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集团网址登录《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一本由教育部主管,北京语言大学主办的研究国别和区域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季刊:每年的1、4、7、10月出刊,特殊情况除外)。自2021年4月起,根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集刊)遴选办法》, 《国别和区域研究》 两度入选为CSSCI(2021-2022)(2023-2024)收录集刊;2023年3月,《国别和区域研究》被评定为“2022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集刊AMI综合评价”核心集刊。
《国别和区域研究》是以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为牵引,研究国别和区域问题的综合性学术集刊;贯彻“理论性、思想性、战略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的办刊方针。我们竭诚欢迎各学科、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吝赐稿,并对这七年来的无私支持表示深深的感谢。
【内容提要】《列国志》是一套内容全面、准确、系统的有关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大型多卷本学术丛书。该项目与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相同步,经过二十多年发展,从纸质图书到数据库,已经涵盖全球所有主权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培养了一批批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称得上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代表性成果。在区域国别研究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当下,以《列国志》为抓手,可以加强对中国新一代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加快中国自有区域国别基础知识库的建设,深化区域国别专题研究,推动中国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进而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简介】张晓莉 历史学博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区域国别学分社社长、副编审,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史。
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持续扩大,日益成为重要的全球事务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对世界各国、各地区做深刻、全面的研究,以便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科学应对世界变局,保障持续稳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需求,国家从顶层设计出发,将区域国别学设置为交叉门类下的独立的一级学科,可谓正当其时。
任何事物都要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可以说与中国内外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也经历了数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积累。概括而言,中国现代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改革开放的头二十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1]对这些发展阶段进行历史回顾是必要而有益的,不同于学界已有的论述分析,本文选取中国社会科学院《列国志》项目这一典型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列国志》是一套内容全面、准确、系统的有关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权威性大型多卷本学术丛书。《列国志》之所以具有代表性,是因为其发展历程跨越后两个阶段,属于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重要成果,从纸质图书到数据库,已涵盖全球所有主权国家和主要国际组织。无论是从时间的跨度来看,还是从内容的广度来讲,都值得从区域国别研究的视角,对《列国志》项目进行重新检视,总结过往经验,展望未来发展。
作为历史延续性项目,《列国志》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之所以能够在这时提出这样的设想,一方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带来中国快速发展,中国已从“睁眼看世界”的时代进入“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的时代;另一方面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已经建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研究范围覆盖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研究力量齐整,具备承担这一重任的能力。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质量,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列国志〉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为了加强《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同年,《列国志》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一套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要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对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2003年,第一批《列国志》丛书出版发行,截至2012年底,共出版163卷,其中19卷为修订后的第二版。除去第二版,《列国志》共计144卷,其中国别类136卷覆盖155个国家,国际组织类8卷涉及28个国际组织(其中拉美地区1卷涉及20个国际组织)。2012年12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141卷的《列国志》精装珍藏版,涉及的国家与平装版因出版时间不同稍有差别。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标志,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发展的新动力。《列国志》作为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国情的系列丛书,为使其能够不断补充最新资料,动态展现当今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发展状况,中国社会科学院领导建议启动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工作。
2013年9月6日,新版《列国志》编辑委员会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编委会会议。为进一步广泛听取学界的建议,新版《列国志》编委会主任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担任,编委会委员在以社科院国际片各所负责人为主的基础上,吸纳了全国高校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并根据委员职务变动情况,进行不定期调整。根据编委会会议精神,除对已经出版的国家进行修订外,原来合并出版的国家独立成书,尚未出版的国家增补齐全,总书目达196卷;国际组织卷次作为新版《列国志》子项目《国际组织志》系列,另行编撰出版。在编委会的指导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建编辑队伍,编写了《新版〈列国志〉编撰出版手册》,就新版《列国志》的内容框架、数据更新、体例规范等做出了新的规定和要求。
新版《列国志》项目得到国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先后被增补为“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将其列为创新工程学术出版资助项目;国内各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相继加入。在各方通力合作下,2014年第一批新版《列国志》相继出版发行。2015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启动了《列国志》国际调研与交流项目,为承担项目的研究人员前往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海外调研、搜集相关资料提供经费支持,前后共资助86项。该项目在提高丛书撰写质量、加深研究人员对对象国及国际组织的认知程度、拓宽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6年9月9日,新版《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第二次编委会会议召开之际,恰逢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表明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能够在引领国际社会、推动全球治理方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加快出版《列国志》《国际组织志》显得更为迫切。为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制定完善了《〈国际组织志〉编撰出版方案》,加快推进《国际组织志》丛书出版。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新版《列国志》项目意义更加凸显,为进一步协调各方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列国志》《国际组织志》丛书的学术质量,在对原编委会进行调整与扩充的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新版《列国志》与《国际组织志》联合编辑委员会,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担任联合编委会主任。2018年10月23日,“新版《列国志》与《国际组织志》联合编委会第一次会议暨国际组织数据库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谢伏瞻院长在讲线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跨越式发展;展望未来,中国开放的力度将更大,惠及世界的程度会更深。这既为《列国志》的修订完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对新版《列国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全面介绍世界各国发展情况的系列丛书,《列国志》需要不断修订再版、不断为读者提供新的国别知识;而《国际组织志》的编纂对于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联合编委会的意见、建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服务党和国家对外工作大局,加快推进新版《列国志》《国际组织志》丛书的编撰出版,致力于将《列国志》项目打造成一个开放平台、精品工程。截至目前,新版《列国志》已出版103卷,覆盖全球102个国家(其中法国卷出有两版);《国际组织志》已出版16卷,涉及17个国际组织(其中一卷涉及两个国际组织)。
作为历史延续性项目,《列国志》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从一个单纯的国别研究项目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区域国别研究平台,无论是从其所覆盖的国家和参与的作者数量来看,还是从其内容设置和产生的社会影响来看,都称得上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代表性成果。
首先,从覆盖范围来看,新旧版《列国志》及《国际组织志》已涵盖全球173个国家和42个国际组织,这在国内外同类项目当中都是少见的。
以美国为例,其现代意义上的区域研究概念最初起源于二战后美国对海外世界进行划分,开展区域研究以满足其对美国国土之外知识的需要。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震动美国朝野,催生了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加速了美国各大学国别/区域研究中心的设立。后来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SRC)的组织和规划下区域研究开始学科化,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从1986年到1998年,美国陆军部委托、资助美国国会图书馆联邦研究部做的一个项目,名称就是“国别/区域研究手册”,共计80册左右,涉及117个国家和地区。该项目重点针对世界范围内少为人知的且美军可能会在目标地区部署军队的区域,介绍区域内相关国家的历史背景、地理、社会、经济、政治和国家安全等情况。但该项目后期并没有继续运作,内容上也没有再做更新。
欧美的区域国别研究多少都与殖民历史或对外占领相关联,而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更多地是出于了解外部世界的需要而进行的,只不过在不同阶段根据外部环境变化有所侧重,并在新世纪以后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布局的逐步开展,更加强调以覆盖全球所有主权国家为目标,以便更好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当然,这个目标实现起来是有很大难度的,需要长期的科研投入,政策保障、经费支持和研究队伍的培养都需要在长时段内进行。《列国志》丛书之所以能够接近实现全球覆盖的目标,也主要是因为这个项目没有中断过,是国家主管部门、广大研究人员以及出版社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国内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时代需求所使然。
其次,从作者队伍来讲,先后参与《列国志》编撰的作者已接近500人,涵盖老中青三代,为区域国别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
区域国别学的建设,要紧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国别通、区域通、领域通,强化人才培养工作,是区域国别一级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长期以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是领域优先于区域,区域优先于国别,特别是广大中小国家,研究人员较少,成果较难发表。《列国志》以国别为单位,对于促进国别研究、培养国别通是极为有利的。《列国志》项目运作的最大困难就是寻找、确定合适的作者,特别是在第一个十年,相当一部分国别没有研究人员涉猎,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找该国别所属的区域研究人员来承担,不过很多作者也因为撰写了那些学界研究比较薄弱的国家的《列国志》而被人们所熟知。这种状况在第二个十年有所好转,主要是随着大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的设立,一些长期为学界所忽视的国家也得到关注和研究,例如《列国志》太平洋岛国系列就是由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组织研究人员撰写的,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应当说,对于非通用语国家来说,由于可资参考的研究资料较少,《列国志》就成为年轻学人从事这些国家研究的入门必备。另外,由于《列国志》项目时间跨度较长,最初参与《列国志》写作的一批作者因年事已高,往往通过合作或者授权的方式由青年学者来进行修订、续写,这也体现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队伍的代际传承。
再次,从内容设置来看,《列国志》是有关对象国家的综合性研究,提供有关对象国家的整体性知识,很好地体现了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特性。
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历史、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进行全面研究,形成对研究对象区域和国别的普遍性、一般性、特殊性问题的综合性知识体系。《列国志》内容设置从一开始就是综合性的,力求全面反映各国国情。新版《列国志》遵循“厚今薄古”原则,在原来基础上增设了“社会”一章,重点论述各国的国民生活、社会治理、环境保护以及存在的社会问题等内容,利用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阐释世界各国内部社会发展现状。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国志》的内容设置有利于打通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规律和走向,形成交叉与统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深刻了解世界提供学术指引。
最后,从社会影响来看,《列国志》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同时配备快捷便利的数据库,在社会各界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列国志》的定位是“知识向导”“资政参考”“文化桥梁”,兼顾学术性与可读性,能够为不同的读者群体所用。该套丛书自出版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不仅中央及有关部委领导、外事工作者出访会调阅该套丛书,还为国际经贸企业考察海外市场提供了依据,更是中国学人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入门必备”,为中国人民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全景式“窗口”,称得上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套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国际知识参考书,被誉为“21世纪的《海国图志》”。
为了适应时代进步带来的阅读方式的变化,也为了向读者提供更为丰富、更为便捷的区域国别知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以《列国志》丛书为基础先后建设了列国志数据库、国际组织数据库,后又将二者整合升级为“国别区域与全球治理数据平台”,于2019年3月上线发布。截至目前,该数据平台已收录全球196个国家、14个国际区域、7000余个国际组织、近5000个全球智库的统计数据及研究成果,资源总量达30余万篇。该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大大延展了《列国志》的社会效用,也为区域国别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基础。
《列国志》项目规模庞大,历时较长,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局限与不足,比如因各国别研究的发展程度不一,各卷内容深度不一,主要大国卷次相对深入,而相当多的中小国家卷次则以介绍性内容为主;就领域而言,大部分卷次军事部分的内容相对薄弱,更新难度较大;由资深研究人员撰写的卷次相对成熟,年轻学者撰写的卷次略显生涩;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别的作者没有到访过对象国;能够熟练利用对象国语言资料的作者也是少数;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新时期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持续推进,反过来通过《列国志》这个平台可以培养队伍、深化研究,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
首先,以《列国志》为抓手,可以加强对中国新一代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培养,助力青年学人快速成长。
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者首先应熟悉主要文献、资料、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来源,能够有效获取、整理、评估和利用第一手及间接的研究材料;其次应具备扎实的研究对象国家或地区的基础知识;再次要能够运用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具体问题进行客观、准确、全面的描述与分析。这三个层次的能力,即资料耙梳能力、综合归纳能力、逻辑分析能力,都能在《列国志》的写作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而对一个国家各方面情况的持续关注与追踪,又能为项目承担者挖掘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开展深入的专题研究提供全面扎实的国别知识基础。另外,对于新时代的区域国别研究者而言,通晓对象国语言、拥有在对象国调研经历、善于利用新技术等,无疑是其承担《列国志》项目的优势所在,也有助于提升《列国志》的内容质量。
其次,以《列国志》为抓手,可以加快中国自有区域国别基础知识库建设,为区域国别研究长远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列国志》属于历史延续性项目,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补充最新的数据和内容,而历史性内容则会以数据库的形式存储下来。这样经年累月,一方面可以向社会提供有关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最新发展状况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起丰厚的区域国别知识,反映出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发展变迁,以及研究人员有关外部世界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列国志》要继续编撰下去,但同时也要尝试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对项目加以升级改造。新时期通过《列国志》这个平台,可以带动、加强对一手数据和调研资料,特别是不依赖美西方渠道的、以对象国语言写成的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开发简版《列国志》APP,可以加快对各国及国际组织年度发展数据和情况的更新频度,顺应当下迅速变化的世界形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各界。
最后,以《列国志》为抓手,可以进一步深化区域国别专题研究,提升区域国别研究机构资政服务能力。
《列国志》强调综合性研究,提供的是有关世界各国的整体性知识,囿于体例、篇幅的限制,无法就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展开深入探讨。但我们也应看到,任何深入的专题研究都是建立在牢靠的整体性研究基础之上的,问题意识也是在整体性知识建构过程中产生的,碎片化的知识结构无法产生有针对性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以《列国志》为基础,结合当下的国际格局与国家需求,可以进一步开发能够体现区域国别特色和时代发展特点的专题研究系列,聚焦历史变迁、国别政治、经济发展、国家安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社会治理、医疗卫生、气候变化、文明互鉴等重要议题,形成对区域国别特殊性、地域性、适地性的知识积累与理论阐释,进而围绕全球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提出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区域国别研究,习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外部世界的重要性。中宣部、教育部等多个国家主管部门多次发文,提出要采取多项措施,统筹发挥好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智库建设的“三位一体”作用,提升高校区域国别研究质量,保证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得到落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列国志》发展将更上一层楼,相信以《列国志》项目为抓手,加强区域通、国别通人才的培养,深化区域国别知识积累与专题研究,既能在推动中国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还能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