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草坪上的生命文化教育之约
栏目:文化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4-09-10

  建议树立生命教育全周期理念,像青春期教育、性教育等都应该纳入生命教育范畴。

  建设沉浸式生命教育体验平台,开展分娩、车祸等生死体验,让参观者感受到生命不易。

  建议打造集生命教育、捐献知识宣传、缅怀纪念功能为一体的场馆,建设遗体器官捐献者缅怀纪念区。

  每年组织学生或市民来到“生命的终点站”,在告别厅看到生命终结时的场景,感受生命珍贵。

  组建一支“志愿者团队+殡葬专家”的复合型生命教育讲师团队伍,到社区、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主题授课,使学生学会自我保护,正确看待挫折和压力。

  银河集团网址登录

  希望能集纳南海各地的红色地标介绍、英雄事迹,并通过VR全景网络展览,让市民感悟革命先烈舍生忘死的精神。

  4月11日,在南海半月岛生态公园的一块大草坪上,教育、医疗、殡葬等行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南海共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畅所欲言,“生命文化教育基地”蓝图越描越美好。

  这是南海区民政局、南海菩提园联合珠江时报开展2023南海清明“生命文化教育”系列研讨会首场分享会的生动场景。两个小时里,专家学者提出一个个“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议,探索“用文化之力推动生命教育”的新视野,现场气氛热烈。

  生命文化教育事关社会稳定、文化传承和人的身心安顿,是全社会都应关心的重大课题。南海区民政局将深挖生命文化内涵,筹建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凝聚起基层治理的精神力量,让每一个生命在南海绽放如花。

  “你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遇到压力一般会怎么缓解?”“你觉得什么是生命教育,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留言板上,一个个直击心灵的问题引来市民驻足沉思。

  这块街头调研留言板由南海殡仪馆与珠江时报策划放置,吸引留言人群包括年轻人、老年人和孩子,职业包罗万象,有医生、工程师、会计、全职妈妈、旅游爱好者等。

  清明期间,南海举办“生命文化教育”系列研讨会,旨在唤醒大家对生命价值的理性认知,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死观,从而改善大家对养老、医疗、殡葬等民生问题的观念,提升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这是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生命的意义就是游遍大好河山。”来自香港的旅游爱好者高先生说。“生命啊,就是我家宝宝,有了他,我就有了生命的意义。”一位全职妈妈说。“找到好的工作,为社会、为家人奉献,就是我生命的意义。”“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拒绝内卷,珍惜健康。”“生命是爱。”生命的意义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市民郑重地在留言板写下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

  “生命文化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我自己’。”“应该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文化教育需要聚焦生命体验和人文关怀,以更多有趣温暖的形式开展。”“可以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人们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留言板实时收录着人们对于生命文化教育的思考。

  生命文化教育,最近几年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一个有温度感性的话题。留言板从空白到无落笔之处,字里行间呈现出“社会需要生命教育”的共鸣,道出生命质朴却又伟大的真谛。

  4月11日上午,这块带着市民思考与声音的留言板,出现在半月岛生态公园。一场市民与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专家学者的“隔空互动”,正在这里上演。公园草地上,一顶帐篷、几把椅子,组成了一场幕天席地的研讨会。7位嘉宾围桌而坐,在碰撞与共鸣中看见生命文化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现场嘉宾中,一身蓝色救援服的佛山蓝天救援队副队长张伟格外显眼。今年2月,他和队员就是穿着这身衣服参与土耳其地震救援。

  从他的讲述中,我们看到这次救援有悲痛,也有感动,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宝贵,“生命易逝,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如今,张伟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一个深深的拥抱。

  “如果长期视生命为儿戏,生命可能就会在一次侥幸中丧失。”南海公安分局交警大队宣教交管室副主任王丽莹曾跟进过一场涉摩电亡人交通事故。事故中,电动车车主温某与一辆小车发生碰撞,因温某没戴头盔,导致头部损伤严重,陷入深度昏迷。

  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温某的妻子奔波于医院、兼职点之间,他们7岁大的女儿要独自上放学,学着洗衣做饭。不戴头盔的侥幸,换来的是事故的不幸,这样的结局令大家唏嘘不已。

  “关于生命与死亡,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希望大家能扮演生命文化教育者的角色,帮助市民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健康观、挫折观。”听了大家的分享,南海区民政局局长陈的也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看法,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大家能坐在一起探讨生命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临床一线工作十多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肿瘤、血管介入专科医生栗国梁看到过很多生离死别,却少有机会和外界讨论生命教育这个话题。

  在他看来,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是人类教育中不可回避的话题,它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对生命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学校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一环,心理老师是最常见的生命文化教育者。现场,石门中学心理老师周洪静带来一本画册,吸引着大家的目光。

  “这是一本生命教育画册,里面是一些学生作业。”周洪静一边展示一边解释,孩子们在这里画下多姿多彩的“治愈能量瓶”,比如和小狗一起玩、看夕阳落叶等,这些都是孩子们眼中可以为生命赋能的方式。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学科渗透等教育形式的影响下,孩子们眼中的生命教育有了长度、宽度、高度,他们学会了责任、感恩与珍爱生命。

  “为什么交通参与者明知交通法规,仍然不顾生命危险违法?为什么南海的生命文化教育一直在开展,却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效果?”现场,王丽莹的一句反思式提问,让嘉宾们认真思索。

  在王丽莹看来,生命文化教育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是如何发动各方力量参与,把生命教育提升到一个事关国民幸福、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的高度,自上而下全力推行。

  南海区委书记顾耀辉在基层治理“万人大会”中提出,基层治理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也要靠人来做。生命文化教育也是如此。让生命教育常态化与普遍化,是南海开展生命教育的目标,更是推出系列研讨会的初衷,南海各界也在为了这一目标步履不停、创新不止。

  在民政领域,近年来,各个殡葬机构主动打开大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并邀请公众参与其中,“忌谈生死”的旧俗亦正被打破,使得南海有开展生命教育的天然优势。

  但陈的觉得还远远不够,“希望能打造一个以‘红色文化’‘生命教育全周期’‘遗体捐献’‘传统文化’等为主题的‘生命文化教育基地’,帮助市民重新建立对生命的认知。”

  一杯清茶间、一束鲜花旁,掀起了一场关于“生命文化教育基地”的头脑风暴,嘉宾纷纷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建言献策。

  有着超十年义工经历的陈卿建议,打造一支“志愿者团队+殡葬专家”的复合型生命教育讲师团队伍,“到社区、大中小学广泛开展主题授课,并设计针对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

  “生命可以让生命变得更加厚重,只有向死而生,我们才会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南海菩提园工作人员张诗雨期待,每年组织学生或市民来到“生命的终点站”,他们可以在菩提园告别厅感受生命终结时的场景,体悟生命的价值,坦然面对死亡。

  广东财经大学学生钟健俊倾向于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运用南海县委旧址、大沥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资源,并以VR等网络技术展示,方便市民通过网络进行参观和拜谒,从红色历史追忆中汲取奋进的精神力量。”

  南海民政许下承诺:未来,将通过搭建平台、融合资源,将生命文化教育推向新高度。“民政部门将扮演好‘支持者’的角色,为南海生命文化教育搭桥铺路,创造性赋能基层治理。”陈的说。


本文由:银河国际科学研究院提供