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广州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旧址柏园迎来了“大喜之日”建筑修缮完工并装饰一新,一场以“史语所”创办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学术贡献为主题的展览也在当日拉开帷幕。
1928年10月22日,“史语所”从中山大学迁入柏园并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个国立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等现代人文学科的研究机构,在殷墟考古发掘、古文字、民俗学、方言调查、人类学、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取得辉煌成绩。中国第一本官办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学术期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也创办于此。
2018年2月8日,柏园被确定为广州市历史建筑。作为中国现代学术重要坐标的“史语所”始创之地,柏园历经百年沧桑,长期缺乏有效保养,加之近年来存在住户不当使用和随意改建、加建等问题,建筑残损情况比较严重,修缮与保护利用迫在眉睫。
今年初,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许瑞生对广州东山柏园历史遗产保护进行调研,并向有关部门提交了专题研究报告。
报告受到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也作出批示,要求落实有关工作。
随后,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会同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州市人民政府,越秀区人民政府成立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柏园)保护利用工作协调小组”,负责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柏园)保护利用日常协调工作。6月,柏园修缮工作正式启动。7月,柏园被正式纳入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在多方支持下,柏园的修缮与活化进程不断提速。
近日,许瑞生再次带领省政协、中山大学、省文化和旅游厅,广州市、越秀区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前往位于越秀区的柏园展开自主调研。
委员们认为,“史语所”奠定了中国现代学术的基础,应该保护和还原这段历史文化记忆。在柏园的活化利用中,充分重视省、市、区等多级政府部门共同参与,并发挥场所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多元价值。
“柏园是现代中国人文学科的发祥地,它不仅承载了中山大学校史的一部分,而且对中国现代学术史具有重大意义。”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在调研现场表示,在柏园修缮和后期展览的筹备过程中,中山大学将加强在文献资料梳理、学术交流层面的协助。
白洁、陈华江、麦淑萍等多位省政协委员现场“支招”,为名人旧居保护和活化利用建言献策。
参与调研的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李斌表示:“下一步,省文旅厅、文物局将继续按照出精品的思路,充分利用好这一历史文化资源,让柏园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新亮点。”
推动柏园的修缮工作是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今年开展的“加强历史名人故(旧)居保护及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重点调研课题的任务之一。省政协还助推一代大儒熊十力的旧居观海楼修缮保护、杨匏安故居保护与开放,使之成为主题教育活动“打卡地”。
据悉,广东省已登记在册的自近现代以来重要名人故(旧)居172处。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主任白洁说,名人故(旧)居是其一生奋斗历程的缩影,见证着广东近现代历史的变迁,同时也是联银河galaxy官网系粤港澳三地文脉相亲、人文相近、同根同源的历史纽带,具有无可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意义。
3月至6月,省政协组成调研组,分别赴广州、中山、珠海、韶关,就“加强历史名人故(旧)居保护及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考察了十余个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故(旧)居、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等重要的名人文化相关资源点,分别听取了四市有关职能部门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代表的情况介绍和意见建议。
调研组针对名人故(旧)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的科学化、标准化保护传承体系尚不健全,部门合作机制不完善,保护资金投入不足,数字化技术应用不够,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法规建设、强化部门联动、保障保护资金投入等建议。
调研组特别提到,要充分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推动智能科技和大数据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引领,激发“活起来”的新形式,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并通过游戏、动漫等新形式新技术,将名人故(旧)居文化资源制作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数字文创产品,使文化自信自强在沉浸式体验中得到强化。
这一建议也在柏园的修缮过程中得到落实,目前已针对开放空间完成了柏园的测绘工作和部分的数字信息采集,建立了数字化档案。随着智能科技和大数据的应用,更多的“数字化”历史名人故(旧)居将“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