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荐书丨《科学文化经典译丛
栏目:历史科研结果 发布时间:2024-08-31

  这一主题,放眼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科学技术与国家及社会需求的互动细节,聚焦科技强国建成的基本规律!

  本套丛书约二十余种,是以美国、德国、西班牙、俄罗斯、法国、英国等全球主要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之路为核心的引进版科学文化丛书,这套书从国家发展与科技发展关系的视角,展示科学技术与国家制度、社会传统、文化习惯等的相互作用,揭示各国科学技术的成败得失及经验教训,探索科学技术创新背后的奥秘,寻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关键力量,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科学文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迈克尔·戈尔金(Michael D. Gordin),1974年11月出生于美国,1996年获哈佛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起就读于哈佛大学科学史系,200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自2003年起至今,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系,为现代史与当代史教授。戈尔金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他在早期的研究主要涉及:18世纪早期的俄国科学史、门捷列夫及元素周期表的历史进程、俄罗斯文学与科学的关系、核武器及冷战早期的历史等。后来戈尔金教授开始在全球科学语言史研究和爱因斯坦研究方面做出探索。本书即是戈尔金教授在科学语言史方面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你一定想过,为什么一定要用英文发表科学论文?一个更为普遍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一定要学英语?英语从何时开始在科学领域,甚至在所有领域都占据了今天这样绝对主导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吗?拉丁语、法语、德语、俄语,以及在今天的人们心中地位不那么突出的小语种在科学语言的历史中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未来的科学将以何种语言书写?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戈尔金教授的这本《科学巴别塔》中找到答案。

  约阿希姆•拉特考是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德国西北部)科学史和哲学系的新史学教授,研究领域有技术史、环境史、精神史、历史教学法等。其他著作有:《德国工业和政治:从俾斯麦到当代》《德国汽车工业的崛起和危机:1945—1975》《木材:技术史中的天然物质》《韦伯传》等。

  代达罗斯为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制作了一大一小两对翅膀后对儿子说:“一定要在中间飞行,如果飞得太低,翅膀就会被海水浸湿而变沉,你就会被拖入海浪深处;但如果你在天上飞得太高,你的羽毛离太阳太近,你就会化为灰烬。”这是源自古希腊的智慧,也是对中庸之道的阐释。虽然代达罗斯在艺术和文学史上不如伊卡洛斯有名,但是他的智慧为我们处理现代技术提供了神话样本。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基本的问题其实都是古老的问题,它为成功创新带来的是谨慎和经验。只有小心翼翼地走中庸之道的人,才能保持领先,继续前进并存活下去。

  卡罗尔·普塞尔(Carroll Pursell ),1932年 9 月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1956 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学士学位,1958 年获特拉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曾任凯斯理工学院历史学助理教授、加利福尼亚州大学名誉历史教授等,也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的研究员,以及国际技术史委员会和美国技术史学会的前任主席。

  “技术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有想法的人们设计了机器及操作过程,建立了制度,承担了技术变革所需的成本并最终享受到其带来的益处。”所以归根结底,技术其实最关心的是人类的生产活动,而并非是技术的革新与进步,技术史也同样是人类生活史。科学无国界,来自不同国度的科学家们的共通语言就是科学技术,科技合作应成为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渠道,相互促进,彼此受益。希望本书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看待技术、看待技术所打造的人类生活史。

  格尔森·S.谢尔,1969 年在耶鲁大学获得俄罗斯研究学士学位,1975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2008年6月,获得莫斯科工程物理研究所(现在为国立核能研究大学一莫斯科工程物理研究学院)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该学院是俄罗斯培养核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一所大学。正是该学位促使他从事了美国和俄罗斯科技合作项目的工作。他一生致力于在科学合作、国际事务和全球安全的交叉领域工作。还曾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工作了20年。

  《美苏科技交流史》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时间为主线,讲述了美苏从深度冷战到科技交流项目的兴起,经历了大规模合作协议签订的繁荣时期,之后两国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制裁与改革;苏联解体后,两国继续合作一直至2015年的历程和故事。第二部分描述了主要见证者的回忆。作者采访了62位参与项目的科学家、项目组织者和政府官员,是他们对双边合作的深切感悟和真实感受、他们的叙述为美苏科技交流合作增加了民间色彩,充满了科学性,也富有戏剧性。第三部分是作者的总结。作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60年来美苏科学合作的成果,并以此为基础,为现在和以后的其他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提供经验和教训。

  卢西奥·鲁索(Lucio Russo)194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现执教于罗马第二大学他曾在多个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并任教于多所高校。出版有多部著作:《被遗忘的革命:希腊科学思想和现代科学》《潮起潮落:科学理论的起源探究》《被遗忘的美洲:文明间的关系和托勒密的失误》《恒星、原子和帆船:科学历史进程》等。

  伊曼纽拉,萨尔西奇亚·桑托尼(Emanuela Salciccia Santoni)1961年生于意大利的里雅斯特,现于罗马托尔夸托塔索文科中学教授数学和物理,同罗马第二大学也有密切合作。桑托尼主要从事科学史研究及教学,并出版了《定理背后》等著作。

  意大利是近代科学的发源地,伽利略带来了意大利科学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但很快意大利科学的耀眼光芒就消退了,政治分裂、教皇干预以及经济衰退都是意大利科学发展的不利因素。只有到了20世纪初,恩里科•费米才再次让意大利科学发出灿烂的光芒。可以说,在科学漫长的探索阶段,意大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理解意大利科学史对认识西方科学的形成过程也具有重大意义。

  菲利普·瓦洛德,历史学家、散文家。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历史系,获得法律博士学位。他创办《历史时事》杂志,撰写历史研究著作60余部,其中最著名的有《法国历史上的国王与王后》《法兰西共和国的20位总统》《世界五大强国历史:俄罗斯、中国、美国、英国、法国》《戴高乐,历史中的一位人物》。

  5个世纪以来,法国发明家总是处于技术与知识发展的风口浪尖。早在17世纪,布莱士·帕斯卡就已经发明了计算器并验证了真空的存在。而第一次输血尝试居然是让-巴蒂斯特·德尼斯在1667年就已经进行。同一时期,唐·佩里侬还发明了香槟!启蒙时代,法国因为出了拉瓦锡、蒙戈尔费埃兄弟、德尼斯·帕潘等发明家而令人敬畏。19世纪更是标志着知识的狂飙突进,出现了尚博里翁、安培、路易·巴斯德……20世纪则是居里家族、德布罗意、皮埃尔·勒平、蒙塔尼、莫雷诺带来的科学革命的冲击……此外,也不应忘记大宗商品的发明者拉科斯特,以及圆珠笔之父比奇。正是法国的发明家助推法国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些法国的天才们是结合科学上的严谨与文学上的感性,在各自领域中迈出了关键性的领先步伐。

  何塞·曼努埃尔·桑切斯·罗恩(JoséManuelSánchez Ron),西班牙皇家语言学院院士。毕业于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并获物理专业学士学位,之后在伦敦大学获博士学位。2019年起任马德里自治大学科学史名誉教授,撰写了多部关于国际科学史和西班牙科学史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品。2015年,他凭借《革命后的世界:20世纪后半叶的物理》获得西班牙国家文学奖。

  如今的西班牙以2.5%的科学发表总量成为世界第九大科学强国,科学产出的世界排名超过了俄罗斯,科学质量超过了瑞士和澳大利亚。而《西班牙科学史:失落的帝国》一书介绍了西班牙科学自7世纪到1986年的漫长的科学史,通过讲故事、注重细节来充分刻画了西班牙科学家的人物特色。

  季莫费•尤里耶维奇•斯科连科,当代科普作家、高级记者。1983年出生于明斯克,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2009年起定居莫斯科,从事科技记者工作。曾撰写出版多部科幻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公开发表400余篇科普文章。曾获多项文学、新闻领域奖项,代表性奖项有“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奖”(2015年)。凭借《俄罗斯帝国发明史:从彼得一世到尼古拉二世》一书,曾入围俄罗斯“启蒙者奖”(2017年)决赛。

  提到“发明”,您会联想到什么?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亦或是美国的托马斯•爱迪生,那么您对苏联的发明有多少了解?苏联发明人的处境如何,其贡献又是如何被铭记的?是否所有的发明都以技术物的形式呈现呢?本书从工业、交通、科学、航天、民生等方面,以一段段独立的故事,带您了解苏联的伟大发明与发明家,感叹其创意之精妙,体味其历程之艰辛。

  科林·伯吉斯(Colin Burgess),著名的太空历史领域作家。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身于写作事业,他的第一本书《科尔迪兹的挖掘者》于1985年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同时出版。之后他将创作精力转向他的主要兴趣:人类的太空探索。科林·伯吉斯目前已是太空历史领域认可度非常高的作家之一,撰写或合著的书有《NASA科学家和宇航员》《太空中的动物》《第一个苏联宇航员团队》《选择“水星7号”》《月球绑定》等40多种太空探索主题书籍。

  从苏联第一只小狗“莱卡”环地球轨道飞行,到尤里·加加林成功在外太空遨游,人类开启了最伟大的冒险之旅:太空探索。从苏联、美国的你追我赶的太空竞赛,到国际空间站,再到中国的“神舟”号系列飞船、“天宫”空间站,再到“祝融”号火星探测器,本书都为你娓娓道来。

  马克·罗滕伯格(Marc Rothenberg ),天文学家兼历史学家,1949年生于费城,1970年本科毕业于维拉诺瓦大学,专业为历史和天文学。1974年在布林茅尔学院获得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博士。此后31年,他在史密森学会从事约瑟夫·亨利档案项目,期间有21年担任主编和主管。自1992年起担任加兰科学史百科全书的总主编。2006年成为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机构历史学家。他出版过关于19和20世纪早期天文学的著作。

  本书综合卷从历史、体制、组织和机构等角度描绘出美国科学的框架和全景;学科卷则从不同学科领域反应美国科学的不同侧面。这样两卷册的划分也方便读者梳理和理解美国科学史的脉络和全貌。

  卡尔洛斯·菲奥利艾斯(Carlos Fiolhais ),1956年生于里斯本,法兰克福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科英布拉大学物理教授。曾任科英布拉大学总图书馆(含若昂尼娜图书馆)馆长7年,曾获得罗穆洛·德·卡瓦略奖、SIC金球奖和恩里克王子勋章等多项荣誉。

  科学在葡萄牙亘古有之。只不过在这个欧洲大陆最西端的国度,几乎没有自己创造的科学。葡萄牙科学始于中世纪,经历了两次辉煌,而辉煌之外就是无尽的黑暗和没落。本书介绍了葡萄牙科学的起落兴衰,以科学发展为主线,叙述了葡萄牙科学的螺旋式递进,同时介绍了同时期的葡萄牙科学人和在葡萄牙的别国科学家的生活和成就。用无奈而悲凉的笔触刻画了葡萄牙科学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磨难和成就。语言充满了对科学的情怀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又略带一丝悲凉。值得阅读。

  宋成守,釜山大学教授,韩国创新学会副会长,韩国科学史学会副会长。毕业于韩国首尔大学,获得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博士学位。曾任韩国产业技术评价管理院(ITEP)研究员、韩国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STEPI)副研究员。有《科学技术的社会性构建》《韩国企业的技术创新》《工程伦理的争论焦点》等著作。

  这本书把焦点放在了韩国技术发展的整体和个别固有的特性上。以经济发展为背景,主要讨论技术史,尽可能广泛地反映产业和时期,并用历史叙事的方式,收集和运用多种资料,构成各产业技术发展的故事。

  加里 ·克罗斯(Gary Cross),1946年生,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现代史名誉教授。1977 年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文学博士学位;著有《小玩意:玩具与美国人童年世界的变迁》《消费的世纪:消费主义在现代美国缘何获胜》等历史著作。

  瑞克·绍斯塔克(Rick Szostak)1959 年生,是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经济学教授。1985 年获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著有《如何进行跨学科研究》《技术创新与美国“ 大萧条 ”》等著作,还在世界史、经济史、跨学科研究和知识组织等多个领域发表论文。他的《读懂世界史》一书被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评为“杰出人文社科书籍。

  从隶属于多个国家的殖民地到成为现代化的移民国家,从家庭手工作坊发展成大规模生产,从西进运动的大篷马车到汽车的生产过剩,从仅有三家广播电台到硅谷的崛起和多元化的信息渠道,《美国技术与社会》旨在描述四个世纪的主要技术变革及其对美国生活的塑造和影响。作者加里·克罗斯和瑞克·绍斯塔了技术变革的因果关系及其在不断推动改进和现代化中的作用,力求涵盖农业与工业,交通与建筑,家庭与办公,以及技术引发美国社会发展的新态势。美国不同时期的技术与生活跃然纸上。

  爱德华•琼斯-伊姆霍特普(Jones Imhotep),多伦多大学科学技术史与哲学研究所副教授,《技术故事》杂志特约编辑。2001年获美国哈佛大学科技史专业博士学位,研究重点方向为机器与人类社会。2017年,他凭借《延展性与机器:格伦•古尔德与技术自我》一书获阿伯特•佩森•厄舍奖。

  蒂娜•阿德考克(Tina Adcock),生于加拿大埃德蒙顿,西门菲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2010年获剑桥大学极地研究方向博士学位,曾在美国缅因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校教授加拿大文化和环境史。她在美国、加拿大、瑞典和挪威的学术期刊上都发表过作品。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学者们都认为科学和技术是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引擎。在他们看来,世界历史进程由科学革命推动,系统性的科学知识和划时代的发明创造为这个世界提供了发展的原动力。如今,我们已不再随意使用这种笼统概括的说法,科学革命也不再单一化地代表历史的突变。借用伏尔泰谈及神圣罗马帝国的妙语,它“既不单一,也不科学,更非革命”。当时的世界既有工业革命式的生产力转变,也有适应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当然,这种观念的改变并不是要褪去那个时代的光环,而是始终在尝试中发现并保留知识与创新的魅力。

  斯塔西斯·阿拉波斯塔西斯(Stathis Arapostathis),1972年生于希腊拉里萨,塞萨洛尼基大学物理学士,雅典大学哲学与科学史系硕士。2006年获牛津大学近代史学院技术史博士学位,论文题为《英国电灯和电力工业的咨询工程师,1880-1914》。自2006年以来,他在雅典、利兹、爱丁堡和卡迪夫的大学参与了多个国家和国际研究项目,涉及科技知识产权史、工程师和工程史以及能源技术的历史和政策。2012年至今在雅典大学讲授科学技术史课程。

  亚里士多德·廷帕斯(Aristotle Tympas),雅典大学科学学院历史和科学哲学系教授。1989年获亚里士多德塞萨洛尼基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佐治亚理工学院科技与科学政策硕士学位,2001年获佐治亚理工学院历史、技术与社会博士学位。除了在他的大学教授课程外,他还在希腊和国外的其他几所大学帮助引进和教授数字、环境和医学人文学科的课程。目前担任“欧洲社会、科学与技术国际硕士项目”(ESST)副主席,“科学、技术、社会-科学与技术研究”跨部门研究生项目主任。

  《希腊技术史》是一部深入探讨现代希腊建设过程中技术史和工业史的重要著作。本书展现了希腊造船、机车、航空等领域的发展细节,不但是了解希腊技术的窗口,也是技术引进与本国传统结合的经验写照。它提供了关于希腊工程文化、制度改革和基础设施的深入见解,也为我们理解技术如何塑造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视角。本书填补了目前希腊技术史领域的出版空白,为研究希腊的科技史和现代性提供了新的工具和资源。

  中冈哲郎,1928年生于京都,技术史学者,大阪市立大学名誉教授。李约瑟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机械工程”卷的日语译者。1953年毕业于京都大学理学部宇宙物理学专业。著有《工厂的哲学:组织与人》《汽车在行驶:技术和日本人》等10余部著作,参与编著《日本产业技术史》等书,参与多部技术史书籍的翻译工作。

  本书聚焦日本幕末时期至明治初期的近代技术体系是如何形成的,本书起点定在日本的近代工业化在面临问题与决定性策略的起步阶段,经历了从零到一的发展,而将大致的结点定在日本自诩技术上已经达到西欧国家成熟水平,实则存在严重弊端之时,其发动战争侵略与技术体系“强行发展”并行,导致了必然的失败,而技术也被打回到20世纪20年代水平。本书通过反思日本近代技术之路的成功与失败,深化了对支撑日本技术发展的内核之探索。

  季莫费·尤里耶维奇·斯科连科(Тим Юрьевич Скоренко),当代科普作家、高级记者。1983年出生于明斯克,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2009年起定居莫斯科,从事科技记者工作。曾撰写出版多部科幻现实主义题材小说,公开发表400余篇科普文章。曾获多项文学、新闻领域奖项,代表性奖项有“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奖”(2015年)。著有《苏联发明史:从1917年到1991年》和《俄罗斯帝国发明史:从彼得一世到尼古拉二世》,后者曾入围俄罗斯“启蒙者奖”(2017年)决赛。

  俄罗斯帝国的发明体系有其独特的传统和社会条件,发明思想也是自成脉络,别具一格,这些让俄罗斯帝国的发明家给世界带来了许多奇妙的东西:从破冰船到木偶动画,从色谱分离法到降落伞,等等。但是严酷的气候环境,动荡的国内外政局,以及复杂的民族气质,虽然并没有阻止俄罗斯帝国在历史的某些节点走向技术进步的巅峰,却让许多发明家命运多舛,功亏一篑。通过本书我们可以认识到,成功的发明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作,稳定的经济发展,健全的专利法规,高效的行政管理,崇尚创新的文化风气,才能让发明家如鱼得水,国家和社会充满活力。

  金延姬(김연희),首尔大学基础科学研究院研究教授,韩国科学史学会长。梨花女子大学本科,首尔大学科学史及科学哲学方向硕士和博士。博士学位论文题为《高宗时期近代通信网的构建》。发表过《高宗时期西方技术的引进——以铁路和电信领域为中心》《大韩帝国时期的电气事业(1897—1905)》《电气引进对传统文明的颠覆和对新文明的学习(1880—1905)》等多篇学术论文。著有《连接前身的大韩帝国,成功与挫折的历史》等图书。

  本书对韩国自开港至日韩合并期间的近代化科学体系变化,通过韩国在科学技术的引进政策、军事、农业、交通、通信、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反映了朝鲜王朝末期至大韩帝国,科学体系变化对韩国社会生活改变的方方面面。

  本·马斯登,英国阿伯丁大学科学史系主任,研究方向技术史、科学史。肯特大学科学史博士,并在利兹大学获得英国科学院奖学金。在担任现职之前,他曾获得英国科学院/皇家学会科学史研究奖学金。他为学术期刊撰写了大量文章,并出版了《瓦特的完美引擎:蒸汽和发明时代》(Icon Books, 2002)。待出版著作《苏格兰学术工程师W.J.M.兰金传记》。

  克罗斯比·史密斯,英国肯特大学科学历史和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他是《能源与帝国:开尔文勋爵传记研究》(剑桥大学出版社,1989年)的合著者,《能源科学》(阿斯隆出版社和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的作者。这两本书分别在1990年和2000年获得了著名的科学史协会辉瑞奖。1999年至2004年,他担任《英国科学史杂志》的编委。

  在这部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的作品中,本·马斯登和克罗斯比·史密斯向我们展示轮船、铁路和电报如何造就了英国及其成长的帝国,并且讲述这些和其他技术是如何在其时代的工业和帝国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大卫·普雷特尔(David Pretel),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技术史和经济史博士、教授,重点研究拉美地区和大西洋贸易。著有《19世纪西班牙专利的制度化》《技术与全球化:世界史中的专家网络》,参与编撰《牛津商品史手册》和《剑桥技术史》。

  赫尔格·文特(Helge Wendt),德国曼海姆大学早期近代史和全球史方向博士,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柏林)的研究员。著有《从伊比利亚半岛的殖民活动到知识的全球化》《煤炭时代: 1500—1900年的全球与知识史》《欧洲“混血”的历史》,参与编撰《古巴物理学史》。

  受社会传统及地理条件的影响,西方技术在进入拉美地区时,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转变,形成了拉美独有的技术文化,并完成了技术转移中的创新。这种创新伴随着经济转型和快速现代化,满足了社会重构的需求和经济活动的需求。目前看来,在技术转移中形成的技术文化,是对原有文化的发展与融合,而不是单纯伤害或完全替代。银河集团网址登录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