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学这一学科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引入我国,在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的重大决策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于1982年6月12日,是我国科学学研究事业的重要力量。值此研究会成立三十五周年之际,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张碧晖先生以亲历者的身份,回顾了研究会极不平凡的开创之路。本文为上篇。
▼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从1982年成立,至今已经35年了。但它的渊源可追溯到1977年,当年的11月在全国自然辩证法规划会议上,有学者提出如果按照贝尔纳“science of science”直译为“科学的科学”会造成误会,即被理解为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
▼ 情报学者,原驻前苏联一等秘书韩秉成,在1978年第三期《国外科技组织与管理》刊文,建议使用"科学学"一词,由陈益升编译的《科学与哲学》1979年第二期也发表了前苏联著名科学学家彼得洛夫介绍科学学的文章。从此,科学学成为该学科早期研究者的共识。图中为韩秉成同志,图左为陈益升,图右为我。
▼ 1979年3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办公室等单位召开小型会议,建议推动科学学研究。并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办公室,自然辩证法杂志社赵文彦,李秀果同志负责筹备和联络工作。图左为全国科学学联络组办公室主任李秀果,图右为我。
▼ 1979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钱三强,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童大林和中国科协副主席裴丽生等领导关心下,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科学学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自然辨证法,科研管理和科技情报工作者,约80余人,其中髙等院校有11位教师与会。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关心这门学科建设,此前,在《人民日报》介绍了科学学研究的重要性。图为教育部转发给我所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召开会议的通知。
▼ 会议对学科建设,研究方向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建立了过渡性的全国科学学群众学术团体一一科学学全国联络组,并为正式成立全国科学学研究会进行筹备。科学学全国联络组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办公室。这是科学学工作者在北京科学会堂前合影。
▼中科院主办的《科学管理》(试刊)第三、四期合刊,刊登了这次会议的全部学术论文。
▼京、津、沪三地科学学工作者在天津市科委帮助下创办了《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中科院创办了《科研管理》杂志。1982年6月,《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转为本会刊物,1983年改为月刊,1985年底订数已突破三万份。
▼ 上海科学学研究所成为全国第一个地方研究所。老革命家周克任首任所长,刘吉、冯之浚、魏瑚等也先后任过所长。
▼ 我和北京科学学中心的郑慕琦、上海交通大学的许立言合作,编著的《科学学概论》是第一本走进大学课堂的科学学教材,两次印刷共计一万八千册。这时,上海铁道学院,上海交大,华中工学院,北京冶金机电学院等高校开设了《科学学》选修课。学科进大学,是我会一开始就制定的目标,这也是学科成熟的标志。
▼1980年11月,科学学联络组在合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科学学学术讨论会。170名代表参加,时任安徽省委书记,中科院老领导张劲夫到会祝贺。1981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通知,同意成立中国科学学研究会,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 1982年6月9日至12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会议在安徽九华山隆重举行。有111人被推选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钱三强为理事长,田夫、吴明瑜、罗伟、、夏禹龙为副理事长,吴明瑜为秘书长。于光远、李昌、钱学森、杨浚、黄葳、童大林等为顾问。
▼ 西南交通大学陈光教授(图右)是参加九华山会议最年轻代表,当年才二十出头。
▼原中科院副院长钱三强在当选首届学会理事长之前就说过:"可算找到老家了"。这句名言成为本会存在和发展的宝贵财富。
▼ 学会为了加快学科发展,成立了编译出版工作小组,这是在浙江千岛湖参加会议的工作小组成员。会议研究了学科理论出版规划和项目分工。前排右二为南开大学刘珺珺,右三为武汉理工大学万君康。中左一为科技史专家董光壁,左三为郑慕琦,后排左二是张碧晖。
▼1982年底,全国第三次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在南宁召开,会议着重讨论"经济振兴要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要面向经济建设"的问题,于光远、童大林、广西省委书记周光春等出席会议。会议收到论文300多篇,其中116篇在会上交流。图右为天津科学学杂志主编何钟秀。
▼ 1983年5月,国家科委批准创办《科学学研究》,《科学学译丛》两个期刊,8月两刊相继出版,发行量均在4000份左右。推举龚育之为主编,陈益升为副主编。左二起:罗伟,陈益升,吴明瑜,张碧晖,。后排左起:韩秉成,李秀果,胡世禄,郑慕琦,关西普,曹青阳,陈敬爕。
▼ 我还参与了广东《科技管理研究》(原为中南几省合办)和湖北《科技进步与对策》杂志创办工作,曾任《科技管理研究》编委会副主任。
▼ 1983至1985年,我会和中国科协培训中心组成中国科协讲师团,响应党中央号召,宣传新技术革命和挑战,是思想解放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受讲对象近百万。
▼ 2005年春,经吴明瑜同志推荐,我和《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对话,录影在电视台播出。
▼ 湖北学者宋瑞玉、张碧晖、胡新发合作向第三届讨论会提供的有关技术因子文章,受到中央研究室有关负责人林京耀的重视。这是林京耀给我的信件。
▼1984年初,我和青年学者,后任武汉大学建筑设计学院院长张在元要求在武汉东湖智密区建设科学诚的建议,登在《湖北日报》内参上,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以此同时,中科院赵文彦、陈益升等同志也建议在北京中关村建科技囩区。
▼1985年在北京友谊宾馆开会时,与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钱伟长合影,前排左起:赵红州,田夫,钱伟长,杨沛霆,张碧晖。后排右起:前驻匈牙利大使馆临时代办符志良,蒋国华等。(此照片保存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马凯家中)
▼ 1984和1985年,我两次参加英国科学促进会年会,重点交流科学教育问题。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学家马凯夫妇帮助下,参观了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当年贝尔纳的工作室。以后,马凯夫妇几次访问中国,我先后在我工作的华中工学院,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接待过,并聘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名誉教授。
▼1985年我访英时,马凯还送我刚出版不久的《剑桥现象》英文本,回国后我组织翻译了出版,这是一本关于科研、教育、开发关系的重要著作,曾引起国家科技领导人的重视。
▼ 1985年11月我会在湖北武汉召开全国第四次科学学与科技政策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250余人,提交论文500多篇,有125篇论文在会上交流。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和湖北省领导出席了会议,图为湖北参会人员。
▼ 1989年5月,我应邀参加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科技园区第四届年会,这是我国大陆学者第一次参加这种会。图为国际科技园区协会主席在凤凰城总部接待我。
▼ 在学会杂志《科学学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的协助下,学会多次召开科学学理论、学科建设以及科技立市等讨论会,这是在天津开会期间与《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执行主编许静合影。
▼ 在学会常务理事,天津纺织机械研究所所长张国玉的支持下,成立了由张国玉,任丰平和周勉德组成的学会研究基金委员会,张国玉所在的研究所捐资,支持了首批交叉科学文库出版,一共出书16本。
▼ 1986年在辽宁旅顺召开了科学学理论和学科建设讨论会,这是当时参加会议的符志良(右一)等。
▼ 1987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软科学研究座谈会,万里同志作了报告。在吴明瑜同志领导下,我会罗伟、冯之浚、刘吉、何钟秀、李新男、张碧晖等参加了部分筹备工作。
▼ 1987年,本会副理事长田夫等5位科学学工作者上书老革命家陈云,要求成立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陈云同志批示有关方面办,并书写诗词送田夫同志。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办的内部刊物。这是我为刊物写的"不保护创新就不能引进竞争机制"文章。在《活水》创刊号上,我还发表了主张允许科技人员兼职的文章。
▼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最终以民营机构成立,开创了民营科研机构的先河,由于受转型和体制限制,研究院建院和发展困难重重,以田夫和赵红州为代表的科学学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
▼ 1987年3月,学会第一届第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我会挂靠单位改为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协三家负责,落实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图右为原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所长和本会荣誉理事长罗伟同志。
▼1988年1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山西太原召开,山西省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大会代表选举了第二届理事会,组成新常务理事会,一致推举龚育之任理事长。我当选为常务理事。常务理事会决定陈益升为《科学学研究》主编,徐耀宗为副主编。前排左起:张碧晖、杨沛霆、吴明瑜、龚育之、冯之浚、张国玉、罗伟。
▼ 会议还举行了学术报告会,为山西发展战略进行了咨询,并普及科学学知识,图为当时《山西日报》的报道。
▼ 龚育之同志(右)虽是大理论家,但毫无架子,平易近人,总是耐心听取意见。
▼ 一批科学学者取得重要成果,赵红州的《科学能力学引论》有较大影响。赵红州不仅在20世纪70年代独立发现了“汤浅现象”,即世界科学中心转移规律,而且提出诸如科学劳动智力常数,科学发现釆掘模型等创新理论和假设,受到老一辈科学家称赞,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反响。这是赵红州(右)和蒋国华在一起。
▼ 1988年5月,我会与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联合召开"科学社会学建设协调会",着重研究了学科建设问题,南开大学社会学系刘珺珺教授介绍了国外科学社会学发展情况。这是当时出版的几本科学社会学著作,我和同事合作的《科学社会学》(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龚育之的好评和推介。
▼ 1989年11月,我会与天津科学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五次全国科学学学术讨论会暨天津市科学学会成立十周年。图中为天津科学学副理事长关西普教授,图右为东北大学陈敬夔教授。
▼ 1990年底,我调任武汉市科委主任,不久还兼任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开发区办公室主任,算是专业对口。图为我陪原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李绪鄂(中)考察东湖开发区。
▼ 1992年6月28日,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名誉理事长钱三强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科学学研究》编辑部召开"钱三强对科学学的贡献"座谈会,于光远、龚育之、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孙小礼等作了书面发言。
▼ 1992年底,由我率领的科技代表团应邀访问日本,与著名技术转移学者斋藤优,日本科技厅官员横田正治等探讨技术转移和开发区建设问题。图右为斋藤优教授。
▼ 199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讨论会与我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以及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领导于光远,李昌参加会议并讲话。龚育之作了报告。从左到右为龚育之、张碧晖、南开大学曾滌教授。
▼ 左起天津大学关西普,福建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曾德聪、冯之浚、北京科学学中心郑慕琦,张碧晖等在学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上。
▼学会十周年和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与情报所长李惠国教授(右)。
▼ 左起山东科学院周刚,学会副理事长魏瑚,北京科学学中心穆素娉,上海科学学所长王珏,张碧晖,上海科技党委领导仇金泉等在学会十周年纪念会上。
▼ 左起张碧晖,北京理工大学赵祖华教授,北京科学学中心主任李兴权在学会十周年纪念会上。
▼ 左起四川社会科学院却世禄教授,著名系统论家,清华大学魏宏森教授,冯之浚,张碧晖,中央教育研究所蒋国华教授等在一起。
▼ 左起原上海科学学研究所所长,原学会副理事长顾文兴,中国科技创意研究会秘书长路羽,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央党校教授张永谦,张碧晖在北京开会相聚。
▼ 1993年6月,我应邀到美国迈阿密参加北美华人社会学年会,并在会上作报告。
▼ 1993年9月,赴德参加馬普学会组织的科技培训,和原东德部长会议副主席卢福特女士讨论市场经济过渡,回国后撰写的《东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经验教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作为动态清样,送参考。
▼ 1997年1月,我会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信息时代与科学学研讨会在天津召开,天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会。冯之浚、龚育之、吴明瑜、成思危作了报告。会议选举冯之浚为学会第三届理事长。我被选为副理事长。
张碧晖,1940年6月生,江西樟树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首任院长、教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原常务副理事长,曾任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武汉市科委主任等职。并兼任国际《系统研究》杂志编委,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兼职教授。2015年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以媒:埃及、约旦和伊拉克外长罕见发表联合声明,警告以色列正将地区局势推向“全面战争”
美军退役老兵:我们不是好人,在“伊阿”杀了上百万人,又要帮以色列争地区霸权
高通骁龙 8 Gen 4 for Galaxy 跑分流出,大核频率提升至 4.47GHz
银河galaxy官网
零刻 GTi12 UItra 迷你主机 + EX 显卡扩展坞评测:65W 安静办公
Intel正式发布Gaudi 3 AI加速器:1200W功耗!性价比两倍于NVIDIA H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