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份以来,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通过开展拜访北京文史专家、在洪泽召开专家座谈会、在洪泽湖畔与意大利专家文化交流等一系列活动,纪念中国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
春风浩荡,催人奋进。文化是软实力,曾经为中国运河申遗成功做出突出贡献的洪泽区,马不停蹄,把运河文化研究与推介作为提升地方文化竞争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在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研究与推介方面累累硕果,收获的成果扼要盘点如下:
2014年下半年以来,洪泽区文史工作者不懈努力,先后有一大批研究成果在报纸和出版社发表和出版。主要有:1.《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205千字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2.《运河枢纽高家堰历代诗文选编》574千字,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3.《非遗集锦》281千字,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4.《食线千字,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5.《剪纸水乡》144千字,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6.《洪泽故事》108千字,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7.《赋韵洪泽湖》115千字,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8.《淮宝县革命斗争大事记》100千字,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 9.《百里画廊三百首》160千字,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总计约191万字。
2019年9月,由王海洋、夏宝国、蒋厚健、孙玉清、陈凯等发起,洪泽区成立了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区委宣传部主管。成立之后即参与运河沿线重点镇、街道运河文化保护座谈会,和运河沿线融媒体记者共同在洪泽湖进行采风,举办洪泽湖历史地图集锦图片展览,得到多家媒体宣传报道。该中心成立以来,根据区委要求,锐意进取,取得多项成果,赢得了广泛好评。
构建了纵横交叉的科研网络,与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密切。目前,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已同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水科院水利史研究所、社科院上海研究所、南京大学、江苏炎黄文化研究会、淮阴师院、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淮委、江苏省水利厅洪泽湖工程管理处等单位专家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网络,为开展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研究注入强大活力,提供有力支持。
2016年11月21日,《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出版发行,洪泽区副区长徐琳率团到北京,向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许正中及谭、张卫东、吕娟等专家进行汇报,同时举行了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北京专家研讨会,上述领导和专家与会研讨,参加研讨的还有张庭皓、王英华及洪泽地方文史专家。会后,人民网、江苏工人报、淮安日报等多家媒体作了长篇报道。以洪泽湖大堤为主题在首都北京举行高层次专家研讨,在运河枢纽洪泽湖历史上尚属首次,具有里程碑意义。水利部办公厅称赞“《洪泽湖大堤石刻遗存》是全国大江大河和湖泊中第一部石刻文化专著”。
2014年以来洪泽文史专家张敏、吴晓兵、 李梅娟 、夏宝国 、裴安年、 孙玉清等先后16次参加在北京、河南桐柏、江苏淮安、 浙江丽水等地举行的国际国内相关学术研讨会。张敏多次应邀为水利部、江苏水利厅、淮安市水利局举办的培训班开设讲座,影响广泛。2022年12月初,中国水利学会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2022年学术年会暨成立四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国际国内有1000多人在线上参会,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官员、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水利部三位局级官员参会发言,夏宝国应邀参会,并在会上做了19分钟发言,题目是《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研究与应用成果综述——以淮安市洪泽区为例》,重点介绍了淮安市结合洪泽湖灌溉工程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的过程,洪泽地方文史工作者全程跟踪参与,推动洪泽湖文化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的情况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重要影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书记朱海风教授在大会总结点评时,从五个方面给予高度评价,并表示充分肯定。2023年11月30日,孙玉清应邀参加中国水利学会史与水利遗产专业委员会在浙江丽水举办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并在会上发言,他发言的题目是《宋代文人墨客运河重镇龟山 的翰墨情怀》,强手如林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大会总结时受到点名表扬。
十年来,洪泽区的文史专家配合有关部门先后接待了日本、美国、意大利、韩国、卡特尔、澳大利亚等2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和留学生,向他们介绍洪泽湖和淮扬运河,积极开展文化交流。产生良好的效应,提升了洪泽湖文化的影响力。
张敏、夏宝国、裴安年、蒋厚健等文史专家走进南通、南京、淮安的多所高校 、党校、 中小学校和图书馆开展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讲座。张敏到郑州大学,为水利部培训班学员授课,夏宝国为淮安市洪泽电大、洪泽中专连续两年开课,向学生讲授洪泽湖历史文化,连续10年为江苏省洪泽中学高一新生开运河文化讲座,还应邀到南京新华书店、南通经济开发区图书馆宣讲运河文化和世界遗产洪泽湖大堤,在机关事业单位和村居委会、党校宣讲100多场。裴安年、蒋厚健也分别到洪泽湖区的学校宣讲洪泽湖文化。都受到了欢迎和好评。
2023年初,淮安市洪泽区政协聘请20多名地方文史专家担任特邀文史委员,今年初有10名被表彰为先进;夏宝国因研究和推介洪泽湖文化成绩显著,被江苏省社科联表彰为全省社科工作先进个人;张敏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荣获两届江苏省十大河湖卫士,新华日报曾经整版宣传报道;裴安年在洪泽湖文物保护等方面成绩突出,被江苏省委宣传部表彰为最美基层干部,被中宣部表彰为“中国好人”。
洪泽在外地工作的乡贤情系洪泽湖,长期支持家乡经济建设,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救助特困学生同时,热心关注和支持洪泽湖文化研究与推介。他们有的积极参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策划与推介中,有的同时还赞助资金支持研究和成果出版,社会效果不同凡响。今年以来,刘兆富、窦正满、刘苏华、张太友、袁启俊、吉雨冠等20名乡贤参与策划的《致敬乡贤 赋韵洪泽》辞赋系列宣传,至6月中旬,已推出16期,在《都市头条》上连载,阅读量超过40万人,成为运河枢纽洪泽湖文化宣传靓丽的风景线。
2023年11月4日,新华社权威发布:在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有包括洪泽古灌区在内的4个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洪泽区有三处世界遗产。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其历史悠久远溯大禹时代,源于白水塘、破釜塘,始建于公元东汉末年,是世界上少有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且沿用至今的水库型灌溉工程。洪泽古灌区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在洪泽区委领导下,由淮安市洪泽区人民政府、江苏省洪泽湖工程管理处联合开展,洪泽区水利局具体组织实施。河海大学负责申报文本制作编制,洪泽湖工程管理处、洪泽区水利局、 淮安市洪泽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会提供了大量文史资料给予文化支持。张敏 、吴晓兵、 袁安全 、高玉晴、 周延梅、 袁秀伟、夏宝国等相关水利和文史专家做了大量工作,全程跟踪参与,得到水利部和国家文物局专家的好评与肯定。2023年11月5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登了这一喜讯。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中国运河申遗成功之后,洪泽区政府发挥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弘扬运河文化和淮河文化,取得的这一重要成果,进一步增强了洪泽人的文化自信,对推动洪泽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旅游发展等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为庆祝洪泽湖大堤、张福河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和洪泽古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淮安市洪泽区隆重举行“弘扬运河文化 谱写大泽华章”五省书画作品邀请展。本次活动得到了安徽、浙江、山东、湖北和江苏五省13个市县区书画艺术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共展出121件书画作品,展览2024年2月23 日开展,日前圆满闭幕。至3月中旬 ,来自南京 合肥、天长、 金湖、 淮安、上海和本地的观众和书画家们参观了展览 。本次展览鲜明特点是深厚的洪泽湖历史文化通过书画艺术展示其独特魅力,并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了这次展览。
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通过在运河淮河的历史文化和现实需要结合点上进行新闻采写,运用研究成果为新闻背景,借助各类传媒推介运河文化,宣传洪泽,转化成果,服务现实,是淮安市洪泽区运河淮河文化研究中心将研究与运用相结合的显著特点。2024年6月中旬,陈凯拍摄的有关洪泽的电视新闻连续刊播于央视新闻节目,其中一条还上了新闻联播。2023年,仅陈凯就在新华社用稿26条,在江苏基层特约通讯员中排名第二;今年以来,还不满半年,陈凯在新华社、央视用稿总数已突破30篇。夏宝国长于辞赋创作,赋以写史,以赋存史。创作以运文化、淮河文化为主要内涵,反映本地悠久历史的辞赋60多篇,其中《洪泽湖颂》《淮河赋》《三河闸赋》《洪泽湖灌溉文化赋》等20多篇分别在中国水利报、扬子晚报、江苏经济报、淮安日报、炎黄文化及百度、网 易等媒体上发表。其他不一一列举。(江源 陈凯)银河galaxy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