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建设全球视域的高质量学术期刊
栏目: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4-08-16

  7月20日,由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外国问题研究》编辑部与《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承办的“建设全球视域的高质量学术期刊”第六届学术期刊历史学编辑论坛在长春召开。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郭家宏教授,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委会副主任刘文山编审,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教授,《世界历史》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再荣研究员,《史学月刊》主编苗书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主编付海晏教授,《史学理论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徐志民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教授,《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治栋教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马陵合教授,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梁晨教授,天津古籍出版社赵子源副总编辑,《史林》编辑部主任徐涛研究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刘清涛副编审,《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管琴副编审,《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温方方,《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刘莉研究员,《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教授,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分管《西部史学》)李晶副教授,《中东研究》执行主编闫伟教授,黑龙江大学历史学系主任、《求是学刊》史学编辑綦岩教授,《古代文明》主编张强教授,《外国问题研究》副主编郭丹彤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数十家期刊60余位专家学者、期刊编辑参加了会议。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延和东北师范大学党委常委、《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柏维春教授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外国问题研究》常务副主编董灏智教授主持。

  王延在致辞中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东北师范大学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的建设与学术期刊的发展,拥有涵盖多个学科领域的近20种期刊。而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点建设的一流领军学科,东师历史也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坚持守正创新,以《外国问题研究》《古代文明》中英文版3个史学核心期刊为支点,借助地缘优势,在全国首倡“学术戍边”,为国家文化与外交战略需要提供学术支撑与智力支持。在未来,东北师大与东师历史将继续提高办刊质量,服务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我国学报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郭家宏提出,引领创新是学术期刊的使命,编辑团队是期刊建设的核心。目前,学术期刊迎来黄金时代,召集期刊编辑开展学术对话,有组织地举行经验交流成为打造高质量期刊的重中之重。作为历史学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与展示平台,学术期刊面临着全球化、数字化的挑战。他强调,学术期刊不仅要提高政治站位,更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学术价值立场和刊物建设方向,充分发挥自身学术服务能力,将中国历史学研究推向世界。随后,他围绕期刊质量检查与评估、青年编辑业务技能大赛、优秀编辑评选活动以及编辑技能培训等要点,对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近期工作进行简要汇报。

  柏维春指出,东北师范大学党委高度重视文科学术期刊建设,确定了传播中国学术话语、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办刊目标及相关策略。长期以来,《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始终聚焦高质量发展,秉持为学校、学科、学术、学者服务的理念开展工作。东师历史底蕴深厚、影响广泛,《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也坚持把做好历史学栏目视为刊物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历史文化学院紧密合作,坚持前沿问题导向,专栏式的组稿约稿,为历史学科的发展持久发力。最后,他邀请在场的学者对东北师范大学文科学报的发展提出宝贵意见,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继续与专家们交流协作。

  主旨发言环节由李月琴主持。苗书梅作了题为《青年人才培养与期刊的学术使命——以〈史学月刊〉为例》的报告。她指出,培养青年人才始终是《史学月刊》的基本宗旨之一,自创刊以来,《史学月刊》的办刊工作就一直以史学青年工作者为重心,重视并支持青年人发表研究成果。在此后的发展中,《史学月刊》依然坚守培养新人的责任意识,秉承“无差别化质量第一”的选稿原则,以宽容的态度、发展的眼光培育史学新秀,发掘史学新人,也由此受到了史学先辈的一致赞誉,赢得了青年一代的广泛信赖。此外,她介绍了《史学月刊》与其他学术机构合办青年论坛的状况,并表示未来将继续担当起培育史学界后继人才的学术使命。

  付海晏以《新形势下高校学报历史栏目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为题,探讨了与专业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的历史栏目在稿源丰富度、稿件发布量以及学术影响力上均存在不足。其次,他强调综合刊陷入了期刊评价体系与学术评价体系的双重结构性困境中,尽管学报努力协调文史类与其他类的版面资源、资深学者与青年人才的发表机会,但其间平衡仍难把握。同时,付海晏提出建立历史学编辑共同体的构想,通过确保专栏版面数量、提升专栏论文质量、发挥专栏风格特色等措施以应对当前困境。而后,他呼吁评价机构支持,希望实现期刊、评价机构与共同体三者间协同互动,共推各大高校学报历史专栏的建设与发展。

  徐再荣对《专业学术期刊建设中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以〈世界历史〉为例》这一题目做了报告。他基于自身办刊经验,强调编辑的主体性,指出编辑这一角色正从传统的提供编校服务向主动参与学术知识生产与传银河国际galaxy网站播转变。面对学界新生态,刊物需加强选题策划,组织动态栏目与笔谈活动,积极构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中青年学者成长。此外,他还分享了《世界历史》编辑部实行的各种措施,提出只有以规章制度为编辑工作的规范性与自律性作保,刊物才能不断提升自身学术质量与影响力。他强调,编辑转向主体性角色并不意味着其服务性的削弱,而是旨在工作中更主动地与作者交互,双方协力合作,共同实现学术创新。

  马陵合以《经济史栏目建设的一些浅见》为题进行发表。他提出,经济史虽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面临着专业刊物稀缺,栏目特色难成的窘境,并结合个人经验,指出经济史栏目面临的稿源跨领域、研究碎片化、文章可读性差等问题,呼吁期刊应发挥学术引领作用,发表导向性稿件,引导学界关注新兴趋向,扩大考察角度,构建理论框架,开展逻辑分析,避免数据堆砌。他认为,经济史研究应重视比较研究与国际视野,形成自己的话语与叙事,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史研究走向世界。马陵合表示,期刊的作用是引领与校对,他期待在期刊与学者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史领域能够取得突破瓶颈、走出困局,开创学科发展新样态。

  梁晨发表了题为《数字技术的引入与历史研究的创新》的报告,就数字化背景下史学编辑对数字人文的审视与传统史学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首先指出,历史学作为文科基础在各学科对话中的独特性及方法论上的差异性。随后,基于“史学常青”这一论断,他分析了文本挖掘、外文翻译辅助、数据库扫描与智能检索等数字技术给历史学研究带来的机遇,也强调技术应服务于史学问题,而非替代史学研究本身,并通过生动的实例,列举了人工智能在材料搜集与阅读上的局限性。最后,梁晨呼吁史学编辑在数字时代应保持警觉,在确保刊发文章的质量与学术价值的同时,适应技术进步,利用新技术提升编辑工作效率与刊物影响力。

  徐涛的报告题目为《〈史林〉与历史学科三大体系建设的探索》。他强调,历史学在理论与现实层面均占据独特地位,基于此,历史学编辑更应积极作为,勇于创新。随后,他回顾了自己在编辑岗位上的具体工作,分享了史学刊物建设中存在的普适性经验与代表性难题,特别谈及了《史林》草创时在资金支持紧缩和专业队伍缺乏困境下的坚守与突破。而后,他精炼地总结了办刊中的“变与不变”理念,强调在坚守中国立场的同时,需紧跟时代步伐,灵活协调历史学各一级学科的比重,设置紧贴时代脉搏的议题。此外,他还倡导编辑界应举办跨学科、跨业界、全覆盖的研讨会,邀请研究者和评价体系人员共同参与,三方协作,携手推动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的深入发展。

  第一分会场第一单元由《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主编秦卫波主持,《求是学刊》史学编辑綦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张登德,《中东研究》执行主编闫伟,《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冯立君,天津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赵子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责任编辑温方方,《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史学编辑王学礼,《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史学编辑简梅青,《历史教学》编辑王湉湉,《地域文化研究》副主编刘毅,《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史教研室主任张昂霄等参与讨论。在现今的学术环境下,学术期刊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约稿难度大、稿源质量不均以及复杂的评价体系等,这使一种普遍性的焦虑在编辑群体中蔓延。新问题需要新应对、新要求带来新标准,以“史学编辑的挑战与素养”为核心,编辑们分享自身经历,指出史学编辑正逐渐向“学者型编辑”靠拢,不仅需要积累深厚的史学专业知识,更要有意识地锻炼学术洞察力与专业技能。会上,编辑们通过研讨,共同探索行业发展的新路径,以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学术环境,为历史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助益。

  第一分会场第二单元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管琴主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张治栋、《西伯利亚研究》编辑部主任白晓光、《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晶、《中原文化研究》编辑李潇阳、《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副编审张艳玲、《社会科学战线》副主编刘莉、《史学月刊》副编审张秀丽、《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编辑(社会科学版)》副编审杜平、《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梁霞、《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副编审冯雅等参与讨论。本场汇报聚焦于“期刊风格的塑造与选取”,与会者深入交流了各自在打造刊物风格方面的努力。编辑们多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和高校优势学科进行专题策划、专家库建立等工作,以此吸引高质量的稿件,推动学术期刊与学科发展的良性互动。但也有专家强调,期刊风格的塑造除了利用周边资源外,更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对栏目进行调整与重构,实现全球对话,从而实现刊物的长远发展,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化与广泛传播。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