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在以培养未来师资为特色的山东师范大学校园里,关于“教育家精神”和“大先生”的讨论成为师生们的第一话题。
在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当天举办的“我心目中的大先生(2024)”座谈会上,受邀参会的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级校友赵润田讲起自己心目中的大先生,他们是授业恩师夏之放、李衍柱、李伯齐。
夏之放教授是赵润田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当时,赵润田根据自己一段时间的积累拟定观点、罗列提纲,请老师指导。
那是一个关于悲剧的文学评论选题。夏之放教授仔细审读后建议对论文的观点和架构进行重新组织,并列出了参考书目。几个月后,赵润田完成了论文并交给夏之放教授审阅。当他再度拿回文稿时赫然发现,上面写满了老师大段大段的修改内容。
后来,这一篇长约万字的论文《论悲剧性的崇高》被《山东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全文发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而赵润田很久以后才知道,夏之放教授早就在思考写一篇相关的题目,那些批注修订的内容,很多都是夏老师长时间以来的思考。
“当时学报的容量有限,很多教授的文章都是摘要刊发。坦白地讲,如果没有夏之放老师的倾囊相授,一个本科生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家境原因,赵润田本科毕业即回原籍工作,没能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未想到的是,了解到自己渴望学习的迫切心情之后,李衍柱教授亲自联系北京师范大学的童庆炳教授,联合开办一期人文课程研修班,专门组织师资力量开设11门课程。并且“送课上门”——学生们白天上班,老师们就在宾馆里做研究;学生们下班了,老师们就开起夜校。
研修班没有学位、没有学历,只有一纸结业证。但与后来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经历相比,这一段学习经历让赵润田更为难忘。新近他还找出结业证来看,上面详细记录了11门课的授课老师,“都是名师大家”。
赵润田说,老师们不仅教授了自己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更深层启发了自己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对待名利的人生思考。其此后尊崇实践、敢闯敢试的工作态度,以指导、表扬、肯定为主的工作方法,大多形成于此时。
2019年,赵润田当选山东诗词学会会长。自言“作为不会写诗的会长很尴尬”的他,找到了当年的恩师李伯齐教授求助补课——读书期间,他就曾捧读李教授关于《红楼梦》诗词的注释书籍,知道李教授对诗词研究造诣颇深。距离本科毕业近40年后再度捧读李伯齐教授的系列著作,不禁感叹老师的研究领域之广、学术成果之多,远超自己当初的印象。而脑海里那个20世纪80年代才华横溢、学识惊人、活力无限的老师形象,也愈加鲜活起来。
在赵润田看来,三位老师是影响自己一生的恩师,更是当之无愧的大先生。从大学时代到工作时期再到如今,他们的言传身教和人格魅力,始终烙印在自己人生成长的点滴瞬间。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宗刚心目中的大先生,是已故的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学科第二代学术代表人物朱德发教授、蒋心焕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88级校友珍,则将心目中的大先生称号,同样送给了李衍柱教授;
新入教职的博士生周循心目中的大先生,则是“42年专心上好每一堂课”的国家级教学名师魏建教授……
一个个先生的名字被现场的师生们提起。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孙书文教授说,学生是老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学生就是老师最美的诗篇、最美的成果。师生对“大先生”的回忆与阐述,其实就是传承先生精神的方式和过程。
现场参会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守森教授,本身就是很多师生眼中的大先生代表。
杨守森教授1978年入学山师,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李宗刚教授1984年入学,曾经受教于杨守森老师。
“20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守森老师参与山东思想界的思想解放行动,作为主编编辑《青年思想家》,积极参与引领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的心目中,守森老师作为青年思想家的影像一直活跃在我的脑海里。”
李宗刚教授说,尊师重教内化于心也要外化于行。座谈会现场,这位现任山东师范大学现当代学科带头人起身向以杨守森教授为代表的师长们鞠躬致意。
“我们这一代人作为山师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留在了山师。可以说与山师共荣辱。当然,我们这代人只是历史的一个中间物。在山师的历史上,我们的学业、学术、学院、学校,它像一个链条一样,从老一代那里一代代地往下传承。”
李宗刚谈到最近做的一项工作:把朱德发老师所有的手稿扫描整理出来。整理了大概有几万页,做成文档后又精选了一千多页,分年代选编为《朱德发学术手稿选编》出版。
“这项工作的目的在哪里呢?实际上还是传承老师的精神。在学习老师的有关注释的时候,就感受到老师像明灯一样导引着我。这个导引让我切身感受到,朱老师对学生相当严又相当宽容,不断地鼓励学生,促成学生的自我主体的成长。同时,自我以身作则来强化怎样叫完成自我超越。”
1995年,朱德发老师60岁。在60岁的时候,很多人就说啊,要颐养天年。朱老师呢,60岁之后继续在学术的道路上耕耘,一直坚持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2018年他去世之前的一个月,还在济南参加了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他在25年左右的退休时间里发表文章的多少且不论,单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就有29篇;《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表3篇,其中一篇是和学生合作的;同时又出版了多本著作,在2014年还出版了《朱德发文集》10卷本。
“这一奇迹是我们很多人很难企及的。可以说,朱老师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学者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作为一位教师,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融入到学生的人生成长当中。我想,他们即便是远去,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思想依然复活在当下,并且传之久远。”李宗刚说。
胡明珍则现场诵读李衍柱教授在2012年元旦、时年79周岁时写下的一段文字: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清晨,满怀愉快幸福的心情登上文昌阁,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撞击晨鼓唤醒沉睡的大地。喜鹊枝头欢叫,腊梅含苞迎客。一种信心,一种力量,激励着一位古稀老人继续前行。2012年,要完成向北大出版社承诺的思孟学派美学思想研究,开始莫言长篇小说研究,整理好初步设计的六卷文集,争取 2013 年出书。可先出一本新世纪以来的自选集,题目暂定为‘信息时代的中国文艺学思辨与对话’。以此几件实事迎接 80 岁的到来。”
恩师李衍柱教授这种“生命学术化、学术生命化”的治学精神与人生态度,带给胡明珍莫大的冲击与激励。12年来,她将这段文字存在手机里,不断翻阅以激励自我。
一是境界大。格局、气象决定目标与方向。怀抱精忠报国之志、葆有为国育人之心。
二是胸怀大。心胸宽广、容人容事,关心培养学生。爱生如子、望生成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三是学问大。有勇于攀登、舍我其谁的担当自信,有心无旁骛、锲而不舍的坚定意志,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治学品格。一路下来,积累下来,最终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出大成果,成为一方或者一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四是影响大。先生学问大,登坛授课,学生受益;著书立说,天下受益。有幸长期在先生身边,近水楼台,沐浴阳光雨露,收益更大。“比如我,从1982年毕业到现在已经42年了,但是这期间感觉好像就没有离开过老师,每年都跟老师在一块聚聚。”
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有多大?赵润田说,“只要坚持不办无颜回母校、无法面对老师的事情,人生就有了红线、有了底线,就能远离污泥浊水,就不会倒下,就做不了阶下囚。”
什么是教育家精神?杨守森教授坦言:“我觉得现场大家讲的影响了我们一生的老师,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就是教育家精神,因为他们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的人格,甚至对我们的人生道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这不是一般教师这种职业能够做到的。”
在杨守森看来,教育家精神的实质应该是体现出对教育功能的理解,就是教育到底干什么。
“这一点说起来很清楚,都知道教书育人嘛,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这本身没错。但在理解和执行方面,我感觉是有问题的。我们好多时候说教书就是传授知识,这太简单了。育人就是培养什么专业技术人才,这又太简单了。教书育人我们得好好理解,怎么教书,怎么育人?育什么人教什么书?”
杨守森教授援引叶圣陶的一个观点:理应说大学生该比中学生更能够自己看书了。特别是文科,我不是自己编了讲义发给他们,或者采用商务印书馆的大学丛书,或者别的书给他们做课本,他们都可以逐章逐节地看下去,不用我教。
“不是我在大学时间教给你一套东西,一辈子就完了,那不可能。”杨守森说,作为“先生”“教育家”的先决要素,教师首当其冲要实现这种教育功能,起码就是帮学生去学习,更重要的是要解决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是大家公认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怎么教学?《论语》里边经常是孔子没怎么说,是学生问或者他自己设问,论语中经常出现这种疑问口吻。他充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来。发现问题本身是个能力和素质的表现。”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哪里?杨守森认为,育人作为基础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的那种伟大人格,那种气势,那种胸怀,那种人格力量影响学生。
“育什么人,怎么育法?老师首先是一个崇高的伟大的人格。一个蝇营狗苟、投机钻营、整天想着满脑子个人私利的老师能教出高人格的学生吗?这样的老师能成为教育家,能在教育界成名吗?不可能的,是不是?”
“如果我们的大学的校园里走来走去更多是有教育家气质的教授,那这个大学肯定不一样。甚至可以说,一个大学只有更多一些真正把握了教育技能、体现了教育家风范和气质的老师,这个大学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学。”
当天,由山东师范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牵头主办的“教学之光,智慧传承——共话教育家精神”研讨会上,老、中、青三代教学名师同样共聚一堂,就教师教学发展和教育家精神的涵育与传承展开专题研讨。
从课堂教学抓起、从教师成长做起,赋能教师成长、提效学生培养。连续两年,该校数学与统计学院周峰教授、文学院张慧伦副教授,连续获得全国青年教学竞赛总决赛一等奖。另有100多人次获得省级(含)以上教学比赛奖项。
以“青师启航”“优师助航”“名师领航”为核心的“三航课堂”,跟踪赋能教师的发展全过程,提师技、养师心、树师道,打造教师教学一体化综合发展服务平台;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问题”为核心的问题链教学方式深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越发引发教师们的共鸣。
如教学名师马军英教授所言,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就要有热爱教学、敬畏教学的情怀,要有虚心好学、勇于探教的毅力和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国际教育学院史洁教授则以四“真”为题——“拥有真知识、掌握真技能、形成真品质、育人真热爱”,呼吁教师把教书育人的过程与自身专业成长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孙书文教授说,孟子讲人生有三大乐事,最后一个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师是一个幸福的职业。他寄语在校的未来师资群体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能够用自己的实力,用自己的热爱,让学生们体验到他们的幸福,收获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幸福。
节日的意义不仅在于庆祝,更在于所有人会在这一天去做相同的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这样可能会形成一种共识,一种影响力,推动大先生精神的涵育与传承。
恰如山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茂聪教授在“教学之光,智慧传承——共话教育家精神”研讨会上总结时所说,研讨会作为成功经验的分享与交流,本身就是对教育家精神的最好践行。银河集团网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