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任务,科学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安交通大学师生前往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进行现场思政课教学。 本报记者 陆航/摄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与繁荣程度是一个民族综合素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及突出标志。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中的主要力量,对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具有关键作用。同样,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深度参与,更离不开具备深厚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质量人才的有力支撑。新的时代背景和科技革命特征,也决定了只有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深入交叉融合,才能更好地形成综合动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服务经济社会进步,有效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习深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和时代意义,一方面深刻揭示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之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习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概括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党的二十大强调“两个结合”,创造性提出了“六个必须坚持”,概括阐述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高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建设成为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地。要把深入学习宣传、研究阐释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构建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深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学习教育,深入研究阐释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人精神谱系。
高校要坚持将党的创新理论引领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知识体系,将“六个必须坚持”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全领域和全过程,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高校要对标中央要求,结合自身特色优势,加强重点学科投入,优化学科布局,既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也要积极探索理工医文学科大类之间的交叉融合;要传承和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扎根中国实际有组织地开展理论创新;要在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上,依托高校的学术优势和青年特点,推动学术话语大众化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要立足“两个大局”时代背景,紧扣新的媒介技术和传播特点,针对性加强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指出,要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以习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充分发挥高校主力军作用,牢固树立面向实践的导向、广泛汇聚协同创新的活力、充分释放评价改革的动能,以有组织科研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用中国理论解决中国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一是牢固树立面向实践的导向。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树立实践导向,主动面向实践、深入参与实践、系统总结实践。要聚焦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服务推动中国改革实践和破解现实问题,持续开展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探索研究,产出高水平咨政建言,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充分利用与学校深度融合的龙头领军企业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了解企业生产运行实际,立足中国企业管理情境,围绕产业发展、企业治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等持续开展研究,为企业发展战略、管理运行和企业文化“把脉问诊”,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二是广泛汇聚协同创新的合力。习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广泛汇聚校内外力量,形成协同创新的活力。高校对外要密切与党校(行政学院)、部队院校、科研院所、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的联系合作,与高校形成“五路大军”协同合力,通过共建研究基地等新型学术共同体平台,汇聚打造核心专家团队,联合发布重大科研项目,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在共建平台上联合攻关、协同育人,不断提升研究成果质量;在共建平台上实现资源数据信息共享、高层次人才共享、研究成果共享。高校对内要促进交叉融合,加强人文社科与理、工、医等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学科交叉融合的平台机构,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强化有组织科研;聚焦打造人才培养特区,配套出台专项招生、导师遴选、评价考核等制度,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扩展横向科研合作,深度参与政府、企业重大战略和实践需求研究,提供战略咨询、技术开发等服务。
三是充分释放评价改革的动能。习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要持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评价改革,通过改革释放动能、激发活力。要坚持“质量、成效、特色、贡献”的评价导向和实施路径,建立健全分类指导的科学评价体系,回答好哲学社会科学的产出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的问题。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坚决“破四唯”、加快“立新标”,坚持政治方向、战略导向、精准分类,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发挥评价对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引领与催化作用,让评价改革的动能不断释放。
高校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教育的重镇,承担着哲学社会科学思想创造、教育传承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职责。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刻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银河集团网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