验。至于利用钢铁厂的焦炉气制合成氨,建立钢铁化肥联合企业问题,应该根据钢铁厂的燃料平衡情况,安排几个不同类型的样板厂,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加以发展。
我国目前的合金钢品种不多,质量不高。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系统尚不健全。特殊规格钢材,基本上也还是空白。
为了进一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需要,首先是化学工业、拖拉机、汽车工业和国防工业对钢材的需要,必须继续发展和健全适合我国资源条件的合金钢系统,提高合金钢在整个钢产量中的比重。要着重发展含钨、钼、硼和含稀土的合金钢新钢种;发展耐高温钢、耐腐蚀钢、低合金高强度钢、焊条钢等急需和大量使用的新钢种。同时,要健全钢材系列,特别是特宽和特厚钢板、特细钢丝、特薄钢带,达到品种基本齐全;提高板、管、优质钢材和经济钢材的比重;解决冷轧薄板、镀层板、不锈钢板、电焊管和农业机械用异型钢材的设计和生产技术问题。
氧气转炉炼钢,是近代钢铁工业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由于它在经济上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已经取代平炉,成为新增炼钢能力和钢铁企业设备更新的主要方向。我们应该急起直追,抓紧完成氧气转炉炼钢的工业性试验,切实掌握技术。研究在现有高炉和平炉上采用氧气和高热值燃料(重油、天然气)的强化冶炼技术。加速进行高压、高温、高湿度“三高”炼铁的研究试验工作。
真空处理、真空冶炼和电渣熔炼技术,对提高钢的质量,作用十分显著,应迅速研究掌握,并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应该继续研究粉末冶金、连续铸锭、行星式轧机轧钢等技术,并探索矿石直接炼钢和液态轧制技术,为进一步提高钢铁生产的技术水平准备条件。
有色、稀有金属,对保证国防尖端技术和发展新兴工业特别重要。我国这方面资源极为富有,但目前生产技术水平很低。它还是一个突出的薄弱部门。为了高速度发展有色、稀有金属工业,必须针对矿藏的特点,着重研究解决难选氧化矿、低品位矿和多金属共生矿的开发和综合利用,研究铜、铝、镍、钴、钽、铌、铍、锂、铂族金属以及稀土元素的选矿和冶炼技术。必须提高金属的实收率和综合回收率。必须掌握高纯度金属的制备技术,进一步开展新型金属材料的研究试制。
应该重点掌握强化冶炼和简化冶炼的新技术,如流态化技术、高压浸出、富氧熔炼、真空与电热冶金、有机溶剂萃取、超声波技术与管道反应等。加紧研究试制稀有金属工业化生产的专门设备。
目前,木材生产过程中,还有相当原木产量百分之三十的采伐剩余物和占原木产量百分之五十的加工剩余物。这些材料要充分利用。必须迅速改进纤维板、刨花板和厚纸板的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并研究试制移动式的枝桠材切片和打包设备。
搞好木材干燥和防腐处理,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几倍到十几倍。因此,要研究木材快速干燥技术和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