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指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主办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学术集刊编辑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以“新时代新使命:学术集刊与我院三大体系建设”为主题,23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集刊编辑部代表、13个院所科研处代表及出版社编辑共8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人员围绕集刊编辑出版、集刊评价及集刊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工作等方面展开了研讨交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在致辞中表示,在“三大体系”建设和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要总结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新变化、新特点,要集思广益,不断为新时代的新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发展拓展新的平台。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集刊编辑出版工作,对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未来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银河galaxy官网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局长胡滨回顾了社科院集刊的发展历史,指出学术集刊在学科建设、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学术评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关于未来集刊发展,他分享了五点心得体会。第一,集刊是学术科研成果发布和传播的重要平台,需要继续坚持和在制度上作出保障。集刊在专业化、理论创新、国际合作和数字化转型领域也做了有益的尝试,并具有突出优势。第二,集刊要不断强化自身特点。在内容上,要关注重大领域和现实问题,着力提炼标识性概念;在人才培养和研究团队建设方面,围绕相关领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打造学术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在研究模式上,把调研结果反映在集刊当中,反映中国实践、中国经验,传播好中国声音。第三,社科院的集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在管理机制、编辑机制、出版机制、传播机制、评价机制上有所创新。第四,集刊也存在一些不足,必须坚持强化学术伦理意识和学术标准,推进学术集刊的规范化建设。此外,要积极促进与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交流合作,拓宽学术集刊的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学术集刊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五,集刊要更积极地促进学术交流、学科融合,推动学科交叉和学科合作,为学术研究提供跨领域的视野和思路,推动学术成果在更广泛的范围向读者传播,积极提升集刊的社会影响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总编辑童根兴汇报了集刊出版工作,他从品牌建设、集刊产品、管理、服务与评价、数字化探索与建设几个方面介绍了社科文献出版社集刊的发展情况。2013年以来,社科文献出版社全面贯彻落实社科院文件精神,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将学术集刊作为重要学术出版品牌,通过建章立制,建立集刊出版规范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优秀集刊评审,建立集刊编辑委员会和集刊分社等,举办集刊年会,建设中国集刊网/集刊全文数据库,积极推动学术集刊的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院长胡乐明结合集刊评价工作,总结了我国学术集刊的几个主要特点。内容上,聚焦不同学科的前沿成果,聚焦二三级和新兴学科发展,具有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在学科建设和学术共同体成长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定位上,学术集刊定位具有特色,但学术共同体的覆盖面有限,部分集刊开放性较低;质量上,集刊文章质量良莠不齐,需要评价体系的规范管理;编辑上,集刊的主编一般是名望较高的学者、学科带头人,少有专职的编辑团队,相对缺乏学术机构的经费和制度支持。他表示,集刊的发展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三大体系”建设背景下推进学术集刊优质转型发展。优秀的学术集刊应该具备专业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点,不要局限于作为学术期刊的重要补充,而是要发挥自身独特的价值,引领学科建设和学术共同体的发展。促进学术集刊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形成不同于期刊的特色化学术风格发展路径,让集刊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对学术集刊发展规律的研究,建立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评价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期刊处处长刘普就集刊与期刊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学术集刊未来的发展方向谈了几点体会。一是相对于期刊在页码、出版周期等方面的限制,集刊具有灵活性和较大的自主空间。二是在期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下,一些期刊在选题上会去迎合评价指标,而集刊基本不面临这一问题。三是出版社在学术集刊的编辑、出版、宣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集刊主办单位可以专注于选题策划和选稿等工作。
面对集刊发展约稿难、编稿难、发行难等现实问题,童根兴认为,应出台政策,将集刊作为打破学科壁垒、夯实研究室、加强学术网络建设的重要抓手;集刊主编要创新集刊功能,推动集刊学科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提升;加强集刊编辑部建设,夯实集刊发展的人才基础;此外,应创新集刊评价,探索集刊介于图书与期刊之间的一种发布学术研究成果的载体的作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