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坚持”是我们党创造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新时代新征程主动回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构建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以及开展文化发展评估都应以此为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人民创造并且服务人民,在价值导向上坚定地以人民为中心。文化发展评估应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是否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以人民为创作主体和服务主体当作检验标准,并由人民来做“评判者”和“鉴赏家”。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发展评估应坚定文化自信自立,用具体指标提炼新时代文化自信自立的要素和表现,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守正才能把握方向,创新才能引领时代。文化发展评估应坚持以习文化思想为指引,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发展文化新模式、新业态,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在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突出对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的测度。
落实文化建设的战略举措、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进程,需要清醒判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瓶颈,随时破解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文化发展评估应坚持问题导向,敢于直面制约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难题,敢于应对亟待研究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用好指标设计的“增量”“规模”“程度”“效率”等不同测度标准,引导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发展是一个系统性概念,不仅涵盖古今中外等不同维度,还包括文化资源、文化制度、文化机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等不同要素。文化发展评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包括获得文化认同、实现文化引领、推动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交融等方面,且彼此间相互作用,共同推动文化发展和进步。
文明的生命力在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加快培育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文化的开放包容。文化发展评估既要立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应胸怀天下,体现并鼓励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助力中华文明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获取丰富文化营养,从而提升中华文明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
一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研究将保护、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目标,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纳入指标体系。
二是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在构建过程中坚持将树立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放在核心位置,在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文化、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助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进而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推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
三是倡导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本研究在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坚持文化自信的立场、开放包容的方向,倡导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积极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从国内看,无论是文化和旅游部的机构设置,抑或《中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年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口径,均表明文化与旅游高度相关,有必要统筹规划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从国际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游客通过旅游和游览文化场所,可以了解代表价值观念和历史背景的人民生活方式、文化遗产和艺术,也可以体验其中的差异性。同时,文化可以通过旅游等形式产生经济效益,推动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统计框架中将旅游作为文化的相关领域。鉴于文化与旅游的密切关联,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在文化吸引力部分纳入“旅游人次”指标,在文化影响力部分纳入“居民人均文化及旅游消费支出占比及增长率”指标,背后的逻辑是丰富的文化资源能够吸引目标群体前来旅游,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产生的消费又是文化影响力的体现。
文化发展评估指标的计算主要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指标赋权。初期采用逐级等权法,后期根据评估客体采取德尔菲法灵活调整各级指标权重。第二步,指标无量纲化。对各级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计算文化发展指数。各级指标根据评估模型加权汇总后得到文化发展指数。
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数据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获取。一是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或测量量表,开展调查,获取一手调查数据。二是检索国内外相关统计年鉴、统计公报、研究报告、数据库等,获取二手统计数据。三是根据公开资料,自行收集整理并经过结构化处理后,得到所需数据。
第一,区别于既有将数据可得性作为指标选取主要原则的“数据驱动”的文化发展相关评估指数,如文化发展指数、文化产业发展指数、全球创意指数等,本研究中的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坚持“目标驱动”,为实现2035年我国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标选取力图做到既具有世界先进文化的普遍特征,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指向。未来将重点研究此部分指标的测量方式,并基于指标体系计算文化发展指数。
第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之一,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相应地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成为时代所需。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我国各类文化主体将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民族的精品力作,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将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将得到极大满足。届时,评估指标也需更加凸显高质量导向。
第三,关于评估结果的应用,未来将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结合评估目的,编制评估报告,发布评估结果。评估报告包括但不限于评估背景、评估目的、评估意义、评估方法、评估过程、评估结果等。评估主体可适时发布评估结果,发布时间、地点、公开范围等由评估主体根据评估目的决定,并跟踪反馈评估结果发布的影响,以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习文化思想。本书认为,习文化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领域取得的最重要理论成果,是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破解百余年来困扰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科学指南,回答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与文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成果,也是习文化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习文化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华文明探源、历史遗产保护与传承等工作成绩斐然,坚定了全民族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文化事业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数字文化中国”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人民文化实践取得丰硕成果,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宗旨;文明交流互鉴领域取得历史性突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文明倡议”是中华文明包容性、和平性的当代体现,为当今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全新的道义目标和伦理准则,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中国贡献。
绪论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一夯实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二“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华文化兴盛和文明转型的必由之路三习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旗帜和灵魂四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第一章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伟大飞跃第一节习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一回答时代之问:从容应对思想文化领域的各种风险挑战二回答历史之问:破解中华文明现代转化的古今中西之争三回答未来之问:为当今世界贡献典范性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二节习文化思想的基本内涵一习文化思想的创新观点和实践要求二习文化思想的重大原创性贡献三习文化思想在文化建设领域的体现第三节习文化思想的重大历史意义一指引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第二章根深叶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第一节“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重大理论创新
一提出“第二个结合”的过程二提出“第二个结合”的首创性意义第二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辉煌成就一“第二个结合”为“两创”提供理论指引二新时代以来在“两创”中取得的思想理论成就三在伟大的人民文化实践中推动“两创”第三节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开创中华文明现代形态一维护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树立文化自信、历史自信二激发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开辟理论和实践的新局面三巩固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捍卫多元一体的统一国家四发扬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开创民族、宗教、外交新格局五彰显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根基
第三章赓续文脉: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第一节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未中断一百万年人类史见证人类在东方的连续演化二一万年文化史奠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基础三五千多年文明史凸显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第二节历史文化遗产和文化积淀具有极高的文明价值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物质载体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三深厚的文化积淀凝结中华文明智慧精华第三节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取得辉煌成就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化对中华文明根脉的认识二“考古中国”完善对中华文明形态的认识三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取得新成就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整体性推进五地方志编修首次完成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第四节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成果丰硕一红色文化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二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赓续革命传统三红色文化的弘扬传播唱响主旋律四红色文化成为思想政治教育鲜明底色
第四章谱写辉煌: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繁荣第一节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全面加强一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二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三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引领全面加强第二节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三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突出第三节文艺创作和文化生产全面繁荣一文学创作百花齐放二戏剧和演艺创作佳作迭出三电影和电视剧生产全面丰收四美术与音乐作品创作成果丰富五优秀网络文化产品影响巨大第四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跃上新高度一公共文化服务实现跨越式发展二公共文化服务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完备三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果丰硕四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格局全面形成第五节文化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一文化产业发展成绩喜人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日益健全三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持续向好四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相互交融不断深化第六节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系统性效应凸显一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助力产业双向赋能二文化创意产业助力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赋能四文化消费创新升级助力国民生活方式升级
第五章科技赋能:建设高水平的数字文化中国第一节数字文化中国:迈向数字文明新时代一前瞻创新:面向数字文化新形态二数字文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方向三政策驱动:数字文化迈向新征程第二节数字化呈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一数字技术助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二数字还原与虚拟再现赋予文化遗产新生命三虚拟沉浸式交互技术推动观光方式革命四云展览开启中华文化传播新模式五数字文博文创成为“两创”新动能第三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促进产业升级一文化领域数字技术应用走向深度数字化二传统文化业态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三数字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产业核心力量四数字文化产业智能化走在国际前沿第四节数字文化产业激发文化创新活力一数字文化产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二数字文化消费提升人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实体经济和文旅产业发展四建设面向2035年的数字文化产业强国
第六章时代华章:人民文化实践的主旋律与新交响第一节以人民为中心的新时代文化实践一人民文化实践唱响时代乐章二人民文化实践的内涵三人民文化实践增强“四个认同”第二节新时代大众新文艺高度繁荣一大众新文艺高扬人民文化主体性二大众新文学彰显人民群众文学创造力三大众影视产品“主流化”体现新时代文化自信四“新国潮”高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审美时尚第三节人民文化实践蓬勃发展一传统表演艺术获得新发展二地方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三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基层文化建设主体内容第四节大众新媒介文化进一步彰显人民主体性一互联网新媒介造就大众创作、全民分享的文化形态二原创视频平台:当代中国的“全息影像”三动漫游戏文化:青少年网络粉丝社群的“中心文本”四社交网站:美好生活方式的“在线景观”第五节新时代民族民间文化繁荣发展一文化传统的仪式性回归二民族民间文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民族民间文化推动乡村振兴
第七章有容乃大: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一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全球文明新秩序的新理念一文明交流互鉴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世界二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第二节以新话语新形式助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非遗传播助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世界二创新方式加强对中国的宣传阐释三传播技术变革激发传统文化活力第三节对外文化贸易持续高速度增长、高质量发展一对外文化贸易活力日趋提升二版权贸易依托数字化创新发展扭转逆差三休闲娱乐类文化产品与服务进出口市场多元、广阔四文化产品加工制造贸易及文化产业投资优势显著第四节数字技术全方位创新中外文化交流内容与形式一数智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全面创新二数字技术架起通向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三数字文化出海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第五节文明交流互鉴渐开新局一双边多边交往渠道日益拓展二人文交流引发全球情感共鸣三科教文卫体对外交流全面繁荣
专题报告一2023年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报告一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研究概述(一)中国居民文化发展满意度研究背景(二)文化发展满意度的基本内涵(三)文化发展满意度指标体系的具体构建(四)本报告的核心观点二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三中国居民的文化价值观与文化内容偏好(一)中国居民的文化价值观特点(二)中国居民文化内容偏好分析四中国居民的文化活动参与现状与特点(一)中国居民整体文化活动参与的现状与特点(二)中国居民网络文化活动参与的现状与特点五中国居民对文化供给渠道的满意度(一)中国居民对社区公共文化场所和活动的满意度(二)中国居民对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的满意度(三)中国居民对市场文化服务供给的满意度(四)中国居民对自组织文化服务的满意度六中国居民对文化供给结构的满意度(一)中国居民对当前文化构成的满意度分析(二)中国居民对当前文化传播的满意度分析七中国居民对文化功能的满意度与发展建议分析(一)中国居民对文化功能的满意度分析(二)中国居民对未来文化发展的建议八研究结论与展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走向全面繁荣
专题报告二中国文化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一指导思想和基本理念(一)指导思想(二)基本理念二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二)设计原则(三)设计步骤(四)评估主体(五)评估对象(六)评估范围(七)评估周期(八)评估程序三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阐释(一)评估模型(二)指标解释四评估指标体系说明及展望(一)指标说明(二)未来展望
专题报告三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网络热词热度研究报告一研究意义(一)新时代中国文化在人民维度的发展轨迹(二)数字化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影响因素和内在逻辑(三)彰显人民文化实践主体的活力度和创新性二“人民文化实践”热词筛选方法(一)依据人民文化实践的内涵与构成圈定范围(二)以各平台热搜和热度数据切入“热词”收集(三)“热词”数据库构建与词频分析三热词热度的构建与分析方法(一)“热词”测评资料来源(二)热词热度指标体系(三)热词热度拟合方法四从数据中发现的人民文化实践发展启示(一)民众对新时代重要文化理念的认可总体呈现日益上升的发展态势(二)主旋律文化深入人心,与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形成新时代高品质文化生活(三)热词热度映射下新时代人民文化实践的新变化
专题报告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报告序言一凝心铸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高举思想旗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地位更加彰显(二)弘扬中国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善之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三)提升文明程度,建设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最好的城市取得显著成效二熔铸古今:打造具有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历史文化名城(一)中轴线申遗保护生动诠释中华文明独特气韵(二)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实现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三)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建设,形成历史文化遗产连片成线的整体保护格局三以文化人:为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出首都贡献(一)“大戏看北京”“演艺之都”引领精品创作,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二)坚持高标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引领全国(三)彰显人民主体性,着力提升全民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四创新驱动:文化产业提质增效赋能新时代首都发展(一)“双向赋能”激发产业活力,数字新兴业态实力雄厚(二)打造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实现产城联动发展(三)创新生产供给,场景化、体验式消费渐成主流(四)文旅深度融合,赋能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五首要窗口:发挥“双奥之城”优势推进文明交流互鉴(一)充分利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核心承载地优势,向世界展示新时代自信包容的大国风范(二)搭建讲好中国故事的全球性平台,让世界更好感知和读懂中国(三)提升文化贸易质量和水平,提高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明末》遭国内女玩家们:性化女性 姐妹避雷!
网传“辛芷蕾疑似分手”引发热议,辛芷蕾方面回应:多关注作品,远离私生活,我姐独美
NBA常规赛:火箭7人上双20分大胜灰熊 格林22+6河村勇辉0分1助
小米SU7车主持刀杀人案后续,挑起口角的徐CC疑躲外地,另一车友情绪崩溃银河官方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