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华文明研究和成果转化传播
栏目:文化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8-07

  日前,今年第14期《求是》杂志刊发习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高度评价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卓著成绩,并为深化中华文明研究和成果转化传播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学科联合攻关。20年来,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在推进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后的探源研究仍要坚持这一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以往的中华文明探银河galaxy官网源研究中,各种自然科学技术手段在工程中的应用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没能积极参与其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习指出,要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要完成这一任务,不能仅仅依靠考古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对中华文明内涵、特质、形态、发展道路等的研究,是系统工程、综合工程,涉及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等各种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除了考古学和各种自然科学的联合之外,还须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展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要把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同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等重大问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讲话,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领域做了极大的扩展。我们不仅要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过程,还要研究其特质和形态;不仅要研究中华文明从多元起源到一体化的进程,还要进一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线和中国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并且要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其中包含的研究内容及范围,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扩充,也比之前的研究任务要更艰巨、复杂,也更加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保障。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立根铸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将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考古学可以通过实物资料实证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成就,展示中华先民创造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其中蕴含促进中华民族历史自觉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力量。因此,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宣传和成果转化传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充分应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更加完整准确地讲述中国古代史,更好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读懂中华民族。

  关于促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转化传播,或可选择我国历史悠久的中心城市,建设沉浸式感受体验中华文明的主题乐园或体验园,让国内外游客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在游玩中体验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丰富内涵、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在文旅市场中,让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能有一席之地。

  此外,学术界、媒体、政府和民众都要共同努力,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营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社会氛围,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让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深入人心,共同营造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浓厚氛围,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作者:王 巍,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一到第四阶段首席专家)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