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官方官网民国著名学者。名焕鼎,字漱溟、肖吾。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1922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提出“三路向”说的文化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 .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正由西方文化转向中画文化。他于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到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曾主编《村治月刊》。抗日时期参加民主政团同盟。
清末维新派谭嗣同的代表作。写于1896年至1897年间。1899年初开始在日本横滨《清议报》连载。书中杂糅儒、佛、道、墨各家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宗教思想等,构成独特的哲学体系。宣称“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故自称其哲学为“仁学”。并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批判泥古不化的守旧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个人“自决之权”。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 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该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1915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重建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入川,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
1950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同盟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同日还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采取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在签约的同时,中苏双方在互换照会中声明,1945年8月14日中苏缔结的相当的条约与协定均失去效力。条约期满后,未再延长。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第一,东北“易帜”,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于1928年8月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开始。10月,中常会颁布《训政纲领》。后又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国家的“治权”。中常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总司令,谭延闾、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别任五院院长。至此,反动政权正式组成,其组织形式也更加严密。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就在全国建立了“清党委员会”,对和革命人民进行疯狂的血腥,严禁工人罢工,解散工会、农会及其他各种群众团体,取缔群众运动。
第三,打着“”的旗号颁布一些法令,进行政治欺骗活动。如制定的《工厂法》、《土地法》、《工会法》等,其虽也有一些冠冕堂皇的条文,但实际上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限制工农运动,以维护的反动统治。
第一,整顿税务关税:南京政府分别与各国谈判,收回部分海关自主权,适当提高了税率。
第二,控制金融:为进一步控制财政金融,设立并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金融垄断网。
第三,改革币制: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法币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受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白银收回国有,对防止白银外流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后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第四、四大家族的形成: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而其积累的巨额财富又成为统治基础。
第一,特务组织,核心有两支,一支简称“中统”,源于党务系统内的中央俱乐部(名CC),主要首脑为陈果夫、陈立夫;另一支简称“军统”,源于军队系统中的中华复兴社,首脑为戴笠。两支在各地建立起许多外围特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特务组织网,其势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二,保甲制度,1932年,保甲制度开始在接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建立起来,后来推行到全国各地。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当选保甲长的,多是豪绅地主及流氓地痞,他们欺压百姓,为非作歹。
第一,为了取得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制造国家独立自主的假象发起的“改定新约”运动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亲帝的实质。
第二,与亲帝相对照,南京国民政府对苏联采取报复和仇视的政策。1927年12月,借口共产国际代表纽曼参加广州起义,围攻苏联领事馆;随后,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又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中苏断交。
第三,在国统区对革命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围剿”。剥夺革命文化的出版自由,检查进步书刊,袭击捣毁进步文化机构,暗杀进步文化人士。
综上所述,南京国民政权有着对内剥夺人民、人民革命,对外亲帝反苏的阶级实质。它强化了国家机器,建立了全国系统的特务组织,统治更加严密残暴。它进一步投靠英美,特别是美国,具有更强的买办性。
(1)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1840年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的探索失败。本阶段担任近代化主要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本阶段担任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政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是,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容。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从其产生来看,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即“欧风美雨”的产物;过程来看,是由重工业到轻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受双重压制,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还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阶级力量上,主要是一些买办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在形式上是通过政权力量,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从历史条件看,先天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主要依靠“欧风美雨”的滋润;从结构看,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行业发展不平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民国著名学者。名焕鼎,字漱溟、肖吾。1917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1922年出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书中提出“三路向”说的文化观,认为,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 .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世界文化的发展态势正由西方文化转向中画文化。他于1924年辞去北京大学教职,到河南、山东等地进行“乡村建设”实验,并曾主编《村治月刊》。抗日时期参加民主政团同盟。
清末维新派谭嗣同的代表作。写于1896年至1897年间。1899年初开始在日本横滨《清议报》连载。书中杂糅儒、佛、道、墨各家及西方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宗教思想等,构成独特的哲学体系。宣称“仁”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根源,故自称其哲学为“仁学”。并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不断变化的现象,批判泥古不化的守旧思想。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个人“自决之权”。在晚清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
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大权。但无权指挥各省督抚,各省督抚也不对总理衙门直接负责。总理衙门存在了 40年,直到1901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的规定,将其改为外务部,但仍位列六部之首。该机构的出现,标志着清政府开始融入国际外交体系,是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端。
1915年蔡锷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5年,袁世凯伪造民意,重建帝制,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了护国军;贵州、广西、广东等省也通电反袁。袁世凯派军入川,护国运动,遭到失败。北洋军阀冯国璋拥兵观望,西方列强也警告袁世凯暂缓称帝,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被迫宣布放弃帝制。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了护国战争。
1950年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订的同盟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30年。同日还签订了《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主要内容是: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采取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联系,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在签约的同时,中苏双方在互换照会中声明,1945年8月14日中苏缔结的相当的条约与协定均失去效力。条约期满后,未再延长。
政治上:中国政府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引发“府院之争”;“一战”结束后,中国作为战胜国之一,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引发“五四”爱国运动。
经济上:大战期间,英、法、德等交战国对华的商品输出大幅下降,商品需求则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族工业的市场压力;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思想文化上:“一战”中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部分知识分子通过“一战”反思西方文化。
第一,东北“易帜”,取得了形式上的“统一”,于1928年8月召开二届五中全会,宣布训政开始。10月,中常会颁布《训政纲领》。后又颁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总揽国家的“治权”。中常会任命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兼海、陆、空军总司令,谭延闾、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分别任五院院长。至此,反动政权正式组成,其组织形式也更加严密。
第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蒋介石就在全国建立了“清党委员会”,对和革命人民进行疯狂的血腥,严禁工人罢工,解散工会、农会及其他各种群众团体,取缔群众运动。
第三,打着“”的旗号颁布一些法令,进行政治欺骗活动。如制定的《工厂法》、《土地法》、《工会法》等,其虽也有一些冠冕堂皇的条文,但实际上是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来限制工农运动,以维护的反动统治。
第一,整顿税务关税:南京政府分别与各国谈判,收回部分海关自主权,适当提高了税率。
第二,控制金融:为进一步控制财政金融,设立并控制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四大银行,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金融垄断网。
第三,改革币制: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规定所有白银都要在限期内到银行兑换成法币。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交流和经济发展,法币币值与银价脱离,不受国际市场上银价涨落的影响,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白银收回国有,对防止白银外流有一定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后期的通货膨胀埋下了祸根。
第四、四大家族的形成: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而其积累的巨额财富又成为统治基础。
第一,特务组织,核心有两支,一支简称“中统”,源于党务系统内的中央俱乐部(名CC),主要首脑为陈果夫、陈立夫;另一支简称“军统”,源于军队系统中的中华复兴社,首脑为戴笠。两支在各地建立起许多外围特务组织,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的特务组织网,其势力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
第二,保甲制度,1932年,保甲制度开始在接近革命根据地的地区建立起来,后来推行到全国各地。保甲制度以户为单位,十户为一甲,设甲长,十甲为一保,设保长。当选保甲长的,多是豪绅地主及流氓地痞,他们欺压百姓,为非作歹。
第一,为了取得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承认,制造国家独立自主的假象发起的“改定新约”运动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亲帝的实质。
第二,与亲帝相对照,南京国民政府对苏联采取报复和仇视的政策。1927年12月,借口共产国际代表纽曼参加广州起义,围攻苏联领事馆;随后,在蒋介石的指示下又挑起了中东路事件,中苏断交。
第三,在国统区对革命文化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围剿”。剥夺革命文化的出版自由,检查进步书刊,袭击捣毁进步文化机构,暗杀进步文化人士。
综上所述,南京国民政权有着对内剥夺人民、人民革命,对外亲帝反苏的阶级实质。它强化了国家机器,建立了全国系统的特务组织,统治更加严密残暴。它进一步投靠英美,特别是美国,具有更强的买办性。
(1)背景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领导阶级不同。辛亥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领导下进行的。
(3)革命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国民革命基本上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4)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靠革命党的力量,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北伐胜利进军。
(6)革命武装方面不同。由没有自己的军队,发展到建立黄埔军校,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7)群众觉悟程度不同。人民觉悟提高,国民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8)斗争方式不同。辛亥革命是直接通过武装起义方式进行的,主要依靠新军和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革命采取工农运动和革命战争想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依靠军队力量,又依靠工农力量。
1840年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的探索失败。本阶段担任近代化主要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第二阶段:整体发展阶段:(1895―1919年):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本阶段担任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最突出的领域是政领域,阶段性的成果是,政治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经济上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思想文化上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1919―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进行,同时增加了新的内容。本阶段说明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从其产生来看,它是在外来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即“欧风美雨”的产物;过程来看,是由重工业到轻工业,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受双重压制,不仅受到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固,还遭到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在阶级力量上,主要是一些买办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在形式上是通过政权力量,重点发展军事工业;从历史条件看,先天不足。缺乏必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主要依靠“欧风美雨”的滋润;从结构看,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沿海、长江流域主要城市;行业发展不平衡,轻重工业比例失调;近代化主要发生在思想、政治领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缺乏资金、人才、技术: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缺乏机械化操作技术,缺乏现代化经营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历史原因;三座大山的压迫:帝国主义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