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着力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栏目:文化机构 发布时间:2024-09-25

  作者:吴田、胡乐明(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分别系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副研究员、副院长)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族强。习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关键支撑,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实现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具体表现,是加强高质量文化供给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迫切要求,是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以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新时代新征程,文化产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促进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必将更加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加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加坚实助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优质的资源、环境和产品是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的重要依托,挖掘整合文化资源、推陈出新文化场景、精心打造文化产品,是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路径。

  深度挖掘、统筹整合文化资源。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应全面统筹整合文化遗产、文旅资源,摸清文化家底。习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迄今全国共有5630.43万件文物藏品,5058处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0万余项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些都是可供深度挖掘的优质文化资源。与此同时,传统文化形态与新兴数字文化形态多维呈现。2021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426.65亿册(份、盒、张),2022年我国仅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总量已超1.9万TB,这些数据背后蕴藏的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此基础上,应加快构建准确权威、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数据平台,编制重点文化资源名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丰富、精准的文化资源基础供给。

  以人为本,创新升级文化体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为导向,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应不断创新文化环境,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体验。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更具个性、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体验活动越来越受欢迎,对文化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升。近年来,江苏南京、四川成都、河南洛阳等多地景区推出文化体验新模式,以本地景区为文化场景,将景区内的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特色项目与剧本场景相串联,同时融入数字技术、智能科技,不断创新升级文化体验场景。从进一步优化文化体验、提升文化产业吸引力层面看,全国文化环境的打造仍有较大迭代升级空间,尤其需要在锚定需求、加强设计、优化体验等方面下功夫,力求打造形式更多元、设计更精良、体验更丰富、审美更高雅、意蕴更深厚的优质文化环境。

  神形兼备,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文化产品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推出高质量文化产品对于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文化产品的精心打造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守正创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层肌理,用开放的思维推动产品种类创新,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带动产品提质升级。近年来方兴未艾的沉浸式博物馆、沉浸式体验馆、沉浸式展览正是科技赋能文化产品的典型代表,将产品融入现代美学和最新科技,使其更具当代感和未来感。文化产品的精心打造要用更贴合大众的呈现方式,开发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适应现代生活需要、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产品,以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体验感。通过文化产品的创新创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飞入寻常百姓家,不断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多元主体的协同聚力,应从健全政策支撑、规范机构设置、精准金融服务、培育人才队伍等多个维度促进多主体实现统筹协同,形成合力,不断提升文化产业管理能力。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政策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银河国际galaxy网站提升文化产业管理能力,需要在体制机制、文化政策、文化工程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为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逐步建立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的工作模式,群策群力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战略规划、具体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共同推动文化产业政策落地实施。

  规范园区建设,提升集聚效益。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应充分依托各类文化资源,科学制定园区的布局规划,重点建设文化产业特域,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业态丰富、要素集聚、功能配套、带动明显的标准,推动建立一批高起点、高规模、高水平的文化产业园区;鼓励改造利用好老旧厂区、老旧厂房、老旧设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保护性开发、创新性改造工业遗址等形成一批具有带动性、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建立一批提供研发设计、信息咨询、生产制作、合作交流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全方位优化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发展环境,实现园区健康有序发展。

  精准金融服务,激发产业活力。找准金融服务文化产业的着力点和发力点,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形成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推动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股权投资等方式重点支持有创新能力、有发展潜力、有社会效益的文化企业;创新融资方式,支持金融机构建立服务于文化产业发展的专营机构;以“政府授权+市场运营”模式打造融资平台,搭建集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第三方服务、财政扶持资金申请等功能于一体的金融在线服务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差异化、一站式金融服务。

  培育人才队伍,增强内生动能。培育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是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支撑,也是提升文化产业管理能力、实现产业繁荣发展的迫切需要。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专业领域领军人物、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一批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专门人才,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优化文化人才发展环境,推动文化产业相关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加大对文化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养,发挥职业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建立完善文化人才激励制度,加大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产业特点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和激励体系。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利润平稳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文化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年提高,数字文化产业等新业态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内外影响力持续攀升。在增强文化产业吸引力和管理力的基础上,文化产业实现繁荣发展还需要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创新文化消费模式、拓宽文化贸易渠道来有效扩大文化产业影响力。

  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习指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近年来,以数字为特征的文化产业营收规模占比超过40%,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文化新业态是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发展而形成的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文化资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广阔舞台。数字赋能文化产业新业态,必须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融入新的文化成果、技术成果,实现创新发展。加快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把数字技术和文化产业有机融合;推动数字科技深度赋能文化产业创新,用好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大力推进理念、内容、技术、形式、管理等方面创新;推动数字文化新业态支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

  释放文化消费新潜能。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消费主导趋势日益凸显,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将文化消费推向新高度,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已成为新时代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文化消费供给侧出发,应加强优质文化供给,同时不断创造新的供给,广泛激发人们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构建全方位、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体系,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从文化消费新场景出发,应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加速推动传统文化消费向数字化文化消费转型升级,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完善虚拟化的文化消费场景,发展文旅融合、夜间经济等创新性文化消费场景,丰富文化消费体验模式。从文化消费的市场环境出发,应加快完善文化市场制度,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长效发展的制度环境,促进文化消费质量提升。

  探索文化贸易新路径。2021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同比增长38.7%。进一步促进文化贸易发展,在政策方面,应大力支持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建立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对外文化贸易发展目标的政策体系。在机构设置方面,重点推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搭建文化贸易公共服务平台,设立市场化运作的海外文化贸易促进中心,发挥基地聚集、引领和示范作用,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信息、法律咨询等专业化服务。在技术应用方面,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文化贸易领域深度运用,着力探索文化贸易创新发展路径。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