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观察丨一门历史课的“薪火效应”
栏目:历史科研结果 发布时间:2024-05-24

  “我们的炮兵在战斗里成长……”前不久,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军士广场上,一场由学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史情景剧《争当延安传人》拉开序幕。

  舞台上,学员扮演的延安炮校时期的师生英姿勃发。一幕幕感人画面展现出先辈的光辉形象,一声声铿锵口号激动人心……壮阔的舞美效果和演员们倾情投入的表演,感动着每一位观看的学员。

  演出结尾,学员徐鑫演唱的延安炮校校歌《炮兵进行曲》,以浑厚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绎,引得全场阵阵掌声。

  今年初,该校《延安炮兵学校光荣历史》课程团队准备这次情景剧,走进学员队海选情景剧演员时,具有声乐特长的徐鑫站在队伍最后,认真听着教员的介绍。

  “咱们学员来自不同单位,其中不乏响当当的英雄部队。但要说起炮兵、防空兵和坦克部队,甚至是第一所工兵学校,往前追溯,都传承于同一所军校——延安炮兵学校……”

  教员王昊讲完延安炮校辗转办学、播下火种的传奇故事,接着说道:“就拿大家熟悉的‘功臣号’坦克来说,它是延安炮校师生挺进东北后找到的。经过多次调整改编,这辆坦克曾服役的部队,如今也是‘红一师’的传人。”

  “我们根据部队军士学员来源广泛、优良传统丰厚的特点,抓住延安炮校这一‘原始种子’的基因联系,把校史作为开展思政课教学的鲜活教材,通过沉浸式课堂,让学员思想打下延安炮校的红色烙印。”学校领导介绍。

  在“给英雄的一封信”主题实践教学环节,学员通过文字与历史人物对话;红色文化园林里,在赵章成曾使用过的迫击炮为模型的雕塑旁,由学员助教组织的小班研讨气氛活跃;抗美援朝老兵走进思政课堂讲述战斗故事,面对面传递精神财富。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前不久,在某训练场,徐鑫代表联教联训学员,与某炮兵旅官兵同台竞技。比武后,他介绍起延安炮兵学校历史,红色基因的种子已悄悄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朱瑞老校长!作为延安炮校传人,我们要像您一样把青春热血挥洒在炮兵事业上!”

  每年毕业季,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的毕业学员都会来到校史馆,集体面向朱瑞雕像作毕业报告,汇报在校期间的成长感悟。

  每逢新生入学,开学第一课就是讲校史。教员为全体新生讲述学校光辉历程,就此开启《延安炮兵学校光荣历史》课程学习。

  “1945年8月1日,对于延安炮兵学校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不仅是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建军18周年纪念日,也是延安炮校举行隆重开学典礼的日子。”

  时光流转,新老交替。一茬茬学员在这门特色思政课上读懂初心,厚植根脉,续写荣光。

  刚入学的定向培养军士学员整齐列队,穿过一比一还原的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大门,围坐在广场中央一块青灰色石雕周围,目光锁定在教授刘威身上。

  “1944年12月,我校前身延安炮兵学校分别从陕甘宁边区、抗大总校、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等单位招考学员,迅速掀起报名热潮,第一期就招生近1000人。”

  刘教授以雕塑上《我们从延安走来》大型叙事诗为切入点,结合新学员入学思想特点,上了一堂有针对性、有感染力的校史思政课。

  “多年来,学校依托校史馆和‘六场七园’红色文化园林开展了许多教育活动,却都各自为战,没能形成合力……”

  党委会议室里,在关于深化党史军史学习教育座谈会上,教员和学员代表一连抛出好几个问题,引得党委一班人陷入沉思。

  “史实讲述浅表化、红色资源欠统筹的现象确实有,教育不系统、不深入、不科学的问题日渐突出。建议新建一门课程,专门讲校史,系统增强学员对学校、炮兵防空兵兵种的历史认同、情感认同和岗位认同。”刘威的发言,得到大家认可。

  经过一段时间反复研讨,《延安炮兵学校光荣历史》特色课程被列入学校教学重点建设项目。课程筹建工作落在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肩上。

  “怎样才能讲好这门课?光靠史籍和材料是不行的。”该教学团队教授杨静刚接到任务时,提议大家一定要到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去看一看。

  “看,黄土高坡!”一名旅客的话突然打断了杨静的思绪。从舷窗向外望去,映入眼帘的是千沟万壑,这给她的心灵带来极大震撼。

  “巍巍宝塔山,绵绵延河水,我终于来到了延安。”还未踏上这片土地,印象中革命圣地的厚重历史就涌入杨静的脑海。

  当杨静走进位于南泥湾桃宝峪村的延安炮兵学校旧址大门时,巨大的“反差感”扑面而来。

  黄土岩,绝壁下。阳光透过高高的柏树,影子打在一排不起眼的窑洞上,那里是延安炮兵学校的学生宿舍。不大的操场四周矗立着几门老式火炮,只有红砖垒砌的二层小礼堂还显醒目。

  “面积不足400亩,依山而建的一小方水土,竟走出了被誉为‘战争之神’的炮兵部队,涌现出郭化若、朱瑞、匡裕民等炮兵英才。”站在朱德同志宣布延安炮校成立时的土台子上,杨静满怀感慨。

  回顾历史,理性认识在感性认同面前得到升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斑驳的墙面上依稀可见“艰苦朴素”四个大字,当时校长的办公室只能放下一桌一椅,木材做的火炮模型、旧注射器制成的测斜仪、桦树皮做成的方向盘……延安炮校前辈创业艰辛的程度,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触及灵魂。

  一周的研学结束后,杨静带着满满的收获返回学校,投入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中。同时,她还担任主讲,录制了《我们从延安炮校走来》授课视频,把延安见闻通过影视资料讲给全体官兵。

  同年,该校传承红色基因教育基地在南泥湾开发区挂牌。这些年来,学校分批组织思政课教员到延安开展集体备课和现地研学活动,采取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形式,让该课程教员全员受洗礼,深情赴课堂。

  “用好思政之盐,做好课程之肴。如何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让专业知识学习发挥更大育人作用?”

  备课室内,《延安炮兵学校光荣历史》教学团队教授高新生与炮兵某教研室教员们展开激烈讨论,一些生搬硬套的“懒思政”、执意说教的“硬思政”做法被一一指出。

  两年前,学校在一次评教评学过程中发现,专业教员长期面对同一授课对象,容易形成惯性思维,“老一套”的课程思政模式,易使学员新鲜感减弱,学习成效不明显。

  “我们既要讲授专业知识,也要让学员知道为什么而学。树立教育资源共享理念,将延安炮校优良传统与军事教学融会贯通,彼此取长补短。”学校党委研究后决定,探索开展思政课与专业课合作备课新模式。

  “1950年12月,延安炮校接到了改装换装部队干部训练的任务。他们克服极寒天气,总计受训4839人,为抗美援朝培养了大批炮兵人才”“延安炮校副校长匡裕民的长子,毅然投身朝鲜战场,牺牲在了敌人的炮弹下”……一上课,学员就被炮兵某专业教员慕臣英的讲述所吸引。

  “那年冬天为什么会这么寒冷?这场寒潮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教员随后的提问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在思政教员建议下,慕臣英结合学校历史,从热映影片《长津湖》中寒潮天气发展过程对战场的影响引出《天气分析与预警保障》专业知识,课程导入的思政内容滴灌渗透、效果显著。

  “为了防止炮身跳动,他和一炮手坐在炮上,一边指挥一边双手挽住车轮。敌人的子弹打在盾板上,他全然不顾。最终,仅用两发炮弹就炸毁敌人炮楼。”教员傅凯用延安炮校第一期学员、全国战斗英雄张英旺的故事作为战场宣传鼓动的开场白,激发学员斗志。

  不多时,阵地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学员们按战斗岗位编组,完成了多次火力支援协同、快速抢控要点等课目,在近似实战的考场上经受摔打磨练,带着光荣使命奔赴战位。

  “学校依托驻训、演练、考核等时机,用单位红色基因中蕴含的胜战力量滋养学员学习成长全过程,让学员带着使命学,带着荣誉练。”该校领导说。

  近年来,《延安炮兵学校故事集》成为每位专业教员案头的必备书。“变学校为部队、拿部队当学校”“人闲炮不闲”“模范战士上炮来”等延安炮校提出的训练方针和口号,在专业课教学中得到继承和发扬。野外课堂,穿插组织战前动员、火线入党、心理防护等战时政治工作,成为该校思政课的教学特色。延安炮校的光辉自始至终伴随官兵身边。

  不久前,在新一轮评教评学中,学员们对教员授课的好评率明显攀升,精研技术、建功军营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刚拿到教学计划时,张弛惊讶不已。作为教学团队里最年轻的文职教员,“压轴出场”给她带来不小压力。

  “第五专题,是要讲清楚延安炮校红色基因和办学思想的内在联系,总结出延安炮校优良传统。以往都是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负责。这次交给我,我怕讲不好。”

  看着有些打怵的张弛,高主任说道:“这是有意安排的,希望你能在备课过程中有自己的感悟和收获,老教员们铺好的路,需要你走出新的高度。”

  张弛豁然开朗,干劲十足。一有空,她就扎在办公室里研究校史,每个人物、每个事件都烂熟银河galaxy官网于心。历史纪录片、影视剧是她休闲时光的“主角”,优秀思政课授课录像是她反复研究的“宝典”。站在前辈的肩上,张弛不敢有丝毫懈怠。

  “那是一个风云变幻年代,千名学子一路奋勇豪迈……”由张弛参与创作的歌曲《我们从延安走来》,是这门课程结尾需要教唱的曲目,也是课程学习中的一个小高潮。讲台上,她落落大方,讲解生动形象,多次在上级组织的政治理论教员授课竞赛中获奖,被学校评为优秀教员。

  张弛用贴近青年官兵的教学方式将延安炮校优良传统浸润学员心田,为课程画上圆满句号。

  陈鹏是该校2022届毕业学员,刚一毕业就回到原部队某高原演练场报到,成了一名技术骨干。

  “人要克服高原给生理机能带来的影响,武器装备也要克服‘高原病’。低温低压、大风沙尘等恶劣天气,是检验战斗力的磨刀石。”说到装备训练,陈鹏侃侃而谈。

  “‘战争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根据实际情况,从需要出发。’这是延安炮校首任校长郭化若提出的训练方针。现在说起来,仍不过时。咱们单位是‘神炮手’赵章成生前所在部队,同时,他也是延安炮兵学校的迫击炮教员。我在学校学习期间,辣椒面炮弹、间壁射击法、迫击炮平射等关于赵章成的战斗故事让我印象深刻……”考核复盘阶段,陈鹏的一番话让在场官兵深受启发。

  星空下的板房里,一场关于传承和发扬的讨论持续升温。延安炮兵学校的红色薪火,在年轻一辈心中越燃越旺。

  习主席高度重视用红色资源立德树人,反复叮嘱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和价值。“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注重依托场地资源打造红色教育阵地、根据场合创新红色教育方式、结合场景提升红色教育效果,有助于学生在感悟革命前辈的初心之恒、信仰之美、英雄之气中,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忠诚可靠接班人。

  军队院校作为军事人才培养的摇篮,肩负着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崇高使命,必须持续深入传承红色基因,解决好“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保人民军队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当我们回望故乡、叩问初心、追述生命的起点时,我们的内心往往和大海一样,在它的深处,蕴藏着许多明珠。”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只有从历史中感知红色基因,才能纯正本色、擦亮底色。为此,我们应当强化大局观,充分认清红色基因是党的性质宗旨的集中体现,是党的初心使命的精神凝练,是军队英雄气概的真实写照。弘扬好传统,把传承红色基因作为建校治校的政治工程、党委工程,继承发扬井冈山军官教导队、工农红军学校、抗日军政大学办学传统,挖潜源头活水、以史鉴今办学。站稳主阵地,直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性严峻性,勇于同一切“政治转基因”现象作斗争。

  “传统不是守住炉灰,而是热情火焰的传递。”教育的时代性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红色基因从历史中来,到未来中去。欲应天下之务,先审天下之势。如果不紧跟时代发展、赋予时代内涵,就不能让效力彰显、威力更强。应锚定目标指向,紧紧围绕“永不变色”“后继有人”,一体推进办学治校和红色基因传承,时时处处体现忠诚于党、理想信念、改革创新、战斗精神、革命纪律、军民团结的伟大力量。融入时代元素,把新时代备战打仗实践中有根有魂、有血有肉的鲜活事例纳入“红色资源库”,让官兵看到红色基因传在当下、就在身边。强化实践磨砺,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到院校建设全过程各领域,无论是为战教战、科研向战,还是科学管理、综合保障,都要注入红色基因的纯粹和质朴,带动官兵在任务中摔打。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们要求新东西——形式和内容都新。”形式是内容的外衣,创新形式的魅力就在于,它总能用颜色不一样的烟火,为天空装点斑斓。把红色资源“用起来”,先须让它的形式“活起来”。红色基因是院校教育教学的精神内核,只有紧扣思想脉搏、创新传承方式,才能让红色基因融入学员血脉。应打造红色课堂,把红色基因深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融入课程教学大纲,学好党史军史这门必修课,同步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努力打造红色精品课程。建设红色文化,有机融合红色文化、战斗文化和院校特色文化,以军史长廊、校史馆为主体布设红色环境,以文体俱乐部、“六小阵地”为载体开展红色活动,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氛围。用好红色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依托驻地资源构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定期邀请参战老兵、英模官兵走进学员课堂,引导学员积极主动投身强国强军伟大实践。

  “我们的炮兵在战斗里成长……”前不久,在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士官学校军士广场上,一场由学校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校史情景剧《争当延安传人》拉开序幕。舞台上,学员扮演的延安炮校时期的师生英姿勃发。一幕幕感人画面展现出先辈的光辉形象,一声声铿锵口号激动人心……壮阔的舞美效果和演员们倾情投入的表演,感动着每一位观看的学员。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