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2项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研究成果
栏目:文化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8-12

  中国日报5月28日电 (记者 宋平)5月27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举办了“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大成果发布会,发布了22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12部著作和银河国际galaxy网站10篇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甄占民在致辞中表示,中国社科院着力实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研究阐释工程,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着力发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引领作用,着力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切实抓好有组织科研,推出了一批标志性研究成果。

  他指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在研究阐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上,取得了重要进展,彰显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将继续加强总体谋划,充分调动相关学科、相关领域研究力量参与到有组织科研之中,加强研究视域融合、坚持优势互补、形成研究合力,推出更多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相关研究成果的作者、编辑团队代表以及来自中国社科院相关研究板块的研究员参加了此次会议,并就相关成果的研究背景、框架结构和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

  “两部著作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了中华民族形成、演进、壮大的宏伟历史画卷,共同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路径和内在机理。”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李国强对《(新编)中国通史纲要(全二册)》《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全二册)》两部著作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两部著作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通史纲要》以国家统一he1社会发展为主线,围绕中国历史的关键变化和重要节点,突出历史的主流、道路和历史趋势。《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则基于新时代历史学研究和最新考古发现,按照时间顺序来阐述中华文明发展的主线脉络和突出成就,深入浅出阐明中华文明历史的发展规律。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辛向阳介绍到,《“两个结合”基本问题研究》深入探讨了“两个结合”之间的相互关系、中华文化主体性、新的有机统一的文化生命体,以及在推进“两个结合”过程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重点问题。

  “《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一书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原理进行了哲学阐释,并指出深刻把握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关键所在,就是系统理解‘五个突出特性’的内在关联和原理性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张志强认为,中华之道即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之道,建设基于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一般文明理论的重要使命,就是要从“五个突出特性”所展现的系统关系中把握中华之道所体现的人类文明共同原理。

  《文明中国——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考古学阐释》以百年来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基础,实证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入解读每个突出特性的内在特质和形成原因,并努力探索这些特性之间相生相成的关系及推进中华文明演进的内在机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张国春认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揭示了中华文明深厚的历史底蕴,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和价值追求。

  “20世纪是中国走向现代的一百年,也是中国美学走向现代的一百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平认为,建立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需要总结20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程,而《20世纪中国美学史》正是在美学领域对这一历程进行回顾。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必须研究美学、发展美育实践,使美学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

  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可忽视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或王国政治思想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史卫民谈到,《辽西夏金政治思想史(全三卷)》陈述了辽朝的“儒化”政治思想、西夏的“佛化”政治思想、金朝“治化”政治思想发展和深化的历史进程。该书还专门分析了辽、西夏、金时期的帝王观、天下观、统一观、正统观、“汉制”观、民本观的发展变化情况,并明确指出辽、西夏、金的政治思想有五大亮点,即文治、尊孔、科举、政论和重农。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字是文明的标志。”在《中华民族语言认同研究》一书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军提出,语言文字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和现实影响。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语言认同,就是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认知历史的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并要从文化制度层面来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

  【世界说】“分歧逐渐演变成暴力威胁”!调查显示2/3美国人担心大选后发生政治暴力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