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济济的莱阳乡师
栏目: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4-08-13

  上世纪30年代,在全国民众教育潮流的推动下,时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的著名教育家何思源,大力兴办乡村师范教育,一所所乡村师范学校以济南为中心,在山东境内的东、西、南、北各地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一个布局合理,设置完善,辐射全省的乡村师范教育网络。鲁东大学的前身,1930年诞生于梨乡莱阳五龙河畔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以下简称莱阳乡师),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莱阳乡师建立时占地仅60余亩,虽然只是一块弹丸之地,但却藏龙卧虎,汇集了一批堪称一流的教师,王哲、吴伯萧、何其芳、臧克家、王冶秋、瞿亚先、姜守迁、戴百行、阎仲容他们的名字,时至今日依然个个如雷贯耳。

  王哲,又名王衷一。山东沾化人。1919年就读于北京大学,1925年毕业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4月回国,同年5月加入中国。1931年9月,受聘担任莱阳乡师教务主任,直至1936年底。

  在王哲的领导下,莱阳乡师虽是政府创办的正规学校,但它不仅突出“乡村”特点,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与当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紧密结合,为乡村小学培养师资,同时它也成为培养青年的革命摇篮,莱阳党委的重要活动基地,胶东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名扬齐鲁大地,在上世纪30年代的胶东颇有声望。

  王哲在任职莱阳乡师教务主任5年多的时间里,时刻不忘员的历史使命,利用其合法地位,冲破当时课程设置的“部颁标准”,除了必设的课程之外,还增设了“社会科学概论”与“中国农村经济”等课程,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革命理论的基础教育。在他的倡导下,莱阳乡师的图书馆和阅览室购置了大量全国著名的进步书报杂志,引导学生探求革命真理;学校推广拉丁化新文字,并组织学生以此为工具到校外宣传抗日救亡大义唤醒民众。莱阳乡师各班每周定期召开演讲会,进行抗日救亡宣传。学校还以各种可能的方式支持和保护师生的抗日救亡活动。

  除担任教务主任,王哲还兼授“农村经济”和“教育心理学”等课程,讲课中采取“旧壶装新酒”的方式,糅进政治经济学和辩证唯物主义等革命的内容。他团结带领一批进步教师,采取改革教学内容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引导学生阅读科学、进步书籍,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接受先进思想。他提倡学术讨论,采用每班办墙报、成立读书会等形式,使学生时常讨论国家形势,在讨论中宣传抗日,谴责当局的卖国行径,在学校中树立起革命的校风。

  1936年底,为避反动当局的追捕,王哲离开生活战斗了5年多的莱阳乡师。

  1948年济南解放后,王哲担任山东省教育厅首任厅长。1949年青岛解放后,他带领文教工作队接管山东大学。1956年王哲当选为山东省副省长,分管文教卫生工作。王哲的一生都在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

  吴伯萧,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14岁考入曲阜师范。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毕业后,先后任泰安三中教员,济南乡村师范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员。1937年任莱阳乡师校长。抗战爆发后,满怀报国之志的吴伯萧,于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其后一直从事党的文艺工作,笔耕不辍。1949年7月,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次文代会,被选为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理事、秘书长。1954年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兼文学讲习所所长,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吴伯萧一生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鞠躬尽瘁,作出了重要贡献。更可贵的是他勤奋笔耕,以其精美的散文作品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他说:“在文艺战线上我只是一个民兵,写作业余进行,不脱产。”事实正是如此,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的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成为我国当代有突出成就和重大影响的散文作家。吴伯萧的作品主要收集在《羽书》、《黑红点》、《北极星》、《忘年》、《吴伯萧散文集》中。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这些文章今天仍然是对青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和学习写作的优秀范文。吴伯萧作为一个有高尚情操、一身正气的文化名人,给我们留下了永恒的纪念。王冶秋

  王冶秋,原名王之紘,安徽霍邱人。五四运动后受新文化新思潮影响,在北平读书时结识鲁迅,参加未名社的进步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王冶秋作为我国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已广为所知。但作为教师执教于莱阳乡师的经历却鲜有人知。

  王冶秋是1935年上半年到莱阳乡师的,教授国文课。他语文知识渊博,又有教学经验,对学生循循善诱,认真施教。

  王冶秋为人坦直,平易近人,热情地关心学生,是一位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他把鲁迅、郭沫若及苏联的爱罗克珂等进步作家的著作、文章作为教材,为学生讲解,传播革命思想,深得学生们的欢迎,很多学生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王冶秋因为参加革命活动,曾两度被捕入狱,也曾辗转任教于多所学校,但他坚持传播进步思想,不断引导、鼓励青年学生投身革命。王冶秋与鲁迅保持着密切联系,是鲁迅晚年的青年挚友之一。王冶秋也曾任冯玉祥将军的国文教员兼秘书,并利用担任国民革命军第11战区司令将官部少将参议的身份,从事中国的军政情报工作,为在淮海战役和华北战场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受党的委派从事文物工作后,担任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物部副部长,完成了对北平文物、博物馆、各图书馆的接管工作,使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完整地回到人民手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冶秋任文化部文物局局长,为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开始后受到迫害,1973年起复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顾问。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调集了一批正在遭受迫害的干部,充实文物工作的队伍,为恢复和发展已受严重破坏的文物、博物馆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银河国际galaxy网站

  王冶秋是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其在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发现保护了秦俑坑、满城汉墓、云冈石窟,银雀山汉简、云梦秦简、青铜编钟、武威铜奔马等一系列重大文物,震惊了世界。

  曾对国家文物局领导班子说:“过去搞城市建设,对王冶秋这也要保,那也要保;这也不能动,那也不能动的做法感到不理解,很反感。现在看来,多亏有个王冶秋,没有他当时的坚韧的态度,今天北京的文物古迹早就被拆毁得差不多了。”

  周恩来总理多次对身边的人说:“冶秋同志把文物当做自己生命一样,谁要想从他那里拿件文物,就像割他的肉一样。”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赠王冶秋条幅《对于冶秋先生的印象》上书写:“冶秋先生,好苦用功,生活淡泊,不重功名,文章写作,爱国爱民,内外一致,真诚言行,既是我的好友,又是我的先生。”

  王冶秋著有《民元前的鲁迅先生》、《琉璃厂史话》等。他同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德才兼备,文武双全,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