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官方官网在领导党和人民从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总是以清醒冷静的目光,回顾着我们这个伟大民族所走过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及时总结着历史经验教训。他的许多深刻思想,常常是在回顾历史之后提出的。可以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许多重要论点,就是在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又在16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得以证实、丰富和发展的。
一、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清理历史的同时,完成对历史观的拨乱反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上,丰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实际相结合,得出符合事实的创造性结论,并不是一种轻而易举的事。“文革”时期,“”大搞影射史学,随意涂抹历史,历史研究受到巨大摧残。粉碎“”后,经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对“两个凡是”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尊严得以恢复。高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旗帜,正确评价了党史领域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在评价的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立场。他首先肯定的伟大功绩,同时又指出晚年,特别是在“文革”中犯有严重错误。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清理,其意义不仅在于彻底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更在于他把实事求是作为研究历史的一个根本指导原则,这是在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坚持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大大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看,在一系列思想观点上实现了新突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关于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不应该缩小,也不应该夸大等等。在丰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针对具体的历史研究,还反复强调这样一些重要的思想原则:研究历史是为了向前看;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党在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
二、着重从宏观上研究历史,善于透过历史的表象,抓住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其考察分析历史的观点方法,具有鲜明的特色。
阅历丰富,他对党的历史非常熟悉。但他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宏观上把握。由于他首先是伟大的政治家,这就决定了他观察历史立足点之高、眼界之深远、胸襟之宽阔,远非一般史家所能比较。
(一)善于把握历史大的脉胳线索,有极强的历史概括力。往往寥寥数语,就将党的历史、党的成就与失误阐述得清晰明了。他在党的十二大致开幕词,通篇高瞻远瞩,讲清七大、八大、十二大几个历史关节点,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线索概括而清晰。至于他提出“三代集体”的概念,更是提纲挈领,发前人未有之论,因为这个概念宏观而科学,所以很快得到全党接受。
(二)大处着眼,不拘泥于历史细节。党史研究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起草过程中,曾指出:“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研究党史,如果不把注意力放在总结经验教训上,而是纠缠于不必要的细节,势必走上歧途,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三)善于把握历史发展的本质规律。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为我们揭示了许多深刻的规律。他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针对过去走过的弯路,他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针对“左”的危害,他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他总结80年代经济加速发展的历史,指出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可以看出,非常善于从分析历史中得出本质性结论和规律性的东西。
(四)把中国历史同世界历史联系起来,包括把中国党的历史同国际共运史联系起来考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对世界形势的分析是否正确,直接影响着党的现行方针政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永远不称霸、不当头,关键要冷静观察,沉着应付,办好自己的事,这既是现实的政治考虑,也是对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
(五)研究历史不脱离现实,考察现实不割断历史,历史、现实、未来高度的统一。当年在评价历史地位时,就说过,这不只是历史问题,尤其是现实问题。而对于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又总是联系历史,客观地去分析和研究。在那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现实的方针政策,设计未来的宏图美景,常常是统一的、不可分开的。
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该如何认识中国和中国人民今天所处的历史时代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从反思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入手,提炼出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今中国处在怎样的历史时代?这是有责任感的中国人无法回避的问题。建国45年以来,社会主义使一个一穷二白的中国变成了繁荣富强的国家。然而,历史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80年代中期,曾说,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还不太清楚。他是在反思历史之后说这番线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开始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党的八大提出了许多正确思想,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八大路线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中国的历史进程整整“耽误了二十年”。
20世纪后期,社会主义在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包括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是历尽坎坷,最终遭到失败。西方某些国家还企图在“人权”的幌子下颠覆社会主义中国,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个严峻的时代。中华民族要腾飞,社会主义要振兴,中国人和中国人民肩负着双重的历史使命。
处于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代表全党全国人民作出了坚定的回答。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时代主题。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的时代主题是反帝反封建,那么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问题作了全面科学的阐述,其每一个论点既拥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充分体现出当今中国的时代要求和精神风貌。
四、改革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是改革事业的开创者,而且是改革历史的热情讴歌者和科学总结者。
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一场改革大潮席卷神州大地,古老的中国焕发了青春。16年来,中国社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关系到思想领域,各方面无不发生了巨大全面深刻的变迁。如今,改革仍在继续,昨日的辉煌作为历史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回顾历史,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
“我们真正干起来是一九八〇年。一九八一、一九八二、一九八三这三年,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一九八四年重点转入城市改革。经济发展比较快的是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这五年,首先是农村改革带来许多新的变化,农作物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这一段文字高屋建瓴、扼要精炼。恩格斯在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第三版序言中曾就马克思对法国历史的描述做过这样的评价:“这幅图画描绘得如此精妙,……他对当前的活的历史的这种卓越的理解,他在事变刚刚发生时就对事变有这种透彻的洞察,的确是无与伦比”。这个评价同样可以用于对我国80年代改革进程的描述。
对于改革的历史,既有满怀激情的回顾展望,更有理论层次上的深刻总结。16年来,中国人民在改革政策的指引下,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正大踏步地迈向小康。中国的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面对急剧变幻的国际风云,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总结历史,深刻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在改革过程中,既要审慎从事,又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股气、一股劲,就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
五、——一位在旗帜下奋斗70多年的老战士,把自己置于历史长河中冷静考察,科学阐明了领袖与历史、领袖与群众的关系。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国家的独立、统一、建设、改革事业和伟大的事业,他的丰功伟绩已得到举世公认。然而在对自己进行评价的时候,则表现出一个革命家的客观无私和一个老战士的伟大谦虚。
领袖与历史、领袖与群众关系的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重大问题。在当年评价的历史地位时,曾就这些问题做出过科学阐述。在那以后,他结合回顾自己的历史,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过这类问题,进一步提出新的思想观点。
(一)通过自己的经历说明领袖人物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起来的。1984年3月25日,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我一九二七年从苏联回国,年底就当中央秘书长,二十三岁,谈不上能力,谈不上知识,但也可以干下去。二十五岁领导了广西百色起义,建立了红七军。”在这里,说出了一个平凡而深刻的道理:人的成长过程总是一步步由低到高的,任何人不可能天生具有领袖的才能。知识从无到有,能力由弱到强,一切来自于实践中的锻炼。
(二)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上的功过是非。多次拒绝外国人要他写自传,他认为如果写自传,应该写自己办的好事,也应该写自己办的不好的事,甚至错事。“如果自传只讲功不讲过,本身首变成了歌功颂德,吹嘘自己,那有什么必要?”他从不讳言自己的错误,在“”问题上,就不止一次承认自己当时头脑也发熟,错误也有份。
(三)不要突出个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他所做的事情,无非反映了党和人民的愿望,“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对于自己在历史上的地位,他表示“不要过分夸张,不要分量太重”。他多次表达了这样一个科学观点:如果一个党、一个国家把希望寄托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并不很健康。
是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反思自己历史的。他曾说过:“评价人物和历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学的观点,防止片面性和感情用事。”他对待的评价是如此,对待自己的评价也是如此,体现了严肃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高尚的革命情操。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总结历史,大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不仅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更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了科学指南。
注:授权发布,本文已择优收录至“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重庆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视界、北京时间、澎湃政务、凤凰新闻客户端“长安街读书会”专栏同步),转载须统一注明“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出处和作者。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自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读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自2015年长安街读书会微信公众号发布至今,始终坚持“传承红色基因,用读书讲政治”的宗旨,关注粉丝涵盖了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特区。累计阅读量达到了近亿次,其中通过朋友圈转发量千余万次,参与互动人数近千万人,平台产品质量高,针对性强,受关注度较好。并在中央相关宣传网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相继同步入驻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北京日报、新华网、央视频、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时间、澎湃政务等新闻客户端,形成了系列的长安街读书会理论学习平台,累计影响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大中院校等受众数亿人次。
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现正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各省市县(区)等所在的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单位部门联合开展相关党建阅读学习活动。近日,经相关部门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机关、中央组织部、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证监会、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共青团中央等定点帮扶地的有关单位加入“长安街读书会”党建阅读合作机制,并联合承办“长安街读书会”系列读书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