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从北大燕园到纽约77街——《画唐卡的女子》《和光同尘》放映暨《77街的神龛》新书对谈会
嘉宾:薛茗(人类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员)、朱靖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9月6日,我们邀请近期来京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员薛茗博士,分享她近期出版的新书《77街的神龛》,并放映她的纪录片《画唐卡的女子》。薛茗老师与朱靖江老师都是北大校友、人类学家、纪录片工作者和笔耕不辍的写作者,二位老师将与现场观众一起畅聊书中描绘的博物馆人类学之旅。
嘉宾:郭建龙(历史作家)、周思成(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向荣(文史作家)
纵观我国古代史,历代王朝的兴衰都离不开钱(财政)、兵(军事)与思想(哲学)三大点。在知名历史作家郭建龙老师的“密码三部曲”中,他以这三大点作为线索,梳理并分析了我国古代王朝两千余年的成败得失。9月6日晚,建投书局联合中信出版集团,特邀历史作家、“密码三部曲”作者郭建龙,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为嘉宾,带读者朋友们一起破解决定王朝兴衰的三大密码——钱、兵与思想。
嘉宾: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评论家)、季亚娅(《十月》杂志执行主编)、陈崇正(作家)
“新南方写作”这一文学概念自提出以来,获得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归潮》是“新南方写作”的重要成果之一,为如何书写岭南文化的历史和当下提供了写作样本。小说以一座古祠、一方书楼为开端,围绕着潮州碧河镇的梅花村陈氏与林厝围林氏两大家族的历史情谊,讲述从民国到当下的四代潮州人的“归潮”历程,充分融入潮剧、潮州木雕、英歌舞、工夫茶艺、潮州菜等地方元素,展现潮州人“历尽千劫,只为归潮”的恋土情结以及“心安随处家庙,潮平四海归来”的潮人风貌,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家国情怀。
嘉宾:臧棣(诗人、批评家)、张耳(诗人)、窦凤晓(高级工艺美术师、诗人)
《平铺直叙的多样化》是从美国诗坛巨匠约翰·阿什贝利(John Ashbery,1927-2017)的众多诗集中精选而得。自1992年开始翻译到2024年出版,译者张耳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打磨。约翰·阿什贝利的意义和在美国诗坛的影响何在?对中国诗人用汉语写作能否有所启示或帮助?对他颇有研究的嘉宾和诗选集的译者将在场与您讨论,并希望以他们自己的研究和实践为您释疑。
嘉宾:胡性能(作家)、李一鸣(作家)、周晓枫(作家)、李蔚超(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
西南地域秀逸奇诡、氤氲无边,也包裹了一层层的疑团。是梦魇还是真实?是童年的阴影,还是时代的阵痛?作家胡性能的新作《午夜书》即是一部带着浓郁西南特色的中短篇小说集。9月7日下午,我们特别邀请了胡性能,作家、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李一鸣,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周晓枫,评论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作家、得到APP会员总编辑贾行家做客SKP-S,一起进入书中的“午夜”,谈谈西南地域写作,以及对这样一本聚焦死亡与人性的小说集的独到见解。
9月7日,学者、评论家张莉,作家李静睿,媒体人、影评人余雅琴,《白露春分》作者辽京做客PAGEONE五道口店。让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家庭生活中被忽视的女性,共同聆听日常表象下的另一重故事。
在文学的海洋中,女性成长题材一直是一个不断被探索和深化的领域。近日,知名作家、编剧殳俏的全新长篇蜕变之作《女字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磅出版。9月7日晚,殳俏将在北京SKP,与作家、媒体人丁丁张,记者、公众号“孟大明白”主理人孟静,《当代》杂志主编徐晨亮一起分享她的这部最新长篇小说。
嘉宾:洪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陆扬(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飞(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
《礼法之外:唐五代的情感书写》讨论九世纪初至十世纪中叶,即中晚唐至五代时期的情感书写。这时候,婚姻之外的男女情感成为舆论的热点,士人通过讲述和写作来分享情爱诗歌和故事,风流成为被肯定的价值,“风流才子”“有情人”成为士人构想自我形象的新模式。此时的情感书写也开启了中国言情戏曲和小说的新模式,包括以才子佳人为主人公,基于自由选择的两性关系,强调双方的承诺、感情的持久等特征。这样的感情不是男性在事业和家庭之外的闲暇时光消遣享用、用后即弃的风流韵事,而是将男女情爱看作自主、恒久的理想主义小世界,对中国爱情文学影响巨大。
嘉宾:李敬泽(作家、评论家)、李洱(作家)、走走(作家)、蒋方舟(作家)
《无声的细节》一书源自走走在华师大教授创意写作的课堂讲稿。从毕飞宇、苏童、阿来,到耶利内克、麦克尤恩、福克纳这些著名作家的小说文本出发,再到经典电影《黑天鹅》《狩猎》《阿甘正传》,走走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发现细节、挖掘细节,引导读者品读细节背后的精妙之处。9月8日下午,我们邀请到著名作家李洱,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李敬泽,《无声的细节》作者走走与青年作家蒋方舟,在卓尔书店(南锣鼓巷店),带领我们从细节处进入文本,开启一场关于阅读的冒险漫游,揭开细节的真相。
嘉宾:薛茗(人类学家、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部研究员)、杨云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今天,我们身边的数字化资源相当丰富,坐在电脑前动动手指就能搜索到一件藏品的图片或了解一段历史,但亲身站在一件器物前的观看体验仍然难以被网络取代。博物馆的展厅不仅是摆放器物的空间,还是“文化碰撞的场域”,不同的人走进展厅,由展品或展览叙事引发讨论,有时是沉默,有时是激烈的争论,这都是博物馆存在的关键意义之一。但也有人提出谁还需要博物馆,什么是人类学博物馆?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的人类学家薛茗,将为我们打开这间博物馆鲜为人知的一面。
嘉宾:周月亮(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岱峻(文史学者)、张维迎(经济学家)
《发现李庄》是岱峻的代表作,2004年首版以来,成功将位于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的千年古镇推向聚光灯下。2023年,在多年来对旧作增订扩充的基础上,岱峻推出了三卷本的“发现李庄”系列。本周日下午,我们邀请岱峻与心学名家周月亮、经济学家张维迎一起做客先知书店,与读者分享“发现李庄”系列新书。
9月8日,方所北京店分享沙龙邀请到冯唐先生,他将回顾自己多次跨界成事的经历,为我们讲述如何做到心稳,人定,事成!
以诗为媒,与自由相遇。暌违八年,余秀华携第四部诗集《后山开花》归来,书中包含她近年创作的150余首新诗。同时,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一位跨界的嘉宾,他是一位学者型艺人。他的参与将为这场活动带来独特的跨学科视角。他将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与诗人余秀华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讨诗歌、真实与女性力量之间的交织关系。9月9日晚,诗人余秀华和神性嘉宾Z先生一起做客PAGEONE五道口店,在他们的引领下,我们将一同探索诗歌的奥秘,感受真实的力量,在诗歌里找到自由与真实的途径。
北京|不是历史封闭了可能性,而是我们缺乏想象力——《人类新史》新书分享会
地点:朝阳区东坝镇半截塔路53号郎园Station(北京纺织仓库南门)D3-1座单向空间
嘉宾:大卫·温格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联合创始人)
《人类新史》是一部充满创新洞见的大胆之作。大卫·温格罗和大卫·格雷伯尝试摆脱概念桎梏,从更富于人性,也更贴近复杂历史现实的角度重新书写我们的祖先。9月9日晚,大卫·温格罗携新书《人类新史》与许知远以及本书译者张帆在单向空间·郎园店与朋友们分享关于历史的另外一种叙事,也共同怀念另一位作者大卫·格雷伯。
上海|飞向属于自己的那座山:一个农村女孩的逆风翻盘——《小小浮浪人》图书分享会
嘉宾:小小(香港理工大学设计专业在读博士生)、阿轩(澎湃新闻记者)、预言(媒体人)
武秀秀,笔名小小,一个普通却又不普通的女孩。她的自传体作品《小小浮浪人》自2024年6月出版上市以来,受到众多知名媒体人的推荐,也让数万名读者感动流泪。9月6日晚,小小将带着她的新书《小小浮浪人》来到上海韬奋西文书局,与澎湃新闻记者阿轩、媒体人预言一起分享她的人生故事、成长历程。
9月6日晚,《上海地标:历史与风景》作者陈祖恩将做客上生新所茑屋书店,分享“城市之心”街区的故事,并与“城市考古”创始人共话“上海地标”的精彩历史。
嘉宾:赵丽宏(作家、诗人)、毛时安(文艺评论家)、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散文巨作,也是他的最后一部著作,与“讲真话”“言行一致”“独立思考”等原则一起,让我们看到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和精神担当,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思想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9月7日,“纪念巴金先生诞辰120周年系列讲座”第三讲,邀请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宏,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共同畅谈《随想录》与八十年代文学,带大家了解中国文坛的黄金时代与巴老人生中最后一个创作高峰。
上海|词语的海拔——《展翅与破格:安妮·塞克斯顿与美国现当代诗歌》分享会
嘉宾:张逸旻(浙江大学文学院特聘研究员)、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翻译家、作家)、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
安妮·塞克斯顿(Anne Sexton,1928-1974)是美国自白派代表诗人,诗集《生或死》曾获1967年普利策诗歌奖。《展翅与破格》是诗人、译者、学者张逸旻对安妮·塞克斯顿的专题研究,但并不止于学术专著,更是文采斐然、别具慧眼的诗歌批评之作。本次活动邀请张逸旻、黄昱宁和金雯三位兼具研究与创作经验的嘉宾,从《展翅与破格》说开去,探讨文学(小说、诗歌)及其翻译与评论在写作上的分别与呼应。
上海|多么疯狂的宇宙——《宇宙无事发生:弗雷德里克·布朗短篇杰作选》分享沙龙
嘉宾:姚人杰(译者)、丁丁虫(科幻文学翻译者、评论者)、科幻光年(科技科幻博主)
弗雷德里克·布朗是享誉科幻界的鬼才,亦被认为是微型小说大师。在《宇宙无事发生:弗雷德里克·布朗短篇杰作选》中,我们有机会一睹布朗黑色幽默、辛辣讽刺的创作风格,在他的无限脑洞中,感受奇妙反转的快感,也得以明白为什么一众大师都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9月7日下午,建投书局联合明室Lucida,共同邀请《宇宙无事发生:弗雷德里克·布朗短篇杰作选》译者姚人杰,科幻文学翻译者、评论者丁丁虫,以及科技科幻博主科幻光年,聊一聊这位科幻鬼才和他笔下的“疯狂宇宙”。
嘉宾:王静(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法语系教授)、王明睿(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教授)、张引弘(图书策划编辑)
书写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时,格拉克写道:重新走上城市的街道,“不是去遇见一段过去……我们去遇见我通过这些街道和这些街道通过我所成为的样子”。一如他书写的罗马,这座七丘之城所承载的神秘历史与它触手可及的现实——城墙、雕塑、喷泉——构建起一种充满魔力的共振关系,而那些曾向格拉克展开的沿途的魅惑,却在追忆中失去了活力。9月7日,我们邀请了格拉克的两位译者——学者、译者王静,青年学者、译者王明睿,与法语译者、编辑张引弘,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研讨室7-03,围绕古城罗马展开一场思想漫步,探讨格拉克和他的翻译。
在首部随笔集《在中间》里,罗衣邀请大家放慢步调,着眼日常细节,感受生命悸动。作为Vlogger,罗衣曾说,希望可以与大家分享她对人生的思考和生活中的一切美好;而作为写作者的罗衣想通过文字传达什么呢?是关于自我、女性、世界的思考,又或是艺术与美的感受,还是对文学与创作的热爱呢?9月7日下午,罗衣将与青年作家小饭做客上戏艺术书店,一起聊聊影响自己的文学作品,聊聊自己的写作与创作。
嘉宾:傅小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孟渐新(文艺评论家)、罗依尔(策展人、跨文化研究者)
20世纪初的巴黎,聚集了全世界的文化名人、艺术家。整个城市迸发出无尽的创造力,留下了太多艺术的故事。本次的“艺术避风港”活动邀请了三位巴黎文化的作者,银河集团网址登录《巡礼之年》作者傅小敏、《穿行光影》作者孟渐新和《敦煌遇见卢浮宫》作者罗依尔。他们将分别从巴黎生活、法国电影、巴黎艺术三个角度深入浅出地漫谈巴黎文化。
嘉宾:金桔芳(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副教授)、黄雅琴(上海译文出版社法语文学编辑)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的隆隆炮火中,雨果仅花了五个月的时间就创造出之后一直享誉世界的法语文学巨作《巴黎圣母院》。问世迄今,因其离奇浪漫、真实尖锐、蓬勃巨大的历史人文力量,《巴黎圣母院》不断被改编成歌剧和电影,与小说同时广为流传。2024年9月18日至10月2日,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将在上海文化广场上演。值此剧目面世之际,剧艺堂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副教授、傅雷翻译奖得主、著名法语小说研究者金桔芳老师,与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法语编辑、傅雷翻译奖得主、中文版《巴黎圣母院》的责编黄雅琴老师,一同和大家分享关于雨果和他的《巴黎圣母院》成书和阅读的体会。
嘉宾:沈念(影评人、电影研究者)、杨眉(非虚构作家、电影导演、编剧)、张继元(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罗率(纪录片导演)、蔡盛(广州市荔湾区和谐社会监护服务中心理事长)
在低婚育率的时代,构建传统婚姻家庭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生活方式,除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年轻一代也将情感支撑点向更多元的领域拓展——像《老友记》一般与朋友们相邻而居,以不迈入婚姻的方式拥有伴侣和孩子,和宠物、网友、AI交心等等,当人们能找到吾心安处,“家”就不再被限制在一个固定形式内。9月7日,“摩登情感”沙龙对线期“你理想中的家”,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7楼阅读推广区开展。电影研究者沈念和非虚构作家兼导演杨眉将从多部电影、书籍出发,与大家畅聊理想中的家。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副教授张继元将作为飞行嘉宾来到现场参与讨论,分享他关于老年人与儿童的照护经验,以及社会保障等专业知识。同时,纪录片导演罗率与广州荔湾和谐社会监护服务中心的理事长蔡盛,将作为视频嘉宾,与我们分享他们关于临终关怀和意定监护的相关经验。
嘉宾:黄德海(《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赵松(作家、评论家)、肖海鸥(艺文志工作室出版总监)
司马迁是如何成为司马迁的?非典型人物志《史记今读》将传世经典《史记》放到文化长河中,回顾生成它的壮阔的时空景象,考察一部杰作在古典世界中为何伟大。9月8日上午,我们邀请了《史记今读》作者黄德海、作家赵松,做客上图东馆,一起聊聊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中,司马迁的处境与应对,看他怎样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独特的自己。
艾朗诺是海外知名汉学家,深耕于宋代文学与文化。《散为百东坡:苏轼人生中的言象行》是艾朗诺的第二部论著,在原作出版三十年后首度汉译。9月8日,本书译者、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惠俊将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刚共同做客海上博雅讲坛。两位嘉宾将从与艾朗诺交往说起,解析《散为百东坡》的亮点与学术史意义。
嘉宾:包慧怡(诗人、译者、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从2001年到2015年,埃科多次受邀参加 “米兰艺术节”并根据当年的主题发表演讲,他的第一场也是最具持久影响力的演讲的题目正是“在巨人的肩膀上”。以此为起点,这位当代巨人探讨了他在写作中不断回归的主题:西方文化的根源和语言的起源、美与丑的本质、阴谋的力量、神秘的诱惑和艺术的不完美……这些文章巧妙地融合了哲学、文学、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在他过世后集结成《米兰讲稿》。9月8日,我们邀请到作家、复旦大学英文系教授包慧怡,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以及《米兰讲稿》的责任编辑张鑫,一起聊聊翁贝托·埃科在这部著作中写下的关于艺术、文学、美学等真知灼见。
伴随着摄影走进千家万户,新世纪以来,关于家庭、故乡、个人史的摄影记录变得越来越多。因为与每个人的私人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家庭摄影”呈现的作品也极具中国式的精神气质和时代特征。这几年来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师和艺术爱好者熟知并付诸实践。
本次活动将带领大家共读三本中国家庭摄影书,分别是周仰的《漫长的告别》、吴为的《芬芳一生》、王露的Frozen are the winds of time。从不同角度解读家庭摄影的创作过程和深刻内涵。
嘉宾:刘光临(香港岭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黄洋(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楠(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近日,刘光临教授的专著《繁荣与衰退:中国市场经济(1000~1500年)》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推出简体中文版。在这部大胆而精彩的著作中,刘光临教授利用非常珍贵的11世纪市场和人口数据,首次使用定量方法来探讨中国早期市场经济。宋代市场经济的繁荣与明初管制体系导致的衰退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根本性的变化不仅使市场规模缩小,也导致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中国独特的市场经济发展曲线,使所有以线性增长为基础的理论面临挑战。9月8日,我们邀请刘光临教授携手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黄洋教授、复旦大学经济系教授李楠,以及知名历史作家张明扬,以“文明与周期:市场、人口和国家体制”为主题,围绕《繁荣与衰退》一书,一起探讨古代国家与经济发展周期的有趣话题。
嘉宾:胡桑(同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双志(复旦大学德语系教授)、王凡柯(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比较文学系副教授)
《文学之冬:1933年,希特勒统治下的艺术家》是一部日记,记录从1933年1月28日到3月15日每一天里发生的迫害和逃亡,又像一组摄影镜头,旁观每一位魏玛时代文化巨匠,在面对难以预料的时代剧变时的真实反应。这短短一个多月成为德国文学的冬天,也是全世界寒夜的序幕。9月8日,万有引力特邀胡桑、李双志、王凡柯三位嘉宾,到神兽之间新店——龙华会店进行对谈和分享。
嘉宾:陆晔(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罗衣(艺术家、影像创作者、写作者、模特)、何润哲(译者)
9月8日晚,罗衣将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陆晔做客茑屋书店,一起聊聊在世界的十字路口,一种“在中间”的生活。
天津|中国故事与中式审美——宁宗一《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十题》内山书店分享会
嘉宾:宁宗一(南开大学教授)、陈鑫(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主任)、张昊苏(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小说戏剧研究专家宁宗一先生在长年从事小说美学与戏曲美学的研究中,逐步认识到中国小说与戏曲的民族审美风格及其血缘关系,因此他的小说、戏曲研究始终相互参定、同步进行。本周六下午,宁宗一先生将携最新力作《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十题》莅临内山书店·鲁能城店,与读者朋友们分享这部融学术性、可读性和鉴赏性于一体的学术成果精华之书。
9月7日下午,青年文史作家张向荣将带着新作《三国前夜》做客重庆刀锋书酒馆,以“出入儒法之间——士大夫政治与三国乱局根源”为主题,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史学教师秦涛、刀锋书酒馆馆主江凌展开一场对话。三位老师将深入剖析士大夫阶层如何在东汉末年的政治旋涡中既试图维系“秦制-儒教”的微妙平衡,又不经意间播下了三国乱世的种子,一起走过东汉“正午”的繁华,领略“黄昏”的凄美,直面“深夜”的混沌,直至迎接那抹预示变革的血色“黎明”。
本周日晚,我们邀请诗人丝绒陨再次来到1200BOOKSHOP,以及作家、诗人蒲荔子一起,共同读诗,聊聊不再年轻的时间和永远年轻的诗。
在过去三个世纪的英语诗人中,没有一位可以像奥登一样对道德和情感做出如此广阔的回应,同时又在修辞和风格上进行如此全方位的探索。他以其独有的敏感和想象,为英语诗歌持续注入新的现代气息,开一代之风,堪称叶芝和艾略特之后最伟大的英语诗人。9月6日晚,我们邀请《必要的角度(增订版)》作者和《奥登诗精选》译者黄灿然,与读者畅聊两部全新出版的作品,与大家一起走近诗歌、走近奥登。
南京|为了行星,继续探索人类!——《1997年的蛹事件》南京先锋书店新书分享会
嘉宾:栗鹿(小说家)、何同彬(《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文学评论家)、张娟(评论家、东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黎(诗人、小说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
一个人,就是一个宇宙。在《1997年的蛹事件》中,青春、幻想、科学等交织其间,本书将带领读者游弋于作者年轻的、澄澈的、锐利的、充满想象力和文学美感的词句之中,捕捉光影里的故事。9月7日,《1997年的蛹事件》作者栗鹿将与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何同彬、东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张娟、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李黎、资深图书编辑胡泊做客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一同谈谈成长中的新一代青年,以及他们在面临困境时所展现的探索精神和生命力。
《读书的人》是一名普通读者的书评集。魏小河始终以谦卑、学习和分享的姿态面对读书。9月8日,《读书的人》作者魏小河、浙江文艺出版社编辑张恩惠将做客朴阅书店,我们一起聊聊关于阅读与生活的那些事。
嘉宾:李黎(诗人、小说家、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韩东(诗人、小说家)、傅元峰(诗人、南京大学教授)、育邦(诗人、小说家、《雨花》杂志主编)、张德强(批评家、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
9月8日,诗人李黎携新作《山间:一部自选诗集》再访先锋五台山总店,和诗人韩东、南京大学教授傅元峰、《雨花》杂志主编育邦、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德强、洋火文化创始人曹雪峰一起畅聊自己作为诗人的生活与写作。
女性的生命经验绕不开“疼痛”,从生长发育到衰老死亡,不同生命阶段会经历不同的挣扎。蒯乐昊在短篇小说集《疼痛之子》既书写了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对身份和身体的困惑,也讲述了女性在性教育缺失的环境下遭受的难以言说的侵犯与恐惧。这些故事,唤醒了那些容易被我们习惯性忽视的真实情绪与感受,让人在某种程度上相信,也许在我们看见疼痛的同时,疼痛也总会过去的。9月7日,蒯乐昊与作家、诗人桑格格将来到单向空间·杭州乐堤港店,聊聊我们如何看见、讲述和面对疼痛。
《大宋繁华:造极之世的表与里》是历史作家谌旭彬的新作。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剖析宋朝社会财富总量增加的原因;第二部分讲述不同时期的宋朝政府汲取的方式,以及百姓如何辗转腾挪求生存;第三部分则是解释了两宋增加的财富没能转化成再生产资本的原因。本周日晚,谌旭彬将和资深出版人、时评作者、西木读书会创始人西木一起做客晓风书屋(体育场路总店),聊聊赵宋王朝的繁华与凋敝。
本次讲座将梳理中西哲学相遇的五个阶段,解读文明互鉴的历史经验,同时深入到中西形而上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等细部的差异,解读中西哲学差异的诸多面向。最后会给出中西哲学互动的未来预测。
1939年8月27日-1940年2月16日,中国营造学社在四川、西康走访了35个县市,拍下3100多张照片,这就是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也是营造学社历时最久的一次调查,共173天,却一直鲜为人知。从2019年到2024年,经过五年的调查,萧易基本弄清楚了照片中古建筑、古遗址的状况,主编了《中国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图录》(全六册),并把这几年重走的经历,写成了《漫长的调查——重走营造学社川康古建筑调查之路》一书。9月7日晚,让我们与萧易老师一起,结合营造学社拍下的调查照片与今天的现场照片,从一处处石窟、一座座建筑、一处处遗迹中拼接出一个八十多年前的四川,再次看到川康古建筑的过去与现状。
脚踏实地、真实客观,是叶小果的采写原则。他坚信,“在平实的叙事背后,能够产生更包容的解读,催生出更广大的善意,这才是倾听的更高境界”。《蝴蝶之家》汇集了他笔下的十篇故事,以平实、真挚的笔调述说了十种被善意与勇气点亮的人生。9月8日,叶小果和作家龚静染,特邀主持、《近于正常》播客主播甜菜一起,和读者朋友们聊聊。听故事的人,也是讲故事、分享故事的人。
成都|夜饮东坡醒复醉:像苏轼一样用美食减少精神内耗——《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新书分享会
作为“文界老饕 ”,早在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关于如何通过美食减少内耗早有一套“心法”,他关于美食的作品达千余篇,留给后世的“东坡牌”菜肴也有数十道。关于他跟美食的这些渊源和他的“食物疗愈之道”,被系统整理成书——《此生有味:苏东坡美食地图》,一部以苏东坡关于美食的诗文记录为线索,循着他为官、游历的足迹,从美食角度还原作为吃货的苏东坡一生的作品。如何像苏东坡一样,用食物疗愈自己、减少内耗?9月8日,我们邀请到此书的作者、美食专栏作家、《风味人间》美食顾问林卫辉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姜英一起做客成都SKP。他们将对谈、分享此书的精彩内容,一同领略苏东坡别具滋味的吃货人生,跟随这位北宋行走的美食家,从南到北,一一尝遍中华美味,无论得意还是失意,总能在大自然中找到馈赠,竹杖芒鞋轻胜马,享受当下。
嘉宾:贾平凹(作家)、兴安(作家出版社编审)、杨则纬(作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
和大多数擅长写乡土题材的陕西作家不同,杨则纬从出生后就一直生活在城市,她的写作也从未离开过她生活的城市。《这不是则味咖啡馆》是她出版的第二本中短篇小说合集。9月7日下午,我们邀请到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作家出版社编审兴安、《这不是则味咖啡馆》作者杨则纬,共同做客西安SKP,与我们探讨人生味道、追寻精神家园和生命意义。
地点:莲湖区星火路22号老城根G park商业街区1F方所·设计力实验室
《长安何曾负少年》一书中,作者蟠桃叔根据自己的在西安求学、工作、生活的亲身经历,描绘出世纪之交西安市民生活的真实画卷,展现出当代西安的风土人情。书稿内容贴近生活,情感真挚,语言风格保留许多本地特色,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周六下午,我们邀请蟠桃叔做客西安方所,与大家聊聊当代西安的风土人情。
诗与歌相辅相生,生活是时而像诗,时而如歌。本周日下午,知名出版人杨全强将与著名乐评人、诗人李皖一起来到镜中,与读者朋友们一起畅聊音乐和诗歌。
古代欧洲的世界地理的想象,是由宗教和抽象的数学概念所构成。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早期,这种地理想象经过了几次重要的变化,包括地中海贸易的兴起、马可波罗的游历、以及托勒密《地理学》的重新发现等。那么在这几次变换中,西方对亚洲有哪些想象呢?本期讲座,清华大学宋念申教授将通过几幅代表性的古地图,介绍“地理大发现”之前,欧洲人对于东方世界的好奇、想象与探寻。
嘉宾:陈建军(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宋时磊(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建树(译者、图书编辑)、雷蕾(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沈瑞欣(译者)
21世纪初,止痛药奥施康定在美国掀起了一股药物成瘾狂潮,700万人染上药瘾,50万人死于药物过量,大批服药者陷入抑郁的深渊,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而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是一个慷慨而又神秘的家族——萨克勒家族。《纽约客》专栏作家帕特里克·拉登·基夫走访200多名相关人士,查阅上万份相关资料,由此写成称霸美国各大图书榜单的现象级畅销书《疼痛帝国:萨克勒家族秘史》。9月8日下午,武汉大学教授陈建军、武汉大学副教授宋时磊、惊奇图书编辑黄建树、长江文艺出版社编辑雷蕾与《疼痛帝国》译者沈瑞欣一起做客武汉SKP,从萨克勒家族史出发,畅聊写作方法、翻译心得和观剧体验,探讨隐藏于药物成瘾危机背后的社会创痛与人性之思。
英格博格·巴赫曼虽然在中国很少被了解,但她被认为是战后德语文学中最重要的女诗人,是20世纪最独特的诗歌声音之一。《大熊座的呼唤》收录了巴赫曼生前发表过的所有诗集的内容,涵盖了诗人一生的代表作,包含其创作生涯的所有阶段。此次活动,我们邀请到本书译者徐迟老师和诗人成业老师做客西湖大梦书屋进行对谈,他们将带领读者探讨诗歌与翻译,重新认识巴赫曼,走进她的世界。
嘉宾:黄乔生(学者、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馆员)、高远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刘伟(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室主任)
1924年,鲁迅时年43周岁,妥妥的“不惑”中年。这一年,中年鲁迅与青年朋友多次“灵魂碰撞”,他的讲演《未有天才之前》《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振聋发聩,颇激动了当时无数青年的心。一百年过去了,这些文字至今读来仍发人深省。9月6日,我们邀请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黄乔生、高远东,带领我们一起走进百年前的历史现场,与“大先生”对话,聊聊当年的鲁迅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起伏,以及他的那些璀璨文字背后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