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卷近300万字《荆楚文化史》 构建荆楚文化全景图
栏目:历史科研结果 发布时间:2024-10-02

  这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著作——共6卷、近300万字,上启8000年前的宜都银河galaxy官网城背溪文化,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完整清晰地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读者展示了立体、鲜活的荆楚文化全景图。

  日前,《荆楚文化史》总主编、著名文化学者刘玉堂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称,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居东南西北之中,当四通八达之会,荆楚文化在“融合”中兴盛,历经千百年交流融合,成为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楚文化史》由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组织编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为史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6卷,多维度和全方位地考察、梳理了荆楚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线索,揭示了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衍状态和流变趋势,勾勒了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乃至外域文化间多向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轨迹,客观评价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强大而持久的作用和影响。

  刘玉堂介绍,自2014年起,十年间,前后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荆楚文化史》编撰工作,历经多次磋商、调研、审稿、修改。2019年,《荆楚文化史·明清卷》主编、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任放教授在提交初稿后因病住院,仍坚持书稿的修改。同年9月,任教授不幸离世,《明清卷》的编撰工作转交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此后几年,杨教授不求回报,在没有主编署名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后续工作。“两位学者分别诠释了春蚕吐丝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让我们特别感动。”刘玉堂说。

  上月,《荆楚文化史》出版研讨会在汉举行,专家学者围绕该丛书出版和推动荆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指出,《荆楚文化史》全面揭示了中华文化在湖北的传承和发展,揭示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荆楚文化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荆楚文化通史。”荆楚社科名家、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说,书中对荆楚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了全面的概括,指出以楚文化为根基的荆楚文化,有五个鲜明特征,一是尊天重人,二是尚和贵诚,三是狂放达观,四是兼容并蓄,五是守正图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表示,《荆楚文化史》在解读与展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当代借鉴意义。

  湖北是远古人类文化演化地、楚文化发祥地、新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兴盛地。

  “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刘玉堂在《荆楚文化史》总序中指出,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楚辞和“优孟衣冠”“汉调进京”等方面;荆楚文化对中华科学与技术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农耕、青铜、活字印刷和医药等方面。

  “从对外传播角度考量,我觉得茶文化的贡献不容忽视。”刘玉堂说,将饮茶上升到文化层面始于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陆羽写下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形成,陆羽也被尊为“茶圣”。《茶经》后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助力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19世纪前后的中外“茶叶之路”也不乏湖北身影,如,以今赤壁羊楼洞砖茶为标志的湖北茶叶大量销往俄、英等国,我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市场汉口被称为“东方茶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韩晓玲)

  这是一部“十年磨一剑”的学术著作——共6卷、近300万字,上启8000年前的宜都城背溪文化,下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完整清晰地展现了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为读者展示了立体、鲜活的荆楚文化全景图。

  日前,《荆楚文化史》总主编、著名文化学者刘玉堂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称,湖北地处长江中游,居东南西北之中,当四通八达之会,荆楚文化在“融合”中兴盛,历经千百年交流融合,成为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荆楚文化史》由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组织编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分为史前、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6卷,多维度和全方位地考察、梳理了荆楚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线索,揭示了荆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衍状态和流变趋势,勾勒了荆楚文化与其他区域文化乃至外域文化间多向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轨迹,客观评价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强大而持久的作用和影响。

  刘玉堂介绍,自2014年起,十年间,前后有40余位专家学者参与《荆楚文化史》编撰工作,历经多次磋商、调研、审稿、修改。2019年,《荆楚文化史·明清卷》主编、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任放教授在提交初稿后因病住院,仍坚持书稿的修改。同年9月,任教授不幸离世,《明清卷》的编撰工作转交给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杨国安教授。此后几年,杨教授不求回报,在没有主编署名的情况下完成了大量后续工作。“两位学者分别诠释了春蚕吐丝和淡泊名利的精神,让我们特别感动。”刘玉堂说。

  上月,《荆楚文化史》出版研讨会在汉举行,专家学者围绕该丛书出版和推动荆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原会长张海鹏指出,《荆楚文化史》全面揭示了中华文化在湖北的传承和发展,揭示了荆楚文化在中华文化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荆楚文化史》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荆楚文化通史。”荆楚社科名家、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说,书中对荆楚文化作为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了全面的概括,指出以楚文化为根基的荆楚文化,有五个鲜明特征,一是尊天重人,二是尚和贵诚,三是狂放达观,四是兼容并蓄,五是守正图新。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表示,《荆楚文化史》在解读与展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方面,做出了成功尝试,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积极的当代借鉴意义。

  湖北是远古人类文化演化地、楚文化发祥地、新民主主义革命策源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兴盛地。

  “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领域都有突出表现。”刘玉堂在《荆楚文化史》总序中指出,荆楚文化对中国文学与艺术的影响,集中体现在楚辞和“优孟衣冠”“汉调进京”等方面;荆楚文化对中华科学与技术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农耕、青铜、活字印刷和医药等方面。

  “从对外传播角度考量,我觉得茶文化的贡献不容忽视。”刘玉堂说,将饮茶上升到文化层面始于唐代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陆羽。陆羽写下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标志着中华茶文化的形成,陆羽也被尊为“茶圣”。《茶经》后被译成英、法、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助力中华茶文化海外传播。19世纪前后的中外“茶叶之路”也不乏湖北身影,如,以今赤壁羊楼洞砖茶为标志的湖北茶叶大量销往俄、英等国,我国最大的茶叶贸易市场汉口被称为“东方茶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韩晓玲)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