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6年5月17日,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着重强调了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问题,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皇冠,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度和深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第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须有建立中国自身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规则体系的自觉意识。历史的实践证明,人类社会每一次重,人类文明每一次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素养和思想先导。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社会发展的暂时落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遭受重大的挫伤,很大程度上导致一些人迷失了构建中国自身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规则体系的自觉和自信,结果使得中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丧失了话语权和规则的制定权。丧失自身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规则体系的更大危害,在于有一些人把只适用于特定西方国家的具体做法和理论模型视为绝对的真理,并在这一套所谓的“模型”和“规则体系”指导之下,无视中国发展的现实,无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和生机勃勃的现实情况,反而脱离中国的实际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指手画脚。
比如,究竟什么才是医学?由于近代以来我们的文化不自信和不自觉,结果把某一种医学的所谓标准视为绝对的科学,进而在这一套标准之下不断地批评中国几千年的医学成就,甚至以所谓“不科学”的结论肢解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文化现象。事实上,中医、蒙医、藏医、阿拉伯医学、西医等不同的医学形态,都有各自的价值和角度,这些不同的医学形态之间应该敞开胸怀、放下唯我独尊的高傲,真正做到海纳百川,看到和学习不同医学形态的优点,从而实现不同医学形态的良性互动,这才是人类医学的发展之路。
比如法学,法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中国的法治建设绝不是模仿西方或者照搬某些国家的说法和做法就能够实现真正的依法治国。中国的法治建设,一定是既继承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精髓,扬弃了中国传统法学思想上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的污垢,同时融会了人类现代法治的智慧,直面中国的现实问题,从而生成和创造中国自身的法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和规则体系,而绝不是某些国家的理论翻版。
比如哲学学科的建设,我曾听到有人批评中国没有“哲学”,其实这种不负责任的结论根本原因在于把西方哲学的理论框架和学术框架视为所谓的哲学标准格式,凡是在内容和表达形式上与西方哲学不一样的伟大思想都不被认为是哲学。客观的事实是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极其丰富的哲学思想,都有自身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要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绝不可将某一种理论范式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而且,当我们梳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学术史时,会发现很多的哲学教科书都是以西方的框架来研究中国的文化,结果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曲解或者不能阐发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本来面貌,这不能说不是中国学术发展的巨大遗憾。
对于此,我们中国的学者,诸如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都应该树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意识,真正建立符合中国自身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的哲学社会科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反映中国现实的思想体系和文化体系,才能真正成为文化的大国和强国。否则,没有自身的学术体系、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和规则体系,而是按照别人的一套理论体系和规则体系建设自己的国家,必然会造成削足适履和违背国情的严重后果。正如同戴帽子,应该根据不同的脑袋选择或定制帽子,而不是把别人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一旦不合适就反过来批评自己的脑袋不好,不适合帽子的型号,这在根本上颠倒了社会现实和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务必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
一句话,中华民族的振兴,必须有自身的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这是文明进步银河国际galaxy网站和文化自觉的标志之一!特别是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历史事实证明,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进入我国为起点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新时代要有新发展、新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涌现、各类风险和挑战不断增加的形势,如何提高改革决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并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
第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一定要有直面中国现实和回应中国发展需要的自觉。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力,不在于拿几条抽象的条条框框和理念剪裁中国鲜活的现实,而是在于扎根中国现实社会的需要,反映中国社会自身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深度思考,从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当前,有一些所谓的研究,从概念到概念,从术语到术语,根本不研究中国现实的社会问题,不研究人民到底需要什么,不能自觉地以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任务,反而在一个脱离现实社会的小圈子里自我欣赏,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和使命。客观地说,哲学社会科学当然需要深刻的理论探讨,但无论多深刻,都要以反映和回应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永恒问题和时代问题为根本使命。任何一门学科,如果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如果不能回应人民的诉求,那都不会有真正的生命力和价值,更不会成为传世的文化精品!所有的历史上经得起检验的文化精品,无一不是反映人民心声、回应社会现实问题的!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正是中国正经历着的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在进行着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且独特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第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须建立一套有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什么才是真正优秀的文化作品?这必须有合理的评价标准。当前,评价一个文化作品的好坏,要看是不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要看是不是符合某些所谓的规则体系和话语体系,结果大量的文章让人不知所云,绕来绕去,一大堆脱离人们实际生活的所谓术语,究竟写出了什么伟大的智慧?这实在让人生疑!一个文化作品是否优秀的最根本评价尺度,在于理论的深度、思想的睿智和对人类文明进步所具有的价值!无论多少术语的堆砌,没有思想的语言,终归是对文化使命的背弃!对此,我们很有必要建立新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不拘一格,让那些真正有思想、有深度、人民喜欢听、听得懂、能够对人类文明起到真正推动作用的作品得到重视和推广!当前,我们要始终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这也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坚持。这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和志向。目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重大创新成果,其重要任务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坚持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成就。
在习发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我谈一点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希望引起大家的讨论,更希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有更大的发展,真正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民的福祉!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QQ交流群:531249826。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