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顺利完成2012年编辑出版工作--理论
栏目: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2024-08-22

  2012年12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开始送往全国各地的读者手中。《中国社会科学》至此圆满完成了2012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后第一个出版年度的全部编辑出版工作,实现了自1980年创刊以来的一次重大飞跃。

  2007年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同志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提出“要努力把《中国社会科学》办成月刊”。五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广泛征求作者、读者意见,深入调查业界状况,做了大量充分、周密的准备工作,先后启动了以“大部制”为主线的机构改革,调整和优化部门设置;大力推行以编制内外一体化和绩效考核、优胜劣汰为基础的用人机制改革,提高采编效率和采编质量;实施以报刊编辑一体化、编辑工作无纸化为中心的编辑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和加强采编流程,极大地强化了制度建设、队伍建设,采编人员从2007年的不到50人,发展到2012年的200多人,为《中国社会科学》改月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改月刊又被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改月刊工作的实施。

  在改月刊后的第一个出版年度中,《中国社会科学》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引领学术发展为己任,重视推动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花大力气推动对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努力扶持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研究成果。全年发文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持续攀升。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全年刊发文章129篇,用稿率2.3%。与2011年刊发96篇稿件相比,发稿量略增。

  从学科分布看,2012年共刊发经济学文章21篇,哲学文章21篇,法学文章20篇,马克思主义文章18篇,社会学文章15篇,历史学文章13篇,文学文章12篇,国际关系文章4篇,语言学文章3篇,公共管理学文章2篇。

  与2011年相比,《中国社会科学》所刊发文章的学科比重有小幅变化。法学、经济学文章比重分别由13.54%上升至15.5%和16.28%,语言学、国际关系文章比重分别由1.04%、2.08%,上升至2.33%、3.1%。文学、历史学等学科文章比重略有下降。学科分布仍然体现了该刊历来重视对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取向,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学科比较强的特点,对语言学、公共管理学等弱势学科或新兴学科,也加大了扶持的力度。

  《中国社会科学》改月刊后,继续秉承“学术质量是学术刊物生命线”的工作宗旨遴选优秀学术文章,在审稿和用稿上对所有作者,不分资历,不看背景,一视同仁,不为作者的地位、职称等左右,始终注重培养青年学术人才,不断推出新人新作,努力成为当代中国学术研究带头人的重要培养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作者分布更加广泛。2012年,该刊共有作者178人(包含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分布在76个单位,平均每个单位有2.34个作者。2011年,共有132个作者分布在54个单位,平均每个单位2.44个作者。

  就单个单位来说,来自复旦大学的作者数量最多,约占作者总数的6.18%。其次是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列第二,各占作者总数的5.62%。作者人数不足4人的单位63家,占全部单位总数的82.9%。

  值得一提的是,多年来稳居发文量前几位的一些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发文总量相对减少,部分实力上升较快、以前较少有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发文的普通高校开始崭露头角。

  76个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发文量最多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各发文8篇,各占总发文量的6.2%;随后的依次是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请见下表)

  *说明:各单位发文量的统计,一篇文章,银河集团网址登录若有两位作者,且分别在两个不同单位,则两个单位各按1/2篇计算;若有三位作者,且分别在三个不同单位,则三个单位各按1/3篇计算,依此类推。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