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传统文化研究》创刊
栏目:文化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5-22

  2023年6月21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传统文化研究》创刊号出版座谈会暨首届编委会聘任仪式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

  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强世功、 副部长王周谊、《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北京大学基金会副秘书长王勇、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徐兴无、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马建钧、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等领导和嘉宾应邀出席会议,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传统文化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四龙以及编委会成员、国学研究院历届毕业生参加会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传统文化研究》副主编何晋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受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和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委托,代表学校致辞。他首先感谢各位嘉宾的出席,并对《传统文化研究》创刊表示祝贺。他指出,《传统文化研究》创刊是北京大学文科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前不久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北京大学历来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创办之初,即重视“龙虫并雕”,将研究与普及相结合,三十年来,创办大型学术集刊《国学研究》,主编《中华文明史》,培养博士生一百余人。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北京大学出版社总编辑汲传波代表北京大学出版社致辞。他首先向《传统文化研究》创刊表示祝贺。指出在当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背景下,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大胆创新,不断提升原创能力,必将使传统文化焕发生机,并对人类发展做出贡献。北京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知识、繁荣文化的办社宗旨,积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促进学科建设和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衷心希望《传统文化研究》越办越好。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俞国林代表中华书局致辞。他指出,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有着深厚传统。一百年前,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国学季刊》创刊。从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到国学研究院,从《国学研究》集刊到《传统文化研究》期刊,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取得了优异成绩。新时代《传统文化研究》的创刊,必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注入新的生机。

  《北京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刘曙光代表《北京大学学报》向《传统文化研究》创刊表示祝贺,并对付出艰辛劳动的编辑部成员致以敬意。他表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发展,建设文化强国,是时代的伟大使命。应运而生的《传统文化研究》既具专业性,又有综合性,充分体现了北大风格。希望《传统文化研究》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传统文化研究》常务副主编李四龙首先对支持《传统文化研究》创刊的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大学及出版社,对支持国学研究院的媒体朋友表示感谢。他表示,《传统文化研究》编辑部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研究促进传承,赓续北大人文学脉,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做出贡献。

  接下来,何晋教授宣布了《传统文化研究》荣誉编委、编委、特约编委与编辑部成员名单。李四龙教授代表中央文史馆馆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袁行霈先生为孙庆伟副校长颁发编委聘书。北京大学副校长孙庆伟、社科部部长强世功、出版社社长马建钧、国学研究院副院长李四龙为《传统文化研究》荣誉编委、编委、特约编委颁发聘书。

  随后由《传统文化研究》荣誉编委、编委和国学研究院毕业生代表发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葛晓音、历史学系教授阎步克、哲学系教授张学智先后回忆了多年来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国学研究》集刊的缘分,并结合自身研究探讨传统文化研究的对象、方法与未来。作为国学院导师,三位老师希望国学院的同学们珍惜学习机会,扩展学术视野,实现跨学科的深层次对话。南京大学教授徐兴无对《传统文化研究》创刊表示祝贺,希望《传统文化研究》守正创新,推动学术进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曹胜高教授作为国学院毕业生代表发言,他回忆了在国学院学习的时光,表示今后将继续坚守学术理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北大国学研究院前身为成立于1992年的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正式更名为北大国学研究院,是直属北京大学的跨学科学术研究机构。三十余年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充分凝聚和发挥北大文、史、哲、考古等学科雄厚的学术力量,发掘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与优异成绩。面向未来,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也将肩负起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与海外西方文化沟通、融合之桥梁的重任,不断进步、再书辉煌。

  《传统文化研究》是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每年出版四期,由袁行霈先生领衔,编委会与编辑部由老中青三代学者构成。欢迎各位专家学者赐稿。

  银河galaxy官网

  6月21日,北京大学举办《传统文化研究》创刊号出版座谈会,邀请刊物编委、学界同仁共商如何办好《传统文化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如何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手捧《传统文化研究》创刊号,我的心情既高兴又沉重。从出版手续,到组稿、编稿和校稿,编辑部努力了一年多,最后出刊修成正果,这份喜悦来之不易。在这期间,我们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和中华书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谨向他们表示真挚的感谢。我们会将大家的信任转化为我们的工作动力。

  欣喜之余,我又感到责任重大。从学生时代开始,我陆续经手的刊物有《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中国学术》《哲学门》《人文宗教研究》《国学研究》,深知办刊的甘苦。幸好北大国学研究院组建了一个强有力的编辑部,我国著名文学史家、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担任主编,并能荣幸地请到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著名哲学史家楼宇烈先生、著名文学史家葛晓音先生、著名历史学家邓小南先生等10位著名学者担任荣誉编委,邀请历史学家阎步克、哲学史家王中江、文学史家钱志熙、敦煌学家荣新江等22位在科研第一线的知名学者担任编委。编辑部还有一批朝气蓬勃的年轻老师,联络了一批文史哲考四个学科的老中青三代作者。有了大家的支持,我们就有办刊的信心,携手奋进新征程。

  《传统文化研究》是在北大《国学研究》三十年办刊经验基础上创办的,赓续北大人文学脉,是我们办刊的基调。1992年1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成立,这是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前身。三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跨学科交叉研究的学风。上溯到一百年前,1922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主张“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北大国学就已有商略旧学、融会新知的跨学科特点:既有文字、音韵、训诂、版本、目录和校勘等传统学术,也有针对中国社会、历史、思想、文化和科技的现代学术研究。2006年我们出版的四卷本《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学术原创的成功之作,全方位展现了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与自然的相处方式、社会组织方式和生生不息的心灵世界。作为一本学术季刊,《传统文化研究》近期将会重点关注以儒家经典为代表的中华文明经典研究,尤其是结合出土文献和文物的前沿研究,如:中国经典注释传统、中华文明礼乐制度、中国古典诗文传统、《儒藏》编纂与研究、“北大简”研究等。

  关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向来是北大人文学科的特色,也是《传统文化研究》的发稿重点。北大不仅研究中国文学、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也研究世界文学、世界史和外国哲学,北大学者常以“学贯中西”勉励自己谦虚好学。最近十多年,北大校园流行“古典学”研究。北大不仅有研究古希腊罗马、中世纪的西方古典学,也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古典学,还有研究古代西亚北非文明的亚非古典学,我们初步建立了一个世界古典文明教学体系,有望基于我们自己的教学科研力量构建新时代世界古典文明体系论。《传统文化研究》今后不仅关注中国中古时期中外文明交流,还要重点挖掘宋元明清时期中外文明交流的前沿学术成果,既能从世界看中国,也能从中国看世界,充分展现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一百二十五年来,北大人文学科始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不断创立新学科,开拓新领域,中西会通,熔古铸今。今天,这样的努力可以被更准确地表述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传统文化研究》的办刊宗旨是,坚持以时代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拓学术新视野,服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很多方面相融相通,两者的结合将会使中华文明迸发出新活力、新思想和新境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华民族给世界人民的文化馈赠。《传统文化研究》将“以研究促传承”,主动将精深厚重的学术研究与人民群众的学习热点、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立志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实事求是的学风,在学术问题上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我们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专家们在创刊号出版座谈会上的讨论和建议,将会及时体现在我们今后的办刊实践中。我们愿与海内外学界同仁切磋交流,共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